呂梅 李燕 陳躍娟
摘 要:在4G網絡時代,利用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或平板,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構建跨文化交際課程線上線下、課上課下互動教學模式,通過移動設備課前進行學習互動,課堂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增加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討論式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課程;互動教學;教學模式;課程教學;移動終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3-0153-03
近年來隨著4G網絡的普及,智能手機、平板成為了大學生的標配。這些移動終端所具有的通信、游戲、上網、拍照等功能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對那些自制力欠缺而又缺少家長和教師引導與監管的大學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已經不可遏制,對課堂紀律和教學質量造成嚴峻的考驗,對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獲取、人格以及身心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1]。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英語專業的一門基礎性的核心課程,對中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實現溝通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但是這門課程學時少,要求高,難度大,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查閱大量資料、觀看大量的信息、與組員共同討論案例,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在本門課程中起到查資料、分享、討論、評價的作用,充分發揮其互動性功能讓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完成課程任務。
一、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社會性和協作性,強調情境學習。以往的教學理論重視教師的中心地位,突出教師的教,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和中心地位,由原來的外部強制輸入變成了情境中內部主動吸收,從獨立個體學習變成了小組合作的社會化學習,從脫離情境的想象學習變成了情境式體驗學習。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教師從演員轉變成了導演,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指揮者。這種幫助、指揮作用體現在: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的過程進行引導[2]。基于4G網絡的互動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通過移動終端的使用,翻轉了課堂,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習過程的導演,幫助和指揮學生在課上課下完成知識的構建;學生通過移動終端的使用,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形成網絡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分析,真正實現了情境學習,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網絡的引入使得這種模式更加高效,討論更加深入,效果更加突出。
二、基于移動終端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構建
跨文化交際課程主要是對英語國家比較典型的主流文化進行描述、闡釋和討論[3],主要包括語言交際文化、非語言交際文化、商務文化、教育文化、醫療文化、家庭觀念等方面。根據教學內容,將互動教學模式分為了課前、課上和課后的互動;將跨文化能力分為文化理解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方案構思能力、效果展示能力。
(一)課前互動
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課時少,任務量大,基于網絡的互動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使得課上教學得以延伸到課前。建立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學習平臺,根據教學內容,把其中的理論知識部分如跨文化交際概述、文化概念與語境、影響感知的因素、母語文化的影響及影響因素、文化價值理論、言語交際與交際風格、文化沖撞與跨文化適應等提前推送到群組、公眾號或平臺上同時附上參考資料。這些理論知識可以在互聯網上,找一些國內甚至國外一流大學建設的慕課,或者是自己錄制的微課。但是不管是慕課還是微課,都不能太長,以20分鐘為宜。這樣做首先可以讓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學生享受到了高質量的教學,充分利用了教學資源,同時避免了時間太長,學生會喪失興趣。對于課前推送的理論知識教師要做好監控,學生可以通過短信息或留言的方式與在線教師互動。教師就理論部分的疑難點進行一對一或一對群的解釋。同時教師可以邀請一些英語外教、英語國家的留學生進入到群組或關注公眾號,邀請他們充當助教,協助主講教師更好完成理論的答疑。除答疑之外還要做好對理論知識的考核,主講教師要設置一些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對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可以采用小型題庫的形式考核,做到一人或一組一題防止學生抄襲。最后教師把涉及面廣的一些疑問進行歸類總結,留到課堂上進行統一重點強調。
(二)課上互動
構建移動終端的互動教學模式,不僅是保證了課前教學環節的互動,而且為課堂教學互動提供了基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內容復雜,難度大,很多學生上課的時候難免走神,被手機游戲、視頻等吸引。因此課堂互動也要改變傳統的問答式互動,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僅僅是一個導演,負責課堂的組織和活動的調度,最后進行評價和補充強調。課上首先要對課下推送的理論進行檢驗,學生對基本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的掌握進行評價。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PPT演示、Prezi或Fousky等方式,呈現對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理解。在小組呈現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對某些不恰當的理解或行為進行糾正。參加演示的小組要負責把自己的呈現內容上傳到群組或平臺上,供同學們和外教老師、留學生助教們評審。同時設置一個激勵機制,讓沒參加呈現的同學或助教們對他們進行投票,期末的時候按照票數進行打分,算作過程考核的重要組成。
教師拋出一個案例,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同時將這個案列上傳到群組或平臺上。小組討論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查找各種資料來輔助證明自己的觀點,還將自己的或自己小組的觀點推到平臺上,供大家一起探討,進行社會化學習。教師也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每個小組的觀點,實時對他們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打分。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課堂互動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提前完成課前的理論學習,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參與互動,沒有發言的機會,只能干坐著看別人互動。這種情況出現后,要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杜絕再次發生,引導學生適應翻轉課堂的課前理論學習,加入到課堂討論中來。移動終端首先是學生課前理論知識學習和掌握情況的平臺,其次是課堂理論知識應用到案例討論中查找資料的圖書館,最后是理論知識運用的辯論室。
(三)課后互動
跨文化交際課程需要大量的案例、視頻、圖片、表格、數據作為輔助材料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跨文化理論,應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在課后教師一定要注意課堂的延伸。教師每學期可以設置4次階段性評價的任務,放到單獨的欄目里供大家完成。階段性評價的任務內容都是應用跨文化交際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的。可以設置一個場景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商務談判、課堂教育、家庭教育)考察學生的方案構思能力;也可以給出一個現象,讓學生利用理論進行解釋說明,以考察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設計一個小型的文化匯演來展示自己的跨文化交際展示能力。階段性考核的布置和完成都是在群組或平臺、公眾號上完成,學生既可以通過短信息、留言等形式完成和教師的即時互動,也可以完成生生之間的互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以英語為本族語的留學生和英語外教都可以作為互動的對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的反饋
3輪移動終端跨文化交際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的實驗后,從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興趣、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學習使用時間、小組合作學習能力、方案設計能力、教師滿意程度幾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一)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通過問卷調查得出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學習知識的時間大大延長,從原來30%的學生每天不足20分鐘(其他學生從來不用手機學習課程知識),提高了90%以上的學生平均每天利用手機學習的時間達到了2小時以上。在利用手機學習的這兩個多小時里,有一多半的時間是在網絡平臺上學習理論知識,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的知識去回答問題或為小組討論做素材上的準備。學生學會了使用各大搜索引擎包括國外的英文搜索引擎和利用國內外的在線圖書館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大學期間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技能就是自主學習,通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學生利用智能設備進行在線自學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二)合作學習能力提升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1.2%的學生認為從小組的討論中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從不同的人身上學到了不同的知識。8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小組領導能力得到了提升,他們能根據每個成員的不同性格和特長更好地分配小組活動的任務,每個成員也都從小組合作學習中得到了好處,集體榮譽感提升,合作學習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另外69.7%的學生表示隨著小組活動的增多,自己的學習熱情也提高了,為了不在小組中沉默,不讓自己的小組落后,自己必須付出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根本無暇顧及手機游戲和小說。
(三)學習興趣提升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89.4%的學生表示對跨文化交際這門課非常感興趣,只有4%的學生認為課程壓力過大,不適應這種教學模式。這和實驗之前的37.4%學生對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感興趣相比高出了52%。
(四)師生關系更加緊密
從每學期學校的評教結果看出,學生對跨文化交際這門課教師的滿意程度達到了98.46%的高分,這與實驗前86.34%的滿意程度有了相當大的提升。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互動教學模式從課前、課上到課后都有大量的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能夠更好把握學生的疑難點、困難點。同時學生的各種學習問題都可以得到教師及時的解決,有助于平等親密師生關系的建立。
基于移動終端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符合英語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順應了時代的需要,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智能設備,提高了學習效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討論式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以生為本,做學生的引路人,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白旭,羅小芳.基于移動終端的智能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1):20.
〔2〕萊斯利.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5.
〔3〕雷惠麟.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大學英語閱讀能力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3):185.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