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佳
摘? 要:形聲字具有強大的構字功能,是構成漢字系統的主體。意符和聲符是構成形聲字的兩大部件。意符具有表示字的意義范疇和類別的作用;聲符除了有示音功能外,還兼有表意作用。形聲字聲符表意可以從內部、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外部著眼于表意聲符在表示形聲字字義時的形式特點;內部著眼于表意聲符表意個數及聲符義與形聲字義的關系。
關鍵詞:形聲字;聲符表意;表意特點
眾所周知,在漢字的造字法中,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形式,構成了漢字系統的主體。它由意符和聲符兩大部件組合而成。一般而言,意符是表示字的意義范疇和類別的;聲符則是表示聲音類別的。不過,在有些情況下,形聲字聲符還兼有表意功能。正如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所指出的:“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兼有表意的作用,可以稱為有義的聲旁”[1](P170)。下面,我們就從內部、外部兩個角度對形聲字聲符表意進行具體分析。
一、聲符表意的形式特點
聲符表意的形式特點亦即聲符表意的外部特點。聲符表意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我們不妨把它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表意聲符作為一個整體表示字義;另一類是表意聲符用簡省形式表意,即“省聲”聲符表意。
(一)聲符作為整體表意
聲符作為一個整體表示形聲字的字義,主要是為明確聲符的本義或引申義而加意符形成的。下面即舉例對此作簡要分析。
“洲”和聲符“州”。《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郝懿行義疏:“《說文》作州。”《字匯·水部》:“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別州縣之字也。”《漢語大字典》:“洲,河流中由沙石、泥土淤積而成的陸地。”由此可知,形聲字“洲”表示聲符“州”的本義,指水中可居住的地方。
“溢”和聲符“益”。《說文解字》:“益,饒也。從水、皿。皿,益之意也。”清代段玉裁注:“水、皿,益之意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語:“益用為饒益、增益之義既久,而本義轉晦,遂別制溢字……此字當以泛溢為本義。”可見“溢”表示聲符“益”的本義,指水從器皿中溢出。此外,“暮、源、嗅、懸”等也是由表示聲符“莫、原、臭、縣”的本義而形成的形聲字。
形聲字的形成除了依據聲符的本義增加意符外,還可以在聲符引申義的基礎上增加意符。例如:
“影”和聲符“景”。景,《說文解字·日部》:“景,光也。”本義為日光,也指太陽。引申為“影子,陰影”。《顏氏家訓·書證》:“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為景。《淮南子》呼為景柱,《廣雅》云:‘晷柱掛景。并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于景反。”《集韻·梗韻》:“景,物之陰影也。葛洪始作影。”可知,“影”表示聲符“景”的引申義,指光線照到人或物體上被擋住后現出的暗像,即影子[2](P1804)。
“懈”和聲符“解”。解,《說文解字·角部》:“解,判也。”本義為屠宰分割牛,引申為“渙散、離散”。《廣韻·釋詁三》:“解,散也。”《莊子·在宥》:“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陸德明釋文:“解,如字,一音蟹,散也。”《禮記·檀弓下》:“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孔穎達疏:“言當解散離貳也。”由此可知,“懈”有“心智分散、懈怠”義,是“解”的變音引申。此外,“俸、輛、娶”也分別是由表示聲符“奉、兩、取”的引申義而分化形成的形聲字。
上面例證中的聲符都是以單獨成字的形式,用整體指示形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
(二)省聲聲符表意
這類形聲字的聲旁是省形的聲旁,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對于這類省形的聲旁,則應根據它未省的聲旁來考察聲旁在形聲字中的表意作用。”[3](P162)下面舉例對此作簡要分析。
“季”和“稚”。季,《說文解字·子部》:“季,少稱也。從子,從稚省,稚亦聲。”稚,《說文解字·禾部》:“稺,幼禾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幼之稱。今字作稚。”可見,“稚”是“季”的聲符的省形形式,即省聲,“季”的本義表示的是“稚”的引申義“年少、幼小”。
“瀞”“淨”和“靜”。瀞,《說文·水部》:“瀞,垢穢也。從水,靜聲。”段玉裁注:“瀞,此今之淨字也。古瀞今淨,是之謂古今字。古籍少見。”《石鼓文·吾水》:“水既瀞,道既平。”淨,《說文解字·水部》:“淨,魯北城門池也。從水,爭聲。”“瀞”俗字借用“淨”來表示。《墨子·節葬下》:“是粢盛酒禮不淨潔也。”《南史·庾仲文傳》:“時陳郡殷沖亦好淨,小史非淨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潔,每容接之。”靜,《說文解字·青部》:“靜,審也。”本義為明審,引申為清潔。《增韻·靜韻》:“靜,澄也。”《詩經·大雅·既醉》:“其告維何?籩豆靜嘉。”鄭玄箋:“籩豆之物,絜清而美。”《史記·五帝本紀》:“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張守節正義:“靜,清也。”杜甫《渼陂行》:“沉竿續蔓深莫測,菱葉荷花靜如拭。”舊注:“靜,作凈。”《國語·周語中》:“靜其巾冪。”韋昭注:“靜,潔也。”現在“瀞”“淨”都寫作“凈”,可看作是聲旁“靜”省形為聲旁“爭”。
二、聲符表意的意義特點
聲符表意的意義特點亦即聲符表意的內部特點。它主要體現在表意聲符意義系統內意義的個數及聲符義與形聲字義的關系。
(一)聲符表意的意義系統
我們根據表意聲符的表意個數將它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聲符表單一意義;另一類是聲符表多個意義。
1.聲符表單一意義
這類表意聲符只有一個意義,由這個聲符構成的形聲字的字義也都和這個聲符的字義有關。下面以聲符“中”為例加以說明。
從“中”得聲的形聲字有“盅、衷、忠、沖、仲、忡”等。其中,聲符表意的有“衷”“忠”“仲”,這三個形聲字的聲符“中”僅表示一個意義,這三個形聲字字義也都和“中”有關。
中,《說文解字·丨部》:“中,內也。”《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鄭玄注:“國中,城內也。”《尸子》卷下:“卑墻來盜,榮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淮南子·原道》:“故機械之心藏于胸中。”高誘注:“藏之于胸臆之內。”由此可知,“中”的本義是“內部、里面”。
衷,《說文解字·衣部》:“衷,里褻衣。”段玉裁注:“褻衣有在外者,衷則在內者也。”王筠《說文句讀》:“褻衣只是私居之服耳,衷則私服之在中者,故言里以別之。”可知,“衷”的本義是“內衣”。
忠,《說文解字·心部》:“忠,敬也,盡心曰忠。”《尚書·伊訓》:“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孔傳:“事上竭誠。”《左傳·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論語·學而》:“為人謀而忠乎?”可知,“忠”的本義是“盡心竭力,忠誠無私”。“盡心”和“忠誠”都是內心的活動,也和“內部”的意思相關。
仲,《說文解字·人部》:“仲,中也。”段玉裁注:“古中、仲二字互通。”《釋名·釋親屬》:“仲,中也。位在中也。”《淮南子·天文》:“太陰在四仲,則歲星行三宿。”高誘注:“仲,中也。”《逸周書·周月》:“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可知,“仲”的本義是“中,居中”。
從上面的例證可以看出,“衷”“忠”“仲”的本義均與“中”有關,而且“中”作表意聲符時,只表示單一的意義,即“內部、里面”。
2.聲符表多個意義
這類聲符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系統,系統內的意義有的是有關聯的,有的是沒有關聯的。下面以聲符“工”為例加以說明。從“工”得聲的形聲字有“扛、杠、項、瓨、鞏、缸、空、釭、功、仜、江、訌、、?、項、貢、玒”等。
工,甲骨文“工”寫作“”。《說文解字·工部》:“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與巫同意。”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工》云:“工蓋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按:工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為巧飾,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蓋工即曲尺也。……蓋工與巨義本相同,以造文之次第論,初有工文,雙聲轉注,后復有巨。”[4](P58)可見,“工”的本義是“曲尺”,即一邊長一邊短的直角尺;后引申為“規矩”,即制造器物的量具。同時,“工”和“巨”為同源字,“巨”有“大”義,《荀子·王霸》:“國者,巨用之則大,小用之則小。”楊倞注:“巨者,大之極也。”因此,有學者將“大”視為“工”的假借義[5]。由此可知,“工”的義項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本義為曲尺,引申義為規矩,假借義為大。
由“工”作表意聲符構成的形聲字按詞義也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長直”義類;二是“圓曲,中空”義類;三是“大”義類。
第一類是由“長直”義孳乳的形聲字,有“扛、杠、項”等。
扛,《說文解字·手部》:“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段玉裁注:“以木橫持門戶曰關,凡大物而兩手對舉曰扛。項羽力能扛鼎,謂鼎有鼏,以木橫貫鼎耳而舉其兩端也。即無橫木而兩手對舉之亦曰扛。”《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裴骃集解引韋昭曰:“扛,舉也。”“扛”為“用兩手舉重物”,表示舉某物時手臂伸長伸直。
杠,《說文解字·木部》:“杠,床前橫木也。從木,工聲。”徐鍇系傳:“即今人謂之床桯也。”《急就篇·第十三章》:“奴婢私隸枕床杠。”顏師古注:“杠者,床之橫木也。”“杠”為“床桯”“床前橫木”,橫木有“直”義,因此,“杠”表示的是長而直的木料。
項,《說文解字·頁部》:“項,頭后也。從頁,工聲。”段玉裁注:“頭后者,在頭之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項”為脖子的后部,脖子后部有長直的特點。
第二類是由“圓曲,孔形”義孳乳的形聲字,有“瓨、鞏、缸、空、釭”等。
瓨,《說文解字·瓦部》:“瓨,似罌,長頸。受十升。”王筠《說文句讀》:“字與《缶部》缸同。”《急就篇·第十三章》:“甑瓽甂甌瓨罌盧。”顏師古注:“瓨,短頭長身之罃也。”缸,《說文解字·缶部》:“缸,瓨也。從缶,工聲。”段玉裁注:“《瓦部》曰:‘瓨,似罌,長頸。……缸與瓨音義皆同也。”“瓨”為長身的甕壇,“缸”和“瓨”同義。兩者都是陶制容器,物體的內部是空的,且壇口都呈圓曲的特點。
鞏,《說文解字·丮部》:“鞏,袌也。從丮,工聲。?,鞏或加手。”徐鍇系傳:“鞏,抱也。”抱,用手臂圍住,手臂呈彎曲狀。
空,《說文解字·穴部》:“空,竅也。從穴,工聲。”段玉裁注:“今俗語所謂孔也。”《漢書·張騫傳》:“然騫鑿空。”顏師古注:“空,孔也”。“空”即“竅”“孔”,物體內部為虛空狀態。
釭,《說文解字·金部》:“釭,車轂中鐵也。從金,工聲。”《方言·卷九》:“車釭……自關而西謂之釭。”錢繹箋疏:“釭之言空也。轂口之內,以金嵌之曰釭。”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器》:“凡鐵之空中而受枘者謂之釭。”“釭”為車轂口穿軸用的金屬圈,呈圓曲狀,且內部中空。
由“大”義孳乳的形聲字有“功、仜、江、訌、、?、項、貢、玒”。
功:《說文解字·力部》:“功,以勞定國也。從力,從工,工亦聲。”《周禮·夏官·司勛》:“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太常。”“功”為功績、功業,表示的是業績巨大。
仜:《說文解字·人部》:“仜,大腹也。從人,工聲。”徐鍇系傳:“言人身體仜大也。”《廣韻·東韻》:“仜,身肥大也。”“仜”為大腹、體肥,形容人體肥大。
江,《說文解字·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從水,工聲。”《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孔傳:“江東南流,沱東行。”《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江”本義為長江,后引申為大的河流。
訌,《說文解字·言部》:“訌,言貴也。從言,工聲。《詩》曰:‘蟊賊內訌。”《詩經·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賊內訌,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孔穎達疏:“以訌字從言,故知訌者是爭訟相陷入之言。由爭訟相陷,故至潰敗,故《爾雅》以訌為潰。”“訌”指因胡亂爭訟而導致混亂,表示相斗之巨。
,同“?”,《說文解字·隹部》:“,鳥肥大也。從隹,工聲。?,或從鳥。”段玉裁注:“謂雁之肥大者也。”《集韻·東韻》:“鴻,《說文》:‘鴻鵠也。大曰鴻,小曰雁。古省。”《正字通·鳥部》:“?,同鴻。”顏師古注:“?,古鴻字。”“”為大雁,也用來表示鳥的體型肥大。
貢,《說文解字·貝部》:“貢,獻功也。從貝,工聲。”王筠《說文句讀》:“貢、獻同義,貢、功同聲。”《尚書·禹貢》:“厥貢漆絲。”蔡沈集傳:“貢者,下獻其土所有于上也。”《廣雅·釋言》:“貢,獻也。”“貢”為進獻,表示進獻時物品數量多。
玒,玉名,《說文解字·玉部》:“玉也,從玉工聲。”《集韻·江韻》:“玒,玉也。”《集韻·東韻》:“玒,或從共。”《玉篇》:“珙,大璧也。”可見,“玒”表示大的玉石。
除了以上三類外,由“工”作聲符的形聲字還可以表示“紅色”義,如“虹、?、紅”。
虹,《說文解字·蟲部》:“虹,螮蝀也。狀似蟲。從蟲,工聲。”《爾雅·釋天》:“螮蝀,虹也。”郭璞注:“俗名為美人虹。”《后漢書·楊賜傳》:“有虹蜺晝降于嘉德殿前。”李賢注:“雙出,色鮮盛者為雄,曰虹;暗者為雌,曰蜺。”我們知道,“虹”為雨后天空中出現的弧形彩帶,具有圓曲的特點,且最鮮艷的部分為紅色。
?,《說文解字·米部》:“?,陳臭米。從米,工聲。”段玉裁注:“《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師古曰:‘粟久腐壞,則色紅赤也。按:紅即?之叚借字。”桂馥《說文義證》:“米久則紅也。”可見,“?”表示因變質而發紅的舊米。
紅,《說文解字·纟部》:“紅,帛赤白色。從纟,工聲。”段玉裁注:“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楚辭·招魂》:“紅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注:“紅,赤白色。”“紅”原指淺赤色的帛,后泛指粉紅色、桃紅色。
(二)聲符義與形聲字義的關系
董性茂在《論形聲字“聲符”表意的復雜性》中,將聲符義定義為“充當聲符的字所寫的詞的意義”,將形聲字義定義為“由這聲符所構成的形聲字所寫的詞的意義”[6]。我們依據上述定義,從聲符義和形聲字義的關系入手,將其分為聲符義為本義、聲符義為引申義、聲符義為假借義三類。下面對這三類分別予以舉例說明。
1.聲符義為本義
聲符義為本義是指形聲字所寫的詞的意義是聲符所寫的詞的意義。如:形聲字“懸”的意義就是聲符“縣”的意義。縣,《說文解字·部》:“縣,系也。”朱珔《說文假借義證》:“此即縣掛本字也。”《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史記·蘇秦列傳》:“心搖搖然如縣旌。”可見,“縣”的本義是懸掛。懸,《廣韻·先韻》:“縣,《說文》云:‘系也。相承借為州縣字。懸,俗字,今通用。”《正字通·心部》:“懸,掛也。”《孟子·公孫丑上》:“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可見,“懸”的意思也是掛。因此,聲符“縣”的意義就是形聲字“懸”的意義。
再如:形聲字“捧”的意義就是聲符“奉”的意義。奉,金文為“”,像雙手舉豐的樣子,它的本義即是雙手托舉、承受。《說文解字·廾部》:“奉,承也。”《尚書·盤庚上》:“乃既先惡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孫星衍疏:“既導民以惡,乃自承其禍,痛悔之無及矣。”捧,《釋名·釋姿容》:“捧,掬也。”《莊子·天運》:“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可知,“捧”的本義也是兩手承托。因此,聲符“奉”的意義就是形聲字“捧”的意義。
2.聲符義為引申義
聲符義為引申義是指形聲字所寫的詞的意義是聲符所寫的詞的引申義。如形聲字“濃”“秾”“膿”所寫的詞的意義就含有聲符“農”的引申義。
農,《說文解字》:“?,耕也。從?,囟聲。”金文“農”從田、辰,會意,辰乃耕器。字或從茻、從林,示田之所在必有草木也。《左傳·襄公九年》:“其庶人力于農穡。”杜預注:“種曰農,收曰穡。”可知,“農”本義為耕種。由種植莊稼、收獲豐盛,引申為“厚、濃厚”。《集韻·東韻》:“農,厚也。”《風俗通·皇霸》:“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
濃,《說文解字·水部》:“濃,露多也。”《詩經·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濃濃。”毛傳:“濃濃,厚貌。”可知,“濃”本義是露水盛多。秾,《玉篇·禾部》:“秾,花木盛也。”可知,“秾”本義是花木繁盛。膿,《說文解字·血部》:“,腫血也。從血,?省聲。膿,俗。從肉,農聲。”《玉篇·肉部》:“膿,疽潰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此病疽也,內發于腸胃之間,后五日當腫,后八日嘔膿死。”可知,“膿”的本義是化膿性炎癥病變所形成的黃白色汁液,為粘稠狀。由此可知,形聲字“濃”“秾”“膿”的詞義都體現了聲符“農”的引申義“厚,濃厚”。
3.聲符義為假借義
聲符義為假借義是指形聲字所寫的詞義的意義是聲符所寫的詞的假借義。如“暱”“昵”“匿”和“尼”。
暱,《說文解字·日部》:“暱,日近也。從日,匿聲。《春秋傳》曰:‘私降暱燕。昵,暱或從尼。”《爾雅·釋詁下》:“暱,近也。”郭璞注:“暱,親近也。”《爾雅·釋言》:“暱,亟也。”王引之《經義述聞》:“暱,為相親愛之亟。”《左傳·隱公元年》:“不義不暱,厚將崩。”陸德明釋文:“暱,親也。”可知,“暱”為親近義。不過,其聲符“匿”并沒有這個意義。匿,《說文解字·匚部》:“匿,亡也。”《逸周書·無權》:“地庶則荒,荒則聶。人庶則匱,匱乃匿。”可見,“匿”為逃亡義。“暱”的異體字寫作“昵”。昵,《說文解字·日部》:“暱,或從尼。”《集韻·質韻》:“昵,親也。”《尚書·說命中》:“官不及私昵,惟其能。”《晉書·任愷傳》:“(愷)性忠正,以社稷為己任。帝器而昵之,政事多咨焉。”可見,“昵”本義為親近。而“昵”的聲符“尼”亦有親近義。尼,《說文解字·尸部》:“尼,從后近之。”段玉裁注:“尼訓近,故古以為親暱字。”《尸子》卷下:“悅尼而來遠。”可見,“尼”有“近、親近”義。由此可知,形聲字“暱”的所寫的意義是假借了其異體字“昵”的聲符義。
綜上所述,前兩類形聲字中聲符所寫詞的意義和形聲字所寫的詞的意義有直接關系,沈兼士將這類形聲字稱為“本義分化”的形聲字。第三類形聲字中形聲字所寫的詞的意義是與聲符讀音相同或相近、借用其他字所寫的詞的意義,沈兼士將這類形聲字稱為“借音分化”的形聲字[7](P155)。
我們知道,形聲字聲符分表意和不表意兩種。形聲字聲符表意是形聲字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探究形聲字形成的一條重要規律。本文從聲符表意的形式特點、表意聲符的意義系統以及聲符義與形聲字義關系三個方面對形聲字聲符表意現象進行了論述。需要注意的是,表意聲符為因聲求義提供了便利,但是也不能因此夸大聲符的作用。正如裘錫圭所言:“有義的聲符對研究詞義,特別是對研究語源很有好處。但是如果把無義的聲旁錯認為有義,就會誤入歧途,給詞義研究工作添加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們一定要以十分審慎的態度來對待聲旁是否有義問題。”[1](P172)因此,我們應以科學、理性的態度探討聲符表意問題,同時也要對那些不表意的聲符予以關注。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3]呂浩.漢字學十講[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4]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龍仕平,朱俊曉.《說文·人部》聲符字假借義無文獻用例形聲字聲符示源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8).
[6]董性茂.論形聲字“聲符”表意的復雜性[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2,(3).
[7]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