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摘 要:現代漢語中的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在語義上具有共同特征,都能表示經過較長過程后出現了某種結果,但是三者在具體用法上存在著一定差別。語義方面,“總算”后的命題一般是說話人預期的結果,“終于”和“到底”后的命題既可表說話人希望發生的結果,也可表說話人不希望發生的結果;“總算”和“終于”側重于強調事件的時間性,“到底”既強調事件的時間性,也能強調事件過程的曲折性。句法方面,探討了三者在句子中的位置分布,闡述了它們述謂性、主觀性的特點。語用方面,分析了各自的評價功能和凸顯焦點功能。
關鍵詞:總算;終于;到底;語義;句法;語用
現代漢語中,語氣副詞“總算”“終于”與時間副詞“到底”在語義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與共同點。例如:
(1)數年來夢想的富春江,總算看過了。(柯靈《桐廬行》)
(2)他母親幾次向他流淚,要他娶親,他延挨了些時,終于答應說好。(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3)雖然他的白發是有一根,拔一根,可是他到底慢慢的老起來。(老舍《四世同堂》)
通過對以上例句的考察可以發現,“總算”“終于”與“到底”都能表示經過一段過程而出現某種結果的含義。例(1)用“總算”來說明作者經過數年時間,最終實現了“看富春江”這個愿望。例(2)用“終于”來強調經過較長時間,他最終完成了“答應母親娶親”這個要求。例(3)用“到底”說明經歷一段過程,最終出現了“慢慢老起來”這個結果。雖然“總算”“終于”和“到底”在語義上具有共同性,但我們仍不能在它們之間劃等號,在很多情況下三個詞也不能隨意替換,如例(2)中的“終于”不能換成“到底”;例(3)中的“到底”不能換為“總算”。這說明它們在語義和語用上仍具有各自的特點。本文基于“總算”“終于”與“到底”語義上的共性,對其進行詳細的語義對比分析,并考察各自的句法特征和語用功能,以探究三者之間的異同。
一、“總算”“終于”與“到底”的
語義分析
(一)三者的語法意義
1.“總算”的語法意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總算”的釋義為:“[副]①表示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后某種愿望終于實現。②表示大體上還過得去。”[1](P1733)本文主要探討義項①,義項②暫不作討論。“總算”后面通常跟的是一種結果,而且這種結果是符合說話人預期的,盡管它是超過了說話人期待的時間才出現的。也就是說,說話人對出現的結果是滿意的,但對結果出現所用的時間有些不滿。例如:
(4)費了不少力量,總算謀到一個教書的位置,她便帶了孩子到日寇洗劫后又退出的金家寨去。(李霽野《似曾相識的杜鵑花》)
(5)說了多少好話,總算把清明前當在那里的一石米換了出來。(茅盾《春蠶》)
例(4)中,“謀到一個教書的位置”,是“費了不少力量”、經歷一段波折后才得以實現這一愿望的。例(5)中,“將一石米換了回來”,也是“說了多少好話”、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后才得到這一結果。
2.“終于”的語法意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終于”的釋義為:“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情況(多用于希望達到的結果)。”[1](P168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對“終于”的釋義有二:“①表示出現了希望出現的結果。②表示出現了預期相反的結果。”[2](P288)
通常情況下,“終于”后面出現的結果都是符合說話人預期的,但通過考察大量語料后發現,“終于”后面的結果也有可能與預期相反。不管后面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結果的出現都是經過了較長的過程,“終于”強調了事件的時間性。例如:
(6)她的戀愛幾經波折,終于除去障礙,與男主角有情人成為眷屬了。(蘇青《論紅顏薄命》)
(7)尋尋覓覓,終于撲個空,孤凄地呆著。(俞平伯《文學的游離與其獨在》)
例(6)中,她“與男主角有情人成為眷屬”是“幾經波折”而最終得到的結果,這個結果的出現與說話人的預期相符合。例(7)中,“尋尋覓覓”是希望能尋找到理想的創作狀態,“撲個空”這一結果則顯然與預期相反。
3.“到底”的語法意義
《現代漢語八百詞》對“到底”的釋義有三:“[副]①用于疑問句,表示進一步追究;究竟。②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③強調原因或特點;畢竟。”[3](P153)本文主要討論義項②,這一義項屬于時間副詞。“到底”后面跟的是經過較長過程而出現的結果,這一結果可以是說話人希望出現的,也可以是說話人不希望出現的。同時,該結果的出現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的,“到底”強調目的達成的不易,突出所述命題或事件過程的曲折性。例如:
(8)齊魯文化學會很不容易找,可是到底被他找到了,在大明湖岸上一個小巷里。(老舍《文博士》)
(9)巧巧藏不住,到底被人家搶走了。(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
例(8)中,“找到齊魯文化學會”是“他”經過較長過程后最終出現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是他希望出現的。例(9)中,“巧巧被搶走”,也是經歷了一番曲折后出現的結果,前面的“藏”表現出說話人并不希望“巧巧”被搶走,這個結果顯然是說話人不希望發生的。
(二)三者語義的聯系和區別
“總算”“終于”和“到底”都能表示經過較長過程后出現了某種結果。它們三者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總算”“終于”和“到底”都表示在結果出現之前經歷了較長時間,它們都強調過程的時間性。同時,“到底”還體現出過程的曲折,凸顯目的達成的不易。因此,除了時間性,“到底”還強調了過程的曲折性。第二,“總算”表示的結果是符合說話人預期的;“終于”和“到底”表示的結果既可以是說話人希望看到的,也可以是說話人不希望看到的。第三,“總算”和“終于”往往帶有說話人的情感色彩,具有主觀性;而“到底”是向聽話人傳達相對客觀的信息,大多不帶有說話人的主觀情緒。
通過對三者語義的比較,三者的語義特征可以分別表示為:總算[+期望][+結果][+時間性][+主觀性];終于[+期望][+結果][+時間性][+主觀性];到底[+期望][+結果][+時間性][+曲折性][-主觀性]。
二、“總算”“終于”與“到底”的
句法特征
從詞類歸屬來看,“總算”“終于”與“到底”在現代漢語中都屬于副詞,它們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一致的,主要用于修飾謂詞或謂詞性結構,都用來作狀語。雖然三者在句法功能上有共同點,但仍然存在一些差異。
(一)句法位置
1.位于句首
在現代漢語中,語氣副詞位于句首時,對整個句子的修飾就顯得更加明確清晰,更加清楚地表明整個句子的語氣基調。“總算”“終于”和“到底”出現在句首的情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位于主語之前;一種是位于無主語的謂語之前。例如:
(10)總算孩子爭氣考了204分(總分220),一家人喜笑顏開。(新華社,2001-09-05)
(11)幸虧醫生及時搶救,讓她喝了“救命丹”,才止住血。總算撿得一條性命。(李文澄《努爾哈赤》)
(12)然而黃省三沒有聽見,他什么也聽不見了,他只有一個念頭,只有一條路。終于,他又追上了李石清。(曹禺《日出》)
(13)4點乘機后,本來兩個半小時的行程,3個小時也未到,仍不知其因。終于落地了,但不是廣州,而是南昌,為什么到南昌,仍然不知其因。(《人民日報》,1995-11-02)
“到底”位于句首時,大多數情況都表示“究竟”“畢竟”的意思,屬于“畢竟”類語氣副詞。作為時間副詞的“到底”位于句首的情況很少。例如:
(14)到底坐不住,臺北舅媽瞪圓雙眼,喝走了姨,喊回了舅。(魏世祥《舅舅和他的兩個妻子》)
(15)戰爭爆發,他們才隨著教員們逃到南方。那時候,她已經懷了孕,孩子的父親可不是袁大德,雖然他的出亡完全出于迷戀她。到底他們結婚了,一上來,他就在一個雜牌部隊里當上士文書。(駱賓基《一九四四年的事件》)
2.位于句中
語氣副詞“總算”“終于”與時間副詞“到底”出現在句中的情況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位于主謂語之間;一種是位于主謂語之后。
主、謂語之間是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到底”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位置。當出現于這個位置時,語氣副詞修飾后面的謂語。例如:
(16)所謂搬家問題總算告一段落,北去之說自然沒有打銷,天津北京等等常常在嘴里顛倒念著。(俞平伯《重過西園碼頭》)
(17)他幾乎把孟良的介紹信給忘了。他后來終于想起,把信掏出來,給了老教師。(老舍《鼓書藝人》)
(18)“啊,你到底來了,太好了!”索菲雅姑媽一邊吻他,一邊說。(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在位于主謂語之后時,主語可能被省略,但根據上下文語境可以補出。例如:
(19)李建勛覺得總算給二妮出了氣,于是領著這伙巡警揚長而去。(王素萍《她還沒叫江青的時候》)
(20)他的網絡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認為終于找到了一種他們可以涉足腦研究的方法(正如我們在加利福尼亞州所說的)。(弗蘭西斯·克里克《驚人的假說——靈魂的科學探索》)
“到底”在“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某種結果”時,一般不位于主謂語之后。“到底”位于主謂語之后,通常是表示“究竟”“畢竟”。例如:
(21)最后大家覺得到底是瞞不住,爽性開誠布公,打開天窗說亮話,拍著腿感慨一番。(張愛玲《傾城之戀》)
需要指出的是,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一般都不用于句末。
根據前文的分析,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的句法分布位置如表1所示:
(二)句法特點
1.述謂性
張誼生認為,漢語中語氣副詞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充當狀語和表示語氣,盡管它們有時確實可以充當狀語并表示各種語氣,但其基本功能卻是充當高層謂語并進行主觀評述。他還將這類語氣副詞稱之為“評注性副詞”[4](P46)。
通常情況下,包含“總算”“終于”和“到底”的謂詞性短語只能充當句子謂語的表述性成分,而不能充當定語或狀語的修飾性成分。例如:
(20)亞當斯團長總算心中一塊石頭落地。(《人民日報》,1995-05-14)
*總算心中一塊石頭落地的亞當斯團長。
(21)這一天終于到來了。(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
*終于到來了的這一天。
(22)“五妹妹到底來了。”一陣腳步聲,竇夫人走了出來,一把便攙住了錢夫人的雙手笑道。(白先勇《游園驚夢》)
*“到底來了的五妹妹。”一陣腳步聲,竇夫人走了出來,一把便攙住了錢夫人的雙手笑道。
2.主觀性
從表1可以看出,三者都能位于主謂間和主語前。相對于“到底”來說,“總算”和“終于”的句法位置更為靈活,它們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位于句首還是句中;而“到底”作為時間副詞時,一般只能位于主謂語之間的句中位置,極少情況下能位于句首。
我們知道,語言成分在語符序列中的位置與語言成分的主觀程度有密切的關系。正如史金生所指出的那樣,通常主觀性強的成分處于句子外圍,主觀性弱的成分處于句子內層[5]。根據前面對三者主觀性的分析,“總算”和“終于”的主觀性相對比“到底”高,因此,居于句子外圍的能力也比“到底”強。
三、“總算”“終于”與“到底”的
語用分析
“總算”“終于”和“到底”語義上的共性決定了它們在語用上也具有共同性。基于這種共同性,將三者結合起來,考察其語用功能,探究它們的異同。
(一)評價功能
評價是指說話人對所述命題的一種態度和評判[6]。語氣副詞參與句子的構成,自然而然會使句子帶有敘述者的主觀情感或態度。當說話人對一個已然的客觀命題進行陳述時,可以用“總算”“終于”來顯示說話人對所述命題的主觀情感或主觀態度。如:
(23)這一病就病了整整四個月,中間有兩個月不吃東西,瘦得只剩了皮包骨頭。醫生都說希望很少了,后來總算是慢慢救活了。(胡愈之《辛亥革命與我》)
(24)我應當發癲,因為這些幻想中的異跡,夢似的,終于毫無困難的都給我得到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我被慢慢救活”“幻想的異跡被‘我得到”都是客觀命題,說話人在敘述這兩件事情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即這些結果都符合說話人的主觀預期。
“總算”與“終于”在主觀態度的表達上又有各自的特點。當說話人用“總算”時,往往帶有一定的抱怨和不滿,雖然結果是符合預期的,但完成這個結果所用的時間超過了說話人的期待;而“終于”就不帶有這種消極的感情色彩。例如:
(25)a.科研經費總算解決了。
b.科研經費終于解決了。
例(25a)說明科研經費的解決經過了很長時間,而在說話人的預期中是不需要用這么長時間的。因此,結果雖然與說話人預期相符,但仍能看出他對時間之長的不滿。例(25b)則只能看出科研經費的解決經過了較長時間,說話人對這一結果整體上還是滿意的,并沒有表現出不滿的情緒。
(二)凸顯焦點功能
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都具有凸顯焦點的功能。“總算”“終于”和“到底”可以表達說話人預料結果的實現,這個結果即是整個句子的新信息(焦點)。說話者通過料定語氣來凸顯對焦點的主觀態度,以保證自己的態度、看法能有效地傳達給聽話者。因此,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具有凸顯焦點的功能,也可以將它們看作一種焦點標記。例如:
(26)山路總算是比較平坦些了,雖然在茂密的樹林中還時刻發出來一些令人心悸的呼嘯。(葉紫《行軍掉隊記》)
(27)在城門口經過一陣可怕的擁擠后,我終于到了郊外。(巴金《寂靜的園子》)
(28)維持了幾天的僵局,到底還是無聲無臭照原定計劃分了家。(張愛玲《金鎖記》)
例(26)強調的是“總算”后的命題“山路平坦了些”,這個結果即為焦點。例(27)中的焦點范圍即是“終于”后的命題“我到了郊外”。例(28)全句的焦點則是“到底”后的“照原計劃分了家”。由此可見,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具有突出強調其后命題的作用,即凸顯焦點功能。
本文對語氣副詞“總算”“終于”和時間副詞“到底”的語義、句法和語用功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在語義方面,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各自的語法意義,探討了它們的聯系與區別,它們都能表示經過較長過程后出現了某種結果,但在強調的內容、結果是否與預期相符及感情色彩上都存在著一定差別。在句法方面,描述了三者在句子中的位置分布,“總算”“終于”都能在句首和句中出現,而“到底”的句法位置則相對固定,大多數情況下都出現在主謂之間,并闡述了它們述謂性、主觀性的特點。在語用方面,分析了三者的評價功能和凸顯焦點功能,“總算”“終于”能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的情感和態度,“到底”傾向于客觀地描述一件事情,三者在句子中都具有凸顯焦點的功能,能充當焦點標記。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纂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王自強.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5]史金生.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順序[J].中國語文,2003,(1).
[6]齊滬揚.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