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純


摘? 要:作為一種常見的語義資源,語態的分布與語篇類型有密切的關系。基于小型語料庫,考察主動、被動和中動語態在烹飪指南、學術論文摘要和新聞語篇中的占比,說明語態在不同類型的語篇中呈現差異化分布,具體到某一類語篇,語態在其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基于語料庫的語態對比分析能夠說明不同語態的表述功能,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人們對于語篇性質的認識。
關鍵詞:語態分布;語篇類型;功能
語態是一個常見的語法范疇,表示主語和動詞之間的關系。傳統意義上的語態指的是語言的不同形態,有主動和被動之分。然而隨著人們對語言研究的深入,語態系統從主動和被動二元構成逐漸發展為更為復雜和龐大的語義系統。語態不僅體現不同的語言形式,還涵蓋了不同的語義信息,體現不同的表意需要。那么,作為語義資源的語態在不同類型的語篇中是如何分布的?基于該問題的研究能夠更直觀地體現不同語態的表意功能,而且可以通過不同語態的分布信息反觀不同語篇類型的表意性質。本文分別收集了英語烹飪指南、學術論文摘要、新聞語篇,建立了小型語料庫,以系統功能語法對語態系統的界定作為統計依據,分別統計了主動、被動、中動語態在上述三類語篇中所占的比例,并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嘗試探討英語語態表達與語篇類型的關聯。
一、系統功能語法對語態的研究
在傳統英語語法中,語態分為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當主語為動詞的執行者時,謂語的形式是主動語態;當主語為動作的承受者時,謂語的形式稱為被動語態。例如:
(1)The cat broke the glass.
(2)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he cat.
例句(1)“貓把玻璃杯打碎了”,“貓”是“打碎”這個動作的執行者,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該句為主動句。例句(2)為“玻璃杯被貓打碎了”,“玻璃杯”是“打碎”這個動作的承受者,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該句為被動句。
20世紀60年代,系統功能語法集中探討了語言的經驗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人們在表達經驗時,傳達了關于環境、參與者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的信息。人們在說話的時候往往包含一個過程(Process),這個過程的參加者可能是動作的施事者(Agent),也可能是使過程變為現實的目標(Medium)[1]。例如:
(3)The cat? ?broke? ?the glass.
(Agent)(Process)(Medium)
(4)The glass is broken by the cat.
(Medium)(Process)(Agent)
(5)The glass? broke.
(Medium) (Process)
系統功能語法對于語態的劃分是根據一個小句是否具有“使然作用”(Agency)的特征。不具有該特征的小句其語態為中動(middle)語態;具有該特征的小句,語態則為有效(effective)語態,其中,實施者作主語的有效小句為主動語態,目標作主語的有效小句為被動語態[1]。例(3)“貓打碎了玻璃杯”,這個過程有“使然作用”參與,“貓”是施動者,作為句子主語,屬于主動語態。例(4)“玻璃杯被貓打碎了”,該句子的主語是“玻璃杯”也就是過程的目標,所以此句屬于被動語態。例(5)“玻璃杯打碎了”,并沒有使然動作的參與,屬于中動語態。圖1可明確說明系統功能語法對語態的劃分[1]: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系統功能語法對于語態的界定與其他理論有區別,最明顯的不同在于他對語態的劃分是基于語義的考慮而非語言形式。部分學者認為,英語中存在無語態的句子,具體指謂語動詞是be/have、系動詞和非及物動詞的句子[2]。系統功能語法認為,所有的小句都具有語態,“識別小句(identifying clause)是具有語態的,有主動和被動之分。當標記(token)作為句子的主語時,小句為主動語態;當價值(value)作為句子主語時,則是被動語態[3]。例如,例(6)“我是壞人”是一個典型的識別小句,“the villain”是價值,“me”是標記,價值做主語,該句子屬于被動語態。換言之,此句可進一步改寫為“The villain is played by me”,也就是說,該句雖然沒采用被動語態的形式,但是表達了被動的意義,因此,屬于被動語態。
(6)The villain is me.
系統功能語法對中動語態的界定也與其他理論有細微差別。傳統的語態研究傾向于認為中動形式的判斷標準有二:其一是被動參加者充當主語,而謂語動詞為主動態形式,其二是被動參加者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事件似乎是有該被動參加者引發的[4]。按照這一定義,例(7)屬于中動句:
(7)The wall paints easily.
系統功能語法認為雖然上述小句在結構上只有一個參加者,但是從語義上來說,動詞“paint”本身所體現的過程要求兩個參加者,“刷墻的人”盡管沒有出現,但在語義上是存在的,“the wall”只是作為一種范圍(range),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參加者。因此,例(7)不屬于中動語態[3]。
二、數據統計
為了呈現語態在不同類型語篇中的分布規律,筆者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語態的劃定標準,考察了語態在烹飪指南、學術論文摘要和新聞語篇的應用情況,并用表格對比分析它們的程度差異。
(一)統計語料來源
語料庫中的烹飪指南來自2011年度的Sainsburys,First for Women,Womens World等十種英文家居雜志,共計25篇。學術論文摘要來自2011年度的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Agro-ecosystems,Atmospheric environment,Addictive Behavior,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等25種學術期刊,涵蓋物理、化學、環境科學、計算機及語言文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共計25篇。所統計的學術論文摘要的第一作者均來自英語國家。新聞語篇來自The New York Times,USA Today,Barons,The Independent,Sydney Morning Herald等英語國家的25種英文報紙,所有語篇均為上述報紙官方網站2011年12月24日頭版新聞。廣義上的新聞可以分為消息、新聞特寫、新聞評論三類,三者體例不同,其中以消息最為常見[5],本文統計的語篇均為消息類。
(二)統計方法
按照系統功能語法對小句的界定,作者將上述語篇劃分為小句,按照小句中所包含動詞的語態對其進行歸類并統計數量。最后統計出主動小句、被動小句和中動小句占各個語篇小句總數的比例。例如:Atmospheric environment期刊中TRACIR:A radar technique for observing the exchange of air between clouds and their environment一文的摘要:
Dual-polarization radar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track parcels of air [filled with aluminized chaff]
as they move into and through clouds.
The circular depolarization ratio (CDR) signal of backscatter from chaff fiber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f most hydrometeors.
The difference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location of chaff within clouds
when conventional single-polarization radar methods fail.
The new technique is called TRACIR.
Field tests and analytic studies indicate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ful in studying [how effectively clouds entrain dry air] and [how effectively they can vent pollutants out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按照上述統計方式,該論文摘要共分為13個小句(方括號內也為小句),其中有8個主動小句,4個被動小句和1個中動小句。
(三)統計說明
首先,統計的小句數量包含所有類型的小句。其次,因烹飪指南中的“Ingredient”部分不涉及語態現象,故未納入統計。該統計只針對其中的“Instruction”部分。再次,由于消息中涉及的直接引文不屬于報道者的視角,因此,該統計不包括消息中的直接引語。最后,語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語法范疇,不一定僅僅由動詞體現,名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也都可以體現主動和被動的意義[6]。本項研究所統計的是小句中動詞的語態,所以介詞、名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均沒有納入統計范疇。
三、統計結果
運用上述統計方法,主動語態、被動語態、中動語態在三類語篇中的分布如下:
四、統計結果分析
(一)語態在語篇間的分布
從上圖可以看出,被動小句在三類語篇中的分布差異較大,占烹飪指南語篇小句總數的6.9%,占學術論文摘要語篇小句總數的34.8%,占新聞語篇小句總數的18.3%。也就是說被動語態在學術論文摘要中使用頻率最大,其次是新聞語篇,烹飪指南中最少。中動語態在烹飪指南、學術論文摘要和新聞的含量很小,分別占語篇小句總數的1.7%、1.7%、1.3%,說明中動語態在三類語篇中的分布差別不明顯。
(二)分布對比與語篇類型
Jesperson(1933)對英語被動句的用法提出了下列五種情形:(1)施動者不可知或不易指出;(2)施動者根據上下文不言自明;(3)由于特殊的原因(如避免提到第一人稱)而不指出施動者;(4)對被動句的主語(即動作的承受者)比對主動句的主語(施動者)的興趣更大;(5)便于句與句的銜接[7]。張德祿(1998)認為,被動句是信息分布均勻的需要[8]。從以上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語篇類型中,語態呈現不同分布。學術論文中較為廣泛地使用被動語態,與追求敘述客觀性與規范性有關。科技文章側重推理,強調客觀準確,第一、二人稱使用過多會造成主觀臆斷的印象,因此,被動語態成了追求語言客觀性和規范性的一種重要語言手段。這是分布差異的原因之一。例如:
(8)Essays were obtained from 7573 examinees for argument prompts and 10,827 examinees for issue prompts.
該句用了被動語態,巧妙地省略了施動者,增加了信息的客觀性。如果我們將該句的主語改換成“we”,該句變為“we obtained essays from 7573 examinees for argument prompts and from 10827 examinees for issue prompt.”這樣一來,該句的意思并未發生太大變化,但是第一人稱的參與會給人以錯覺,使調查的客觀性受到影響。
分布差異的原因之二是被動句很少涉及動作的實施者,把所描述的事物放在突出位置,中心突出,因此被動句可以作為強調、突出話語中某一成分的一種標志。學術類文章的主題核心在于研究設備或成果,而非進行研究的個人。例如:
(9)A super-grade petrol (97 octane) containing 0.4 g Pb??1 was used throughout the tests.
在該句中,作者要強調的是研究所用的材料,而非研究者,作者通過使用被動語態把“A super grade petrol (97 octane) containing 0.4 g Pb??1”成功放在了句首,很好地凸顯了需要強調的成分。
分布差異的原因之三是被動語態作為一種語言手段,在結構上有較大的調節余地,有利于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段,擴展名詞短語,擴大句子信息量。論文摘要具有篇幅限制,要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盡可能大的信息量,需要借助于被動語態。
(10)A detailed study has been undertaken of the exhaust particulate matter (EPM) emitted by 22 spark ignition (S.I.) vehicles driven over an urban drive cycle on a chassis dynamometer.
該句中“emitted by 22 spark ignition (S.I.) vehicles”和“driven over an urban cycle on a chassis dynamometer”利用被動的形式分別擴展了“particulate matter”和“22 spark ignition (S.I.) vehicles”兩個名詞短語,使句子語言簡潔,信息量大。
在新聞語篇中被動語態也有一定分布,因為新聞語篇同樣需要追求報道的客觀性,也需要在報道中突出新聞事件的結果,同時追求信息的簡明扼要。但是大多數被動語態省略了施事者,這就導致新聞所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也有可能導致部分新聞事實無法完全呈現,這反而會危及報道的客觀性。在新聞事件報道中,被動語態將施事者排斥在外,會顯得軟弱無力。當然新聞寫作并不能完全摒除被動語態。如果人們想著重強調動作承受者,陳述新聞事件的結果,或者出于句式安排的需要,還是可以采用被動語態的。以上原因導致了新聞語篇中的被動語態分布居中。烹飪指南是一個有明確步驟(stage)的語篇類型,它最接近口語體,正式程度最低,所以被動語態含量最少。
在中動小句中,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過程中只有一個參加者且謂語動詞是主動形式,仿佛動作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統計結果表明,中動語態在烹飪指南、學術論文摘要和新聞中的含量很小,也就是說,中動語態在三類語篇中的分布差別不明顯。由此可見,中動小句體現的語篇特征不明顯。
具體到某一種語篇,語態在其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一)語態的語篇內分布
在收集的烹飪指南語篇中,32個被動小句中有30個用來表示烹飪程度,占小句總數的93.8%。例如:
(11)Bake 20 to 25 minutes or until crust is goldened brown and cheese is melted.
而只有2個小句用于烹飪過程,僅占小句總數的6.2%。例如:
(12)Keep the sieve held high to give the flour a good airing.
在收集的學術論文摘要語篇中,124個被動小句中有91個用來表達研究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占小句總數的73.4%。其余的被動小句用于研究背景及其他。在收集的新聞語篇中,110個被動小句超過半數用于陳述新聞事件的結果。
(二)語態分布的相對性
語態在語篇中的分布并不是絕對的。在過去十年間,部分學者對英文摘要的調查顯示被動句的含量過半,現在這個含量有下滑的趨勢。英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稱被動語態,可以避免提及有關的執行者,使行文顯得比較客觀。但有時采用主動語態比用被動語態在結構上更簡練,表達更直接有力,可以突出動詞所表達的內容。另一種主張是文章要清晰、自然,不必回避第一、第二人稱。從19世紀以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科技論文中被動語態廣為流行,甚至是必用的語態,而目前的趨勢是順其自然,不強調多用被動語態。現在主張摘要中謂語動詞盡量用主動語態的越來越多,因為其文字清晰,簡潔有力。具體到一個句子,謂語動詞用什么語態,既要從摘要的特點出發,又要考慮到表達的需要,不能籠統地說,摘要盡量用主動語態或普遍用被動語態[9]。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客觀的、科學的做法。
語態是一種常見的語義資源,語態的分布與語篇類型有密切的關系。被動語態在學術論文摘要語篇中出現頻率高,在新聞語篇中出現頻率居中,在烹飪指南中出現頻率最低,這是與語篇性質密切相關的。具體到某一種語篇,語態在其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烹飪指南語篇中,93.8%的被動小句用來表示烹飪程度;在學術論文摘要語篇中,73.4%的被動小句中用來表達研究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在新聞語篇中,110個小句中有超過半數的被動小句用于表示新聞事件的結果。從上述統計和分析可以看出,探討語態在不同類型語篇中的分布,能夠說明不同語態的表述功能,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人們對于語篇性質的認識。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較——語態分布和“頭重腳輕”句的使用頻率[J].上海科技翻譯,2004,(1).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ed.)[M].London:Edward Arnold,2008.
[4]何文忠.中動結構的界定[J].外語教學,2005,(4).
[5]張健.報刊英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任心慧. 略論英語的語態[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4).
[7]Jesperson,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3.
[8]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9]滕真如,譚萬成.英文摘要的時態、語態問題[J].中國科技翻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