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摘 要: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熱詞出現在社會生活中,而其中的修辭格所帶來的傳播效應也不容忽視。網絡熱詞的發展動因主要有個人的訴求、群體的互動和修辭的運用三個方面。網絡詞匯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能很好地表現出網絡熱詞的內涵,如轉喻、諧音、仿詞、隱喻和節縮這五類修辭格。最后從放大、催化、裂變三個方面來探析網絡熱詞的傳播效應。
關鍵詞:修辭學;網絡熱詞;傳播效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網絡熱詞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登上了主流媒體上。網絡熱詞指的是在網絡上流行的新詞匯,同時具有“網絡”和“熱”兩個基本要素,被人們普遍接受并廣泛運用,是一種網絡語言文化現象。為了避免存在歧義、消除不同文化語境的差異,語言自然是離不開修辭的。修辭即修飾文辭,“修”指的是修飾,“辭”意指一切言辭。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修辭來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如今廣泛傳播的網絡熱詞與修辭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首先從網絡熱詞的發展動因入手,分別從網民的個人訴求、網絡用戶群體間的互動以及修辭格的運用三方面來論述其成因;接著探討了典型網絡熱詞中常見的修辭類別,分成五類來重點分析;文章最后部分探究了網絡熱詞的三種傳播效應。
一、網絡熱詞的發展動因
網絡熱詞是一段時間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結合的產物,所以網絡熱詞的發展能夠體現一段時期內社會的狀態(金艷麗,2018)。促使網絡熱詞發展的動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別從個人、群體和修辭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原動力:個人的訴求
網絡用戶的個人訴求是網絡熱詞發展的原動力。用戶在使用網絡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訴求,諸如自我情緒的表達與發泄、自我表現與張揚個性以及渴望被別人認同等。在一定程度上,網絡熱詞只是用戶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形成的“副產品”,所以用戶需求的多樣性,也造就了網絡熱詞的紛繁與復雜。
(二)助推力:群體的互動
用戶群體之間的互動是網絡熱詞發展的助推力。如果某個詞匯單純依靠個人的訴求或部分人的使用便很難演變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但是經過成千上萬的用戶互動便能夠放大個體行為的影響、聚合個體行為的能量。在群體互動的過程中,人們也可能因從眾心理而跟風使用網絡新詞匯,當一個新詞匯使用的人多了、覆蓋的范圍廣了,也就成了網絡熱詞。
(三)創造力:修辭的運用
和網絡語言一樣,網絡熱詞有著簡約化、多樣化、個性化、趣味化和低俗化等特征,因此,網絡熱詞的廣泛傳播也是有利有弊的。網絡用戶們運用各種修辭改變漢語中傳統短語的結構形式,創造出了具有時代風格的流行詞匯。這些詞匯的出現并不是毫無根據的,除了網絡用戶的需求與互動,還體現了網絡群體強大的認知能力與創造力。
修辭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抽象的、概念的修辭。它可以使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得極為明白,沒有絲毫模糊,也沒有絲毫的歧解,是消極方面的修辭。其二是具體的、體驗的修辭。它可以讓語言變得有力、動人,是積極方面的修辭(陳望道,2001)。一般而言,網絡熱詞的修辭手法大多屬于積極方面的修辭,使網絡詞匯變得更吸引人。網民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從熱點事件、平常生活中發掘幽默有趣的詞句并加以修辭,改變了漢語傳統短語的結構與表達方式,形成了網絡上風靡一時的流行詞匯。
二、網絡熱詞的修辭格
眾多的網絡熱詞中都蘊含著修辭學的智慧,下文選取五種典型的修辭格來加以分析。
(一)轉喻
轉喻也被稱為借代,指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一類網絡熱詞較好理解,因其轉喻的意思與原本的意思是有關聯的。例如:
1.安利:“安利”原指一家美國的家居護理產品公司,后因該公司獨特的推銷方式——直銷,讓“安利”成了“推薦、推銷”的代名詞,從而將安利比喻為推銷的意思。當人們向別人推薦一樣東西時,就可以說“我來給你安利一樣東西”。
2.涼涼:最初是歌手張碧晨的一首歌,后來今日頭條《百萬英雄》答題活動的音樂背景用了《涼涼》這首歌。于是,網友就用“涼涼”來代表答題答錯、游戲結束,并引申為失望、狀態奇差、反應冷淡等含義。例如:當有人考試考得不好,他就可以說“我涼涼了”。
3.套路:原指人們精心策劃的應對某種情況的方式方法;2016年“套路”一詞有了新的內涵,并在網絡上流行起來,指某人欺騙別人或者隱藏自己真實想法來達到目的。當有人發現自己被欺騙時,就可以說“我被套路了”。
4.油膩:原本指的是某樣東西含油量多,多形容食物、頭發等,2017年“油膩中年男”在網絡上迅速火爆。因為許多中年大叔不注意個人衛生,經常頂著油膩的頭發去上班,所以網民就用油膩來形容中年大叔。
(二)隱喻
隱喻是比喻中的一種,即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這類網絡熱詞一定需要了解其內在含義才能明白說話者的意思,不然聽者就會墮入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例如:
1.吃瓜群眾:這個網絡詞匯最早源于一個新聞,有記者去采訪一個老伯,試圖從老伯這里了解一些事情的經過,老伯卻說他什么也不知道,他當時正在吃西瓜。于是就有網民評論說:“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后來,有人干脆就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用于比喻那些圍觀某事物的人們。再后來,“吃瓜群眾”就已經幾乎等同于“群眾”一詞。
2.我也是醉了:這并不是說某人真的喝醉了,而是表示一種無奈的心情,這個網絡詞是從游戲DOTA里產生的,當游戲中我方的隊友技術不行時,說一句“我也是醉了”,話語中蘊含嘲諷無奈之意。
(三)仿詞
仿詞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的某個語素或詞,仿造出新的詞語。它往往改變了原詞的特定詞義,創造出新的語義。常見的仿詞類型有諧音仿詞、相類仿詞、反義仿詞等,大多數的網絡熱詞都屬于相類仿詞,下文所舉的例子也都是相類仿詞。人們運用仿詞這種修辭來創造新的網絡詞匯,可以用模因論來解釋。模因論是在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上來闡釋文化進化規律的理論。模因論認為,在文化領域內,人們之間是互相模仿的,這些由模仿而傳播開來的文化思想,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一類網絡熱詞的產生,也是源于網民們的互相模仿,并通過模仿進行廣泛傳播。例如:
1.XXX了解一下:這個詞最早源于“游泳健身了解一下”,意為你該減肥了。2018年1月,某微博博主上傳了一段陳奕迅參加某活動的視頻,活動現場的一位粉絲突然高呼“陳奕迅,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該視頻被眾網友紛紛轉發評論,使得該網絡用語迅速流行起來。如果你覺得有人太瘦了,你可以對他說“漢堡奶茶了解一下”。
2.佛系XX:佛系一詞是指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無所謂心態,致力于事情的過程,而不看重事情結果。該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某雜志上,該雜志介紹了“佛系男子”的含義;后來又出現了“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購物”等網絡熱詞,此時佛系就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體現出與世無爭、一切隨緣的人生態度與不重輸贏、興趣至上的生活方式,與當今浮躁功力的社會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3.尬X:“尬”入選了《咬文嚼字》2017年“十大流行語”,其中“尬聊”“尬舞”“尬唱”等一系列網絡熱詞都由此仿造出來。這一系列的詞語雖然指代的事物不同,但是卻有著許多語義共性,比如形容某種尷尬的情境,表示一種不自然的神態,或者是非常有趣、引人發笑(高秋玲、李海英,2018)。
(四)諧音
諧音就是利用漢字(有時為外語)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有時為外語單詞)來代替本字。這類網絡熱詞具有形象、幽默的特點,大部分使用者都為青年人。例如:
1.沖鴨:是“沖呀”一詞的諧音說法,此詞賣萌可愛,表示充滿朝氣、斗志昂揚的意思,是如今網絡上常見的加油打氣詞語。最早在“今天也要加油鴨”的一個表情包里出現。當你需要完成一個任務時,你就可以說“沖鴨,今天也要加油鴨”。
2.菊外人:源于綜藝節目《創造101》。2018年5月,王菊參加《創造101》選秀節目,雖然她每期都處在淘汰邊緣,可是王菊卻靠著自己的高情商及獨立自主的女權宣言收獲了眾多粉絲。王菊的粉絲群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各大社交媒體,并為王菊發起了聲勢浩大拉票行動,也造就了“菊外人”這一網絡熱詞。如果你不知道王菊是誰,沒有給王菊投票,也沒有看過選秀節目《創造101》,那么你就是一個“菊外人”了。王菊的“菊”與局外的“局”是同音字,網民利用這一條件,創造出了“菊外人”這一新詞匯。
3.word哥:word哥這個網絡熱詞來源于“我的哥”,由于英文中的單詞“word”與中文中“我的”讀音接近,于是人們就由“我的”延伸出“word”,意指某件事或某個人非常厲害。如果你想夸贊一個人很優秀,你可以說“厲害了,word哥”。
(五)節縮
節縮指為了音形上的方便、節短縮合語言文字而不改變意義的辭格。縮略詞中又包含了漢語詞、字母詞等,所謂字母詞,就是指采用外文字母、漢語拼音字母或外文字母同漢語語素組合而構成的詞(周阿根,2002)。縮略詞一般是為了說話方便,將事物稱謂中的成分進行有規律的節縮或者省略,但有些詞縮節之后,從字面上就會難以理解。例如:
1.高富帥:是“長得高,長得帥,還富有”的縮略語,通常指在身材、相貌、財富上都很完美的男人。
2.何棄療:是“為何放棄治療”的縮寫,多在嘲諷別人時使用。是指一個人有病,卻放棄了治療,應該快點去看病的意思。縮略后的詞語增添了說話者的幽默感、風趣感。
3.喜大普奔: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略形式,用來表示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讓大家相互告知,共同慶祝。
三、網絡熱詞的傳播效應
所謂傳播效應,衡量的就是特定對象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網絡熱詞既然具有“熱”的特點,就說明它傳播的范圍和影響面都很大,從關鍵詞的點擊率與轉發量上就能看出這一點。但是我們不能僅僅關注量上的指標,還要關注網絡熱詞對于特定對象傳播能量的改變(彭蘭,2017)。所以,就網絡熱詞的傳播效應而言,可以從放大效應、催化效應與裂變效應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放大效應
網絡傳播可以使一件小事或一個小話題的影響不斷放大,最后在整個網絡甚至是整個社會產生強烈影響。具體層面有促進社會交際、引導社會輿情兩個方面。
1.促進社會交際
網絡熱詞產生的源頭一般都是社會上的熱點事件或者生活中的平凡事件,經過網民們運用修辭來創造出大眾流行的網絡熱詞。修辭的運用往往使得詞匯語言更具幽默感,例如“吃瓜群眾”“我也是醉了”等表達形象有趣,很容易被廣大網民所接受。這樣也能夠營造出輕松、愉悅的交流氛圍,使用同樣的網絡用語,無形中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引起心理共鳴,從而促進社會交際。
2.引導社會輿情
主流媒體在傳播網絡熱詞時,要挖掘一些具有正能量的詞匯加以宣傳引導。例如,在2018年度網絡熱詞中,“親情價”“皮一下,很開心”“C位出道”等詞匯都是積極性的,具有活潑可愛、樂觀向上的特點;而“肥宅”“在違法的邊緣試探”“小豬佩奇社會人”等詞匯則含有一定的消極成分,網民就要以一種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除了主流媒體之外,每個網民都是傳播主體,既是網絡信息的傳播者,也是網絡輿論的監督者。可以說,共同維護網絡的文明與安全,一起引導正確的社會輿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二)催化效應
“催化效應”本來是指在催化劑參與下的化學反應,它導致事物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后來引申到社會學領域。網絡傳播中的“催化劑”是指網絡空間和復雜的傳播過程。我們知道,網絡熱詞在廣泛傳播的同時,會導致其所包含的事物屬性發生改變,其中就包括傳統文化及價值認同等。
網絡熱詞無疑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修辭的運用使得網絡詞變得幽默、輕松,但有時也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曲解、誤解,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我們的文化根基。例如“套路”原本指的是編制成套的武術動作,但是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其本原意義,現在“套路”泛指的是成套的技巧、方法等,更多的是用來形容精心策劃的一套計劃,偏向耍花招、玩心計等貶義的一面。這類網絡詞語的流行,使得傳統文化呈現出泛娛樂化的趨勢。尼爾·波茲曼(2004)在《娛樂至死》中曾指出,如今一切公共話語都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使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尼爾·波茲曼的觀點雖然有點偏激,但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與反思。
(三)裂變效應
物理上的裂變能夠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網絡熱詞在傳播中產生的裂變效應也具有類似的效果。一個網絡熱詞在傳播中可能會不斷地分解、裂變,從而產生出一大批新的熱詞與新的話題。修辭格中的仿詞就是基于模仿而產生新詞,由原本的一個網絡熱詞,產生一系列的新詞匯。這種裂變的速度極快,從而會導致知識鴻溝及網絡用語不規范等現象的發生。
1.產生知識鴻溝
“知溝理論”是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指那些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通常要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能夠更快地獲取信息。雖然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在不同的群體、階層,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范圍是有很大不同的。網絡熱詞的傳播及發展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其裂變式的傳播速度也加劇了知識鴻溝的擴大,對于那些沒有接觸到特定時段的網絡熱詞的人來說,他們就不能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交流也會受到阻礙。
2.規范網絡用語
網絡語言剛出現的時候,許多人都不以為然,認為它從內容到形式均無可取之處。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提速,網絡語言的蓬勃發展就成為必然趨勢,而且許多網絡語言也可以用修辭學或者其他語言學的理論知識來闡釋。不過,網絡熱詞仍然存在著粗俗、惡搞、歧義、任性等問題,亟待解決。追根溯源,我們認為,提高網民素質乃是當務之急,對于這種新的網絡語言,既要以概念認知來評判,又要用修辭認知來欣賞。同時,對網絡傳播中出現的不規范、不文明用語,我們要堅決抵制,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文明、和諧、健康的網絡交際空間。
總之,網絡熱詞是一種由網民創造、在網絡空間使用的頗具特色的語言。網絡熱詞蓬勃發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原動力是網民個人訴求,助推力是群體的互動,創造力是修辭的運用。網絡詞匯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也是豐富多彩的,比較典型的有轉喻、隱喻、諧音、仿詞和節縮五大類,這些網絡詞匯豐富了修辭的表現手段,拓展了修辭的自由度。在傳播效應層面,網絡熱詞具有放大、催化、裂變效應,分別體現在社會交際與社會輿情、傳統文化與價值認同、知識鴻溝與用語規范等方面。
參考文獻:
[1]金艷麗.語言學視域下的2016年網絡流行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8).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高秋玲,李海英.“尬X”系列年度流行語考察[J].現代語文,2018,(7).
[4]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周阿根.“字母詞”初論[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2).
[6][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