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陳春艷 賈明月
近年來,市場準入放開,持續推進民營銀行發展,鼓勵外資銀行在華發展,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金融脫媒加快,銀行業競爭激烈(鄭萬春,2018)。傳統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率嚴重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銀行業面臨格局重塑的洗牌風險。2016年6月16日,國務院批準交通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銀行業混改拉開序幕。商業銀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此背景下,進一步研究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公司經營績效的關系,可以完善股權結構理論,并為正在進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實證支持。
我國上市銀行大多是國企改制而來,國有股占很大比重,能夠得到國家更多的財政支持和優惠福利政策,可以保證資本充足和銀行穩步經營。但財政部容易被詬病為“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唐瑋,2014),商業銀行經營運行機制帶有嚴重的行政色彩。鑒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國有股持股與經營績效存在非線性關系。
法人股股東主要通過公司分紅來獲得收益,具有以下優勢。(1)利益一致性;(2)管理優勢;(3)人員和信息優勢。然而,普通境內法人股所持股份較少且分散,控制能力不強、話語權較弱,存在“搭便車”現象,且“限售期”的存在,使其在“解禁”前,并不能發揮“用腳投票”的公司治理作用。境內法人雖有動機參與公司監督管理與決策,但缺乏足夠的能力付諸實施。與境內法人不同,境外法人持股普遍較高。外資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高。但因其充當的角色為財務投資者,而非長遠的戰略投資者,一段時間后,會考慮如何退出,而非持續追加投資,對企業會造成一定沖擊。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境內法人股持股與經營績效存在非線性關系。
假設3:境外法人股持股與經營績效存在非線性關系。
大股東的監督和退出機制能夠有效緩解股權分散情況下的“搭便車”現象,但同時也會帶來大股東侵蝕其他小股東的代理問題。我國股權“一股獨大”、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加上中國“經理人市場”的不完善,高管大多直接被任命,被解聘的可能性極小,行政色彩濃厚。股權的高度集中,“內部人”可能進行機會主義行為,加大盈余管理的操縱,惡化經營效率。另外,以“內部人”為代表的大股東可能對小股東的利益侵占或進行“隧道行為”掏空企業,會降低企業價值。故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負相關。
假設5:股權制衡度與經營績效正相關。
本文選取2013—2017滬深兩市A股16家上市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因樣本數據不全,剔除了2016年以來新上市的10家銀行。本文的財務數據、股權結構數據均來自公司年報數據并加以整理。

表1 變量及說明
(1)經營績效。鑒于銀行高風險、高負債經營的特殊性,本文選擇每股收益EPS作為經營績效的替代變量。(2)股權結構。第一,股權屬性,本文采用國有股PG、境內法人股NPF、境外法人股WPF三個替代變量來衡量;第二,股權集中度,本文采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1、赫芬達爾指數H5表示;第三,股權制衡度,本文選擇第二大股東至第十大股東的持股之和與第一大股東持股之比Z10作為替代變量衡量制衡度。(3)控制變量。公司規模LNA、資本結構DAR、盈利能力ROE、公司屬性CEN_SOE。以上各變量的詳細說明,如表1所示。
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單方程模型檢驗,構建模型如下:

其中,EPS代表經營績效;β0為常數項;Xi代表股權結構指標。

表2 描述性統計

表3 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模型(1)、(2)回歸結果
如表2所示,國有股、境內法人股、境外法人股均值分別為0.434、0.115、0.178,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1,均值0.321,最大值0.677,說明股權集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特點。
表3模型(1)的回歸結果,第(1)、(2)列檢驗了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的關系,結果顯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與經營績效都顯著負相關,并在1%的水平顯著,支持假設4。第(3)列檢驗了股權制衡度與經營績效的關系,結果顯示:第二大股東到第十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之和與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之比與經營績效正相關,并在5%的水平顯著,支持了假設5。
表3模型(2)的回歸結果,第(4)列檢驗了國有股與經營績效的非線性關系,結果顯示國有股與經營績效呈倒“U”型非線性關系,并在1%的水平顯著,支持了假設1。第(5)列檢驗了境內法人股與經營績效的非線性關系。結果顯示,境內法人股與經營績效存在倒“U”型關系,并且在10%的水平顯著,支持了假設2。第(6)列檢驗了境外法人股與經營績效的非線性關系,結果顯示境外法人股與經營績效呈“U”型關系,并在1%的水平顯著,支持了假設3。
本文實證分析檢驗了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結論如下。
(1)國有股與經營績效呈顯著倒“U”型關系,說明在一定范圍,國有股因其雄厚的資本支持,發揮正向作用,但是超過一定比例時,其行政色彩更加突出,會加大對銀行的干預程度,從而惡化銀行績效。(2)境內法人股與經營績效呈顯著倒“U”型關系,因法人股持股比例低且分散,容易出現“搭便車”行為,隨著持股比例的增加,其控制權相應增加,境內法人股股東有動力更有能力參與監督管理企業,但是過高又可能會出現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的“隧道效應”。(3)境外法人股與經營績效呈顯著“U”型關系,表明境外法人股的雙重作用,當持股比例較低時,外資股的積極作用并不能得到發揮,但當持股比例超過某一臨界點時,境外法人的“利益協同”效應得到真正的發揮,可以抵銷資金可能退出所帶來的風險。(4)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顯著負相關。(5)股權制衡度與經營績效正相關。表明當股權集中度越高時,企業容易發生機會主義行為,而股權制衡能夠有效緩解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