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閱讀有多重要,我不敢微言,有實例為證:西漢大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他一輩子奉行的主要工作不是做官,而是讀書。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累累的碩果——勘校了《戰國策》,編著了《新序》《說苑》《烈女傳》《洪范五行傳》等。
因為善讀書,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成為了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除了在哲學、科學上,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有許多成就。他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他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從自身的經歷感悟到:“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我國的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尹建莉根據自身的經驗感受說:“閱讀可以創造智慧。”她認為閱讀是父母給孩子的寶物,她自己也真正踐行了這句話,常常是不動聲色“誘惑”孩子閱讀,以此啟發孩子的智慧。我們也都知道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他們在科學和藝術上的成就舉世矚目,他們只占世界千分之二的人口,但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超過五分之一的得獎人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如此聰明緣自于他們的家庭教育,他們從胎教開始,始終不忘培養孩子熱愛書、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當寶貝在還在娘胎中,他的父母就會對著他閱讀進行胎教;寶貝稍微懂事,猶太父母會將蜂蜜滴在圣經上面,讓他們的寶貝去舔,以此讓寶貝從小就喜歡上能帶給他甜蜜的書;寶貝再大些,猶太父母會告訴他們:書里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猶太人出行,他們從來不會忘了隨身攜帶一本書,只要得空、只要可能,他們隨時隨地都在閱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成為世界之最。所以他們的聰明智慧來自于書本,緣自于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對閱讀的酷愛。維特斯根坦說:“在猶太人那里有不毛之地,可是在其綿薄的石層底下流淌著精神和智慧的泉水。”我想這不竭流淌的泉水就是他們世世代代從書本中汲取的智慧之源吧。
身為教師的我想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個人也好,民族也罷,如果熱愛閱讀、渴求知識,那么一定會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反之,一個沒有閱讀的家庭、學校、國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如何讓孩子們喜愛閱讀、學會閱讀,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呢?
首先我們要做好學生的榜樣,成為學生仰慕、渴望模仿的對象。培根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浪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而作為一名教師——知識的傳播者更有這種責任與義務將這些“珍貴的貨物”進行傳承。學高識廣,才能勝人一籌;德才兼備,方能威高服生。因此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帶頭人。而成為這個帶頭人我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地閱讀充電,作為一名教師,不管是智慧、能力的增長,還是道德人格的提升,都離不開閱讀學習。在知識幾十倍地爆炸的今天,一勞永逸、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已成過往的神話。當今知識的更新率實在是太快了。我們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文盲。因此,我們要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我們要通過讀書,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教師的風采在于上課時的才情迸發,做智慧的教師首先要先做一個愛讀書的教師。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讀萬卷書”,雖說不用頭懸梁、錐刺骨的發狠勁,但至少得學富三四車吧,這樣當我們懷有淵博深厚的知識走上講臺時,自然會氣定神閑,讓精彩紛至沓來,讓自己成為一名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師!成為一個學生信服、仰慕、渴望模仿的老師,做學生學習的楷模,讓學生像我們一樣酷愛閱讀。
其次,要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閱讀。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這也正如我們登山,若置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因此要扎扎實實前進為好。閱讀也是個漸進的過程,須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正所謂“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肚子餓的時候,只要是食物,恨不得一口塞進嘴里,囫圇吞棗,雖然是很快填飽了肚子,但是不僅沒有嘗到食物的美味,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讀書也是這樣,不能一口氣就能獲得書中的全部知識。一目十行、貪多求快、不求甚解,其結果必然是走馬觀花,流于浮躁,知識難以理解、消化和吸收,會產生概念不清、邏輯錯亂的弊病。“萬丈高樓平地起。”讀書求知和蓋高樓道理也是一樣的,打好牢固的基礎是關鍵,然后要一層一層扎扎實實的往上蓋,這就是循序漸進的規律。假如不遵循這個規律,好高騖遠,急于求成,根基不扎實牢固,樓房成危房,學問肯定也收效甚微,所謂“欲速則不達”。另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給孩子們選擇使用讀物也應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而定,由最初形象直觀的繪本,慢慢地可選擇古詩文,隨著年齡漸長可選擇些能訓練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讀物,總之不管是讀物的選擇還是閱讀的實踐都應該循序漸進,正如清人陸清獻在《示兒書》中所說,讀書“一日所讀雖不多,日積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則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終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善于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也就是說,只簡單機械地閱讀書本內容,而不加以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猶太人中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做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閱讀應該以思考為基礎,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加以創新,閱讀不僅要重視知識的積累,而且得更加重視才能的培養。任何一部作品(包括名著),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惟有思考,才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閱讀而不思考,就會養成照搬書本教條的習慣,就會全憑條文斷事,養成學究故態。這種人如果是普通人,頂多是迂腐的書呆子,可若是委以重任,其結果就很可怕了。趙括雖然讀了很多兵書,但并無用兵經驗,他把戰場生死視同兒戲,只會紙上談兵,最終誤國害己。馬稷言過其實,照搬兵法教條,導致街亭失守、自己被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照搬蘇聯軍事學院課程,指揮紅軍與強敵打陣地戰,使中國革命幾乎遭受滅頂之災。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例,充分說明了讀而不思、食古不化的讀書方法,只會害己害人甚至害國的。書籍作為知識學問的載體,優秀的書籍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一代代傳承下來。閱讀就是汲取先哲和他人的思想智慧的過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知識的儲備在不斷增加,對各種事物的認知也不斷更新,現實中會踫到一些書本中沒有的新情況、新問題。這種時候我們得把閱讀所得的知識和實際出現的新問題結合起來,學會思考,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們既要善于閱讀,也要善于思考,只閱讀不思考,結果就會成為書櫥,成為書的奴隸;一味空想不讀書,結果也是架空了知識,無所得。所以正確的閱讀,是讀與思的緊密結合,不可偏廢,讀要通過思來消化吸收,思要靠讀來支撐,這們才能將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從中創生出自己的新見解,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是一個有思想靈魂、真正有智慧的人。
最后,我覺得閱讀得學會分享。蕭伯納曾風趣地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還是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我們教師自己也好,引導學生也罷,都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采用各種方式與他人分享好書,與他人分享閱讀感受。與他人分享好書,可以將好書給個人帶來的影響擴大到一群人,可以將個人對好書的理解,結合書的內容一同傳播出去。與他人分享閱讀感受,你會感覺到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互相啟迪,達到了交流共享、互促共進的目的,不但有助于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更在交流中超越自我。將自己的閱讀所得和他人分享,可充分調動學生們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還可形成好讀書、讀好書、與書為友的讀書氛圍,如果我們教師能適時與學生們討論書中的內容與思想,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和比自己閱歷豐富的人一起探討書中的內容,必然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理解,還能引導他們積極思考,提出問題,主動閱讀。因此我認為閱讀使人充慧豐盈,分享使人廣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