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磊敏
摘? 要:許蓮順的《無根花》、《誰看見了蝴蝶的巢》、《中國媳婦》書寫了90年代末起朝鮮族的中韓跨國經歷。作家通過再現朝鮮族的現實生活,刻畫了飽受生活之苦的人物形象。從小說的中韓兩國空間以及人物形象上,能夠分析出對于這些人物而言,韓國是一個繼續延續悲慘命運的地方。這體現著作家的中韓跨國書寫視角。
關鍵詞:許蓮順;中韓跨國;朝鮮族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02
許蓮順作為中國朝鮮族第五代朝鮮族作家群的代表作家[1],其小說創作經歷了改革開放與中韓建交重要歷史時期。1992年中韓建交之后,大量中國朝鮮族利用語言優勢和民族身份赴韓國。許蓮順是第一個到過韓國的朝鮮族作家,也曾在韓國圓光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因此,許蓮順通過自己多年來的韓國體驗及在韓朝鮮族群體的現狀,創作了許多反映當代朝鮮族社會問題的小說。其中,許多小說的空間設置為中國和韓國。目前為止,對許蓮順的小說主要從“離散性”、“身份認同”、“女性主義”的視角進行了研究,敘事學視角的相關研究較少。在許蓮順創作的六部長篇小說中,《無根花》、《誰看見了蝴蝶的巢》、《中國媳婦》反映了中國朝鮮族跨國經歷,主要兩大空間即是中國和韓國。因此,本文基于許蓮順小說的一大主題——“中韓跨國”,從朝鮮族跨國經驗的小說化、作家對中韓跨國的視角兩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朝鮮族跨國經驗的小說化
中韓建交以來,大量朝鮮族開始去韓國[3],在朝鮮族社會甚至形成了一種“韓國夢”。在建交初期,初到韓國的朝鮮族遇到了許多挫折與困難。許蓮順的《無根花》、《誰看見了蝴蝶的巢》、《中國媳婦》正是刻畫了朝鮮族赴韓國的經歷以及他們在韓國的艱難生活。
《無根花》中的人物崔仁奎及他的妻子池慧京受生活之苦所迫,最終選擇了死亡。他們的女兒因白血病離世之后,他們夫妻二人到韓國的施工現場工作。崔仁奎受工傷住進了醫院,也未得到相應的賠償。他的妻子為了湊齊醫療費,走投無路之下,選擇為負責施工工程的韓國老板生孩子。在孕期她發現自己得了結核病,韓國老板得知此消息后讓她打掉孩子,并且拒絕這筆“交易”。面對生活之苦和心靈上的折磨,池慧京選擇了跳樓自殺,老公崔仁奎也隨之失蹤。《中國媳婦》的主人公趙丹選擇的方式是嫁給韓國男子。1990年代末,許多朝鮮族女性為了赴韓國選擇了嫁給韓國人的捷徑。在新婚初夜,她發現丈夫缺少一條腿,深感背叛的她離開住處,輾轉反側之后去了一個飯店工作。在那里一起工作的同胞花燕心生妒忌,向警方舉報了趙丹。趙丹在牢房里看到了許多非法偷渡到韓國或者在韓國非法工作的朝鮮族同胞。《誰看見了蝴蝶的巢》刻畫了八個不顧生命危險,非法偷渡到韓國的朝鮮族。這部小說的人物都是來自延邊,生活條件艱苦。主人公世姬獨自撫養兩個兒子,茉淑嘗試了三次偷渡都未能成功。作家著重描寫了偷渡船上的惡劣環境,最終八個人物也因為這無法透氣、透光的惡劣環境感到了絕望,目睹了三個同伴死在自己身邊,他們的 “韓國夢”未能實現。
作者通過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經歷著重刻畫了他們內心遭受的侮辱與創傷。這三部小說的主人公在跨國的過程中,對于“自我認同”產生了疑惑。《誰看見了蝴蝶的巢》中“蝴蝶”在文中是世姬的朋友春子送給她的小狗名字,同時又是飛進他們偷渡船里的蝴蝶。面對蝴蝶的無家可歸,他們開始反思自己是誰?他們應該何去何從?而《無根花》和《中國媳婦》當中除了體現對“自我認同”的疑惑之外,還有對“民族認同”的疑惑。眾所周知,朝鮮族是跨境民族,光復前從朝鮮半島遷移到中國東北。《無根花》主人公洪智河為了“尋根”,去韓國尋找祖父。中韓建交之后很多朝鮮族像洪智河一樣為了尋找親人去到了韓國。但是洪智河的“尋根之旅”卻坎坎坷坷。來到韓國不久他就找到一對安氏母子極有可能是祖父的兒媳和孫子,但是他們為了繼承祖父的遺產,否認了血緣關系。最終洪智河知道了祖父是誰,但是祖父已離世,那對安氏母子仍然不愿相認。《中國媳婦》的主人公也同樣從小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產生了困惑。如果說洪智河的疑惑產生在跨國過程當中,那么趙丹的困惑則從出生那刻起開始伴隨。趙丹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朝鮮族。因為特殊的民族身份,周圍的人對她指手畫腳,她對自己的民族身份也開始疑惑。
如上述,許蓮順通過三部長篇小說書寫了朝鮮族的跨國經驗帶來的生活之苦,以及隨之產生的“自我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賦予到人物的思考當中,形象地再現了朝鮮族的跨國記憶。
二、作家對中韓跨國的視角
一直以來,許蓮順小說的相關研究關圍繞著“離散性”問題。“離散”實際上發生在跨國過程當中,因此,對于作者如何看待“跨國”的視角解讀十分重要。作者的中韓跨國書寫主要體現在中國、韓國兩個空間,以及中國朝鮮族和韓國人的形象塑造。首先,許蓮順的小說從一開始就書寫空間形象。作家在《無根花》寫了簡陋破舊的小胡同,能聽見男女歡愉聲音的旅館、施工現場。抱著“尋根”的愿望去到韓國的洪智河在韓國經歷了朋友的離世、尋根未果、情感糾葛之后,最終選擇了回到中國。《中國媳婦》趙丹離開丈夫經營的旅館之后,在韓國的行跡還有“地下酒吧”、飯店、監獄,墓堆。生長在不幸家庭的趙丹希望到韓國開始新的生活,但是她感到自己仍在延續著母親的不幸。面對愛情的失敗,她最終選擇了自殺。而《誰看見了蝴蝶的巢》把人物限制在狹小的偷渡船,而韓國是小說人物的共同目的地。當他們的船只靠近韓國領海,見到希望之時,這些人物卻要面臨著生命的終結。從以上分析能夠看出,這三部小說當中的人物雖然都選擇了去韓國,但是現實都未能讓他們在韓國繼續生活,特別在《無根花》和《中國媳婦》當中,中國成為了最后的歸屬空間,韓國成為了他們繼續延續悲慘命運的空間,作者對中韓兩國的空間觀正是如此。
對于跨國人物而言,以往的研究集中在韓國小說當中出現的朝鮮族形象,朝鮮族成為了韓國人心中的“他者”。而在許蓮順的小說中,韓國人成為了另一種“他者”。《無根花》和《中國媳婦》兩部小說中刻畫了不完整的韓國人物形象。《無根花》當中的韓國女子徐恩美為了給弟弟湊齊學費,引誘洪智河給他賣身,但是心地善良的他給了徐恩美100美金。安氏母子為了獲得祖父的遺產,否認與洪智河的血緣關系。《中國媳婦》的趙丹離開韓國丈夫,在首爾輾轉反側時遇到了經營一家“地下酒吧”的虛偽的姜老板、對趙丹居心叵測并且在墓堆對她進行性侵的馬老板。作家在刻畫人物時賦予了朝鮮族善良、責任感,而韓國人物形象雖然在物質上、空間上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作家刻畫了虛偽、貪婪的韓國人形象。
三、結論
許蓮順的《無根花》、《中國媳婦》、《誰看見了蝴蝶的巢》再現了中國朝鮮族赴韓國的經歷。作者書寫了朝鮮族在這個過程中的不幸遭遇,刻畫了他們內心掙扎卻又不斷尋找自我的特點。小說的空間和人物都在圍繞著“跨國”書寫,韓國空間成為了人物繼續自己悲慘命運的空間,中國是最后的歸屬空間。而韓國人物形象在許蓮順的小說中成為“他者”,刻畫了虛偽、狡詐的形象,而賦予朝鮮族善良、有責任感的形象,這能夠反映作家對中韓跨國的視角。
注釋:
[1]朱睿(張春植).關于九十年代朝鮮族文學“后繼無人”問題的思考[J].北京:民族文學研究,1993.1期(第35頁).
[2]金美蘭,金寬雄.關于許蓮順中短篇小說中女性主義傾向的歷時研究[J].延吉:東疆學刊,2018.5(第91頁).
[3]根據韓國法務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在韓朝鮮族人數高達679729名。http://www.moj.go.kr/doc_html/viewer/skin/doc.html?fn=1bb0551c98af500ae76119d0eb5fd845&rs=/doc_html/viewer/result/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