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比較文學形象學角度對《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書中所塑造的中國人物形象進行考察,文中首先介紹了形象學的定義,并列舉了書中對中國軍人、中國士大夫和中國演員的形象描寫,將異國形象與“他者”聯系起來,并運用形象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探究構建這一形象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代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形象學;人物形象;“他者”;異國
作者簡介:齊文蓉(1990-),女,漢族,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人,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1
本文從比較文學角度對《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中作者所塑造的中國人物形象進行研究,并結合形象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探究這一形象的歷史文化語境背景和當代的社會價值。
一、有關形象學的定義
形象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形象的學問。不過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學,并不對所有可稱之為“形象”的東西普遍感興趣,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國文學中對“異國”形象的塑造或描述。[1]換句話說,形象是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描述,這種描述夾雜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一個異國作家來描述其他國家的文化,難免會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和個人主觀色彩。通過作者來描述不在場的他者,這種描述出來的形象,暗含著對他者的某種否定,從而間接地起到對作者本民族的贊揚與肯定的作用。比較文學形象學一般研究的范圍都是異國形象,它描述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因此,作者描述的形象里,其中一部分來自作者來現場的親身感受和感悟,另外一部也受到作者本民族的文學文化的潛意識的影響。
二、《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中的人物形象分類
《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該書中描述了很多中國的人物形象,本文選取了軍人、士大夫和演員形象,分別代表了當時中國的軍事、政治、文化。
1. 軍人形象
在描述中國軍人外表時,作者用了“十分滑稽可笑”這些詞語,文中塑造出來的這種形象是根據缺席的他者構思出來的。這一看似刻薄的評價多少指出了中國近代在軍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可否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異國作家麥高溫的筆下,那些積極的東西都被有意識的忽略了。這種描述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想法。這些塑造出來的形象都源于“自我”對“他者”的描述。他們站在本國的立場來看待它國的人和事物,他們的評價標準大部分是參照本國的價值觀來闡述表達的。
2. 士大夫形象
在關于描寫中國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階層那一章,是這樣描述的:“學生們必須所有的經典以及公認的解釋。這些課程常常是晦澀難懂的,讓人覺得提不起多少興趣。”書中寫到中國的課程晦澀難懂,作者受到本國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創作出“他者”的形象,作者創作出來的某種形象,是作者有目的的言辭和表達,他為了贊揚本國的某種文化或行為,他必須借助一種參照物來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了對比,本國的優點才會突出。比較文學形象學所創造出來的形象,是經過作家特殊處理才形成的。因此,這個被創造出來的中國士大夫形象包括作家的感受,是作家自己的切身體驗。作家受到生長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他所描述的東西帶有很強的民族 烙印。
3. 演員的形象
文中說到“你眼前的是一個普通而聲名狼藉的人,就像社會中隨處可見的骯臟小人物。”由今人的眼光看待,麥高溫的之中對于中國演員的論述實在牽強、荒誕不經,但如果放在西方的價值觀上去評判,那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站在他們的角度來觀測,他們只贊同與本國類似的事物,其他與本國知識體系有差異,甚至相反的事物,他們是無法認同的。他們想改造他國,使他國沿用本國的傳統。這就是本土文化與異國文化認同和歸化的現象。當一種非本土文化與本土文化碰撞時,大家會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添加自我的想象和觀點,來縮小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自我能接受的范圍。
三、結語
本書創作的時間正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態度發生改變的時候,對于書中所塑造和創造出里的關于中國的軍人、士大夫和演員的形象,我們讀者應該以一個辨證的觀點 來看待,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說丞相魏征的話,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書中西方人描述的中國的形象,我們應該作為參考,不能全信,也不能全盤否定。我們應該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看待他們所描述的中國形象。
注釋:
[1]比較文學形象學/孟華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 第2頁。
參考文獻:
[1]孟華. 比較文學形象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2]麥高溫, 麥高溫, 朱濤等. 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M]. 中華書局,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