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聰
摘? 要:《安提戈涅》是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伊斯墨涅具有典型的女性氣質,與此相對,安提戈涅則展現出去女性化的一面,本文擬從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理論和福柯的規訓理論出發分析安提戈涅的悲劇性。
關鍵詞:安提戈涅;去女性化;規訓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1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臘著名的劇作家。他寫了120多部戲劇,但只有7部留存于世,《安提戈涅》就是其中之一。劇中講述了安提戈涅不惜違背國王克瑞翁的禁令,執意安葬自己的兄長波呂尼刻斯而被處死。學者們主要從倫理學、欲望和替罪羊三個角度研究這部小說。本文立足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理論和福柯的規訓理論,來分析安提戈涅的悲劇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她是變成女人的。(Butler, 1999:141)”所以性不能決定性別,換句話說,女性不一定具有女性氣質。例如,伊斯墨涅具有典型的女性氣質但安提戈涅則展現出去女性化的一面。“女性氣質是一種“延長的未成年狀態”,這種狀態使女人不具備“人類理想”,使她的精神衰竭。 (Beauvoir, 1989:133)”去女性化則是指那些行為和舉止更傾向于男性的女性。
本文的另一個理論框架是福柯的規訓理論。在每一個社會,人類的身體總處于一個動態的掌控下。規訓是“一種不間斷的、持續的控制。它監督著活動過程而不是結果,它是根據盡可能嚴密地劃分時間、空間和活動的編碼來進行的。這些方法使得人們有可能對人體的運作加以精心的控制,不斷地征服人體的各種力量,并強加給這些力量以一種馴順一功利關系。 (Foucault, 1991:137)”
在《安提戈涅》中,女性在男權社會下地位地下。她們不得不遵守男性制定的社會規則。雖然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是克瑞翁的外甥女,她們倆的地位還是很低。在克瑞翁看來,女性天生就是為男性服務的。根據福柯的理論,男性總是想方設法地規訓女性,使她們變得順從。克瑞翁說道:“只有服從才能挽救多數正直的人的性命。所以我們必須維持秩序,決不可對一個女人讓步。如果我們一定會被人趕走,最好是被男人趕走,免得別人說我們連女人都不如。(Sophocles, 2007:17) ”似乎,男權壓迫下只有服從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任何反抗都會受到嚴重的懲罰。因此,大部分女性選擇了服從,如:伊斯墨涅。
伊斯墨涅和安提戈涅都是俄狄浦斯的女兒。俄狄浦斯是底比斯的王,但是俄狄浦斯發現他殺了自己的父親而且娶了自己的母親,最終俄狄浦斯和他的母親,也就是他的妻子雙雙去世。他的兒子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殘殺,最終兩敗俱傷。之后,克瑞翁掌權。克瑞翁禁止人們靠近波呂尼刻斯的尸體。伊斯墨涅最終屈服了,她說:“我們得記住我們生來是女人,斗不過男子, 其次,我們處在強者的控制下,只好服從這道命令,甚至更嚴厲的命令。因此我祈求下界鬼神原諒我,既然受壓迫,我只好服從當權的人,不自量力是不聰明的。(Sophocles, 2007:2).”伊斯墨涅最終接受了男人生來就是優于女人的,作為女性,只能服從男人的命令。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她是變成女人的。(Butler, 1999:141)”因此,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如伊斯墨涅一般。安提戈涅作為一名女性,也有自己的驕傲和堅持。就這個角度而言,安提戈涅展現出了去女性化的一面。即使克瑞翁禁止埋葬波呂尼刻斯的尸體,安提戈涅仍然堅持去做,她無所畏懼。而且,她認為人們迫于國王克瑞翁的威勢不便多言,但人們打心底是贊同她這種行為的。除此之外,安提戈涅還十分聰明。她偷偷安葬了兄弟的尸體,并沒有被發現。最終她勇敢地站出來,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她是不規訓的。她堅信女人也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雖然安提戈涅是不規訓的,但她最終也沒有逃脫男性的規訓。她承認自己埋葬了兄弟的尸體后,被關進了一個墓穴。最終,她選擇了自殺。安提戈涅是不怕死的。在古希臘,人們相信只有安葬死者的尸體,靈魂才能得到安息。因此,安提戈涅一定要埋葬兄弟的尸體,即便違反了禁令。當她和妹妹伊斯墨涅商量埋葬波呂尼刻斯的尸體時,她就知道自己可能難逃一死,但是她堅信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便因此而死,也是光榮地死。安提戈涅是勇敢的,她敢于違抗國王的禁令,只因她心中有自己的堅持,她堅持的是上帝的法律。
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受到規訓。在男性的規訓下,許多女性像伊斯墨涅一樣選擇了服從。她們在男性的規訓下變得服從,卑微,放棄了反抗。但是安提戈涅不同,她表現出了去女性化的一面,她堅韌,勇敢,聰明。她知道,如果她決定埋葬她的兄弟,她將陷入危險之中。但對安提戈涅來說,宗教法律超越了人類制定的法律。最終,安提戈涅為理想而死。
在分析了安提戈涅的悲劇之后,本文得出結論,安提戈涅的死亡產生了一種悲劇性的美。悲劇摧毀了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或正能量的人。安提戈涅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沒有選擇服從,她是去女性化的典型代表。她有她的驕傲,她堅韌,勇敢,聰明。起初,讀者對安提戈涅的死感到非常悲傷,但是讀者對安提戈涅非常同情,他們被她強大的精神力所感動。這種悲傷最終變為一種快意,安提戈涅的死亡最終產生了一種悲劇性的美。
參考文獻:
[1]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9.
[2]Simone de Beauvoir. The Second Sex[M]. New York: Vintage, 1989.
[3]Sophocles Ian Johnson. Antigone. Richer Resources Publications, 2007.
[4]孫暢. 索福克勒斯戲劇中安提戈涅與伊斯墨涅形象比較[J]. 文學教育. 2016.
[5]肖瓊. 誰是悲劇英雄?——安提戈涅的三種解讀[J].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