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交指示語是一種語言表現,在傳達一定社交指示信息的同時,還能夠反映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面貌。社交指示語指那些能夠反映交際雙方不對等的社會身份和關系的詞語和語法類別。社交指示語包含以下五個部分:謙辭、敬語、稱謂語、通用稱呼語、人稱標記。本文擬從漢語社交指示語的定義和范圍入手,探討每種漢語指示語背后的文化因素。
關鍵詞:漢語社交指示語;定義;范圍;文化因素分析
作者簡介:杜秋爽(1993-),女,漢族,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2
引言:
語言只有在其背后的文化被充分了解后才能被人們充分地認知。社交指示語就是一座連接語言和文化的橋梁。社交指示語是日常交流中常見的語言現象,是一種通過語言使用反映人際關系和社會身份的語言現象。漢語社交指示語豐富而復雜,這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是分不開的。因此,本文將根據漢語指示語的概念和范圍入手,進而探討不同社交指示語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社交指示語的定義和范圍
(一)社交指示語的定義
“社交指示語體現于交際雙方所使用的多種語言手段之中,意在適應社交的不同需要,尤其是人際關系的需要,包括權勢、地位、職位、親疏等關系。”[1]這個定義從社交指示語的語用功能出發,但對社交指示語性質的論述并不清晰。有些學者認為,社交指示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語法形式,一種是詞匯形式,每種形式都能傳達一定社交指示信息,反映交際者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并推動交際的進行。簡言之,社交指示語是指那些能夠反映交際者的社會面目和社會關系的詞語和語法類別[2][3]。同時社交指示語所反映的社會身份地位是不對等的[4]。相比之下,這一定義對社交指示語的闡述更為完整,既包括了社交指示語的功能,也涉及了社交指示語作為語言的本質。
總之,社交指示語指那些能夠反映交際雙方不對等的社會面目和社會關系的詞語和語法類別。
(二)社交指示語的范圍
社交指示語是日常交際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形式,其中詞匯形式是漢語中最常見的形式。因此,本文將社交指示語的詞匯形式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何自然先生將敬語、謙語、稱謂語(親屬稱謂語、擬親屬稱謂語)納入社交指示語的詞匯形式范圍內[5]。在劉偉、王娜等學者的論述中,社交指示語包括了人稱標記語、敬謙語、親屬稱謂以及人名、職務稱謂四個部分[6][7]。從所傳達的社交信息和語用功能角度的出發對社交指示語進行劃分,這樣隱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才能被更好地挖掘出來。社交指示語可以包含以下五個部分:謙辭、敬語、稱謂語、通用稱呼語[8]、人稱標記。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使用特點,不可輕易混淆。
二、社交指示語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包羅萬象,學界也還很難給文化下一個全面準確的定義。在本文,我們采用Kluckhohn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指的是歷史上創造的所有生活樣式,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它們在某一個時期作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為什么根據社交指示語的使用我們就能判斷出交際雙方的社會身份和地位?這都根植于語言背后的隱性文化。
(一)以“禮”為文化底蘊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使用社交指示語也是為了顯示禮貌,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兩者是不謀而合的。但中國的“禮”在起源之初,與現代禮貌的“禮”是有差異的。顧曰國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的“禮”除了具備“禮貌”之意外,還是祭祀時的規矩,由規矩形成了社會等級差距,具體實施起來便是禮制[9]。社交指示語反映的交際雙方的社會身份地位是不對等的。由此可知,社交指示語已經代表了某種等級差。這與“禮”的內涵不謀而合。禮貌與社會等級差距在社交指示語中是相輔相成的。“禮”作為一條文化主線貫穿于整個漢語社交指示語。
(二)等級主義
宗法制下的等級主義形成了兩方面的差異,一是權勢的差異,二是人倫輩分的差異。等級差表現在等級型稱謂語、親屬稱謂語、職務稱謂語以及謙辭敬語等漢語社交指示語中。等級型稱謂語和職務稱謂語是權勢差異的影響下形成的,親屬稱謂語是在人倫輩分差異的影響下形成的。至于謙辭敬語,在不同的社交語境下,有不同的影響。
在古代,百姓以“父母官”稱呼官員,等級型稱謂語中就叫“老爺”或者“某某大人”。“老爺”或“大人”在表達尊敬的同時,還傳達出另一個重要的指示信息,即兩者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且說話人的地位一定低于受話人。這與宗法制文化下的等級差有極為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等級型稱謂語已經很少使用,但是這種等級觀念依然留在人們心中,比如以某人的職位作為稱謂語。上文提到,“禮”滲透在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論輩分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家庭關系。在家庭之中,晚輩見到長輩,應該叫出合適的稱謂,否則就被認為是不懂禮貌。
(三)集體主義觀
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儒家思想促使了中國集體主義觀的形成。在集體主義觀中,個人總是將自己視為集體的一步部分,并以集體作為參照點來衡量自己的言行。首先自己的言行不能破壞整體關系的和諧,再者,自己的言行也要受到集體中其他成員的評價。因而在集體主義觀的指導下,人們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集體中漸漸地“隱藏”自己,不至于因為某一部分太過突出而影響整體。因此,中國人在集體當中一般不會使自己表現得太突出,否則就會被人認為過于自高自大。謙辭也因此運用而生。敬語的產生也會受集體主義觀的影響,只是在表示謙遜恭順方面,謙辭相比于敬語要更為直接。比如當人們直接接受某人的贊美而沒有表示適當的謙遜,那么人們心理的評價都會比原來降下一個等級。另外還有人稱標記語,尤其是“我們”在學術論文、學術報告中的用法。作者使用“我們”一詞,是為了放低自己的位置想,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同。
(四)“以言行事”的心理
“以言行事”可以理解為“通過語言形成或者保持某種關系,當有必要時,這種關系會促成某件事情”。“以言行事”的心理與上文提到的權勢差異有一定的關系。權勢差異必然會帶權勢或者權威的崇拜,在下位的人相信在上位的人能用屬于上位人的權利促成下位人所促成不了的事情。謀求關系的改善,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將來的某一天做準備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理。
漢語社交指示語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所以任何一類漢語社交指示語都會在這一心理的影響下形成進而被使用。比如,我們通常會將陌生人按照年齡的不同而冠以不同親屬稱。一般來講,我們這么做是為了拉近彼此的關系,進而促成某件事情。因此,擬親屬稱謂相對于其他社交指示語而言,“以言行事”的目的更強。因為其他社交指示語在使用之前,言語事件參與者的身份地位已經存在,而擬親屬稱謂的使用意味著參與交際的一方要努力構建一種新的關系,能否成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三、總結
在交談中,社交指示語會傳達出豐富的社交信息,比如雙方的情感、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等。這些信息的傳達都離不開中國文化。漢語社交指示語包括謙辭、敬語、稱謂語、通用稱謂語、人稱標記語五個部分。“禮”作為核心貫穿于整個漢語社交指示語,每個部分由于使用場合的不同而又各有側重,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4-55.
[2]孫楠楠.英漢社交指示語的差異以及對其翻譯的影響——以《紅樓夢》的兩個英譯本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43.
[3]孫增耀,李睿婕.漢英社交指示語的特點及漢英翻譯策略[J].現代語文研究,2011(8):105-106.
[4]王長春,雍 燕.漢語社交指示語的語用功能分析[J].成功教育,2012(1):267
[5]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5-60.
[6]劉偉.言語交際中的社會指示語[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1):68
[7]王娜,韓 芳.從社交指示語看英漢文化差異[J].科教文化,2007(8):177
[8]江曼.漢英人稱社交指示語的對比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7):87-88.
[9]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