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在以往的詩歌教學中,教師教學大多注意對文本的解讀,忽視了音韻的賞析,這種“長短腳”的詩歌解讀現象不利于整體把握詩歌。所以,本文從音韻、吟誦、寫作三個方面整體闡述詩歌的教學,以期提高詩歌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代詩歌;教學;長短腳;音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所謂詩歌,正是可以用來歌唱的詩,所謂詩,古語有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者也”,詩歌的教學主要強調其情感的抒發(fā)與天然的韻律結構。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過多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詩歌文本的解讀上,即主要對其寫作手法與情感抒發(fā)進行詳細的解讀,忽視了詩歌本身的韻律結構之美,這種“長短腳”現象影響了學生對詩歌的體驗,其對詩歌的賞析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層的文字中。本文主要從音韻、吟誦、寫作三個方面來闡述詩歌教學,將詩歌的教學從字詞到意境、韻律等多方面進行賞析,以期提高詩歌的教學效果。
一、從詩歌音韻上,賞析詩歌
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其文字音韻進行加強,通過梳理這些知識點,使學生了解詩歌音韻之美。現代的詩歌教學中,對音韻教學不夠重視,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為學生講解音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音韻的知識較多繁多,加之考試中并不要求考,所以教師不重視。詩歌的音樂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種是韻腳與感情表現中,一種是平上去入四聲于詩歌中的交替使用,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表現感情。
比如,在《詩經·木瓜》的教學活動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歌的第一章中為陰平韻,第二章為陽平韻,第三章為上聲韻,在每一個章節(jié)的每一句或每個字中都有字音高低的變化與情感的轉合。在這首詩歌中,首句“投我以木瓜”中的“木瓜”兩個字讀音應該高于后文瓊琚,從常識上看,瓊琚的價值要高于木瓜,但在吟誦中,將木瓜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在中國古代禮儀之中,有一種說法叫作“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所以本文中前者與后者并不是正常意義上價值,而是一種蘊含報恩思想的價值觀念。從詩向瓊琚、瓊瑤、瓊玖等自然過渡,而最后一句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在三個章節(jié)中都是重合的,有一種意蘊悠長,章節(jié)反復詠唱的音樂美。在賞析中要更加注意,從詩歌音韻的角度欣賞,通過反復的學生詠唱能夠加強詩歌的音樂感,使得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情感。
二、從詩歌朗誦中,賞析詩歌
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在朗誦環(huán)節(jié)往往是通過自己的演示,再讓學生進行模仿,這樣的方法使得學生的朗誦技巧無法得到提高,使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此,教師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判斷詩歌的朗誦節(jié)奏與方法。詩歌朗誦對于把握詩歌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韻律的判斷,可以減低朗誦的難度;另一方面,這種朗誦的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的教學案例表明,在詩歌教學中,加入詩歌朗誦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
例如,在詩歌《詩經·蒹葭》的教學活動中,這首詩歌是四言句,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發(fā)現在朗誦時可以使用“二二”拍,使之有節(jié)奏、韻律。第一章主要押“ang”韻,第二章主要押“i”韻,第三章主要押“i”韻,其每一章的韻腳皆每句句尾加第一個半句的句尾字。如第一章中的韻腳為:蒼、霜、方、長、央。同時,詩歌廣泛的使用了如蒼蒼、采采等疊詞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等疊章,將同樣的內容進行反復的詠唱,有一種一唱三嘆的美感。在詩歌教學中,從其字聲格律出發(fā),按照特定的音韻進行詠唱,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轉變其對詩歌的認知,使得詩歌變成一種可以欣賞的作品。詩歌是以詩為歌之作,所以很多的詩歌都會帶有一種音樂性,能夠將其譜曲歌唱,教師在教學中要尤其注意其音樂性。通過簡單的音樂節(jié)拍或詠唱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夠在自主學習中體會到詩歌自身的美感。
三、從詩歌寫作上,賞析詩歌
在詩歌的寫作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寫法。每個詩人的詩歌有其獨特的特點,有的豪放,有的婉約,有的灑脫,有的質樸,且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其詩歌作品風格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注意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期與詩人自身詩歌的特點,使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等方法,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詩歌。
如在詩仙李白的寫作中,似乎離不開酒,對李白寫詩的印象是:李白與友人一起喝酒吟詩,高談闊論,待到喝酒酣暢之時,直接提筆寫詩,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的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作品完成后,一字不用改。如,其寫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其中開始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大氣磅礴,寫出李白心胸寬廣之勢,而結尾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將愁變化為一種較開闊的心緒,文中絲毫不見其愁緒。而在其他作品,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寫愁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范仲淹的《御街行》寫到“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同樣是愁意,其他人的愁緒中掩蓋著一種自身的憂愁之感,而李白筆下的愁則顯得那么的灑脫、大氣,甚至短暫的愁緒只能使他更為灑脫。
又如,詩圣杜甫的詩歌,杜甫和李白處在同一個時代,其年齡差距不過12歲,但兩者在詩歌的寫作風格上大不相同。李白詩歌有一種盛唐豪放之情,而杜甫的詩歌則是一種沉郁頓挫之感。如,其《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將人的感情蘊含于自然萬物之中,較為婉約地寫出了其中國破家亡的悲傷之情。杜甫的詩歌在寫作中,大多以實景加以加工寫作,所以在句子與字詞的應用上不會如李白詩歌一樣華麗灑脫、豪氣吞云,而是有一種久經磨難之后的沉郁之感以及自身的質樸之感。其詩作大部分較為含蓄,蘊含著濃重的憂國憂民情緒,但也有部分詩歌有灑脫之意,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詩人寫自身的喜悅之情是這樣寫的“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短短幾句描繪將一個富含喜悅之情的詩人形象描繪得入木三分,寫出涕泗橫流、富含喜悅之情的詩人形象。
四、結語
古代詩歌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單純從詩歌文本的解讀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故此,需要從音韻、吟誦、寫作上進行詩歌的賞析與教學,使學生能夠自行感知詩歌的韻律之美,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在吟誦中掌握詩歌的特點,提升其詩歌欣賞能力與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毓文.對古代詩歌教學“長短腳”現象的思考[J].文學教育(下),2019(1).
[2]劉丹丹.初中語文新教材古代詩歌的教學方法探析[J].科普童話,2019(4).
[3]胡進.借助古代詩歌教學,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C].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北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