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峰 褚趙超
摘要:為大力促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提高人們對臨終關懷的認知,本文從兩個方面分別對我國臨終關懷的現狀進行分析,得出我國臨終關懷存在的問題: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缺少相關法律保障。傳統文化桎梏。并就我國目前臨終關懷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可行性建議:政府社會加大支持,完善相應法律法規。提高人們對臨終關懷的認知。重視志愿者服務;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從而推動我國臨終關懷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臨終關懷;現狀;建議
臨終關懷是指通過生理和心理的干預,使得臨終患者在臨終前身心得以舒緩,使其能夠有尊嚴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1]。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臨終關懷的需求不斷增加,據《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癌癥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列全球首位,據《“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國發[2017]13號),預計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約2.55億,人口占比提高到約17.8%,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約28%[2]。而癌癥患者和老人是臨終關懷的主要對象,目前我國臨終關懷事業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初期,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民眾對于臨終關懷的接受度仍較低。所以,推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迫在眉睫。
一、我國臨終關懷發展現狀
1.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
現代臨終關懷事業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后傳入美國,我國的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天津醫學院成立于1998年[3]。這標志著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臨終關懷事業晚了近20年。目前,我國臨終關懷機構的數量達到200多家。但這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較,已經完全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2.缺少相應的法律支持
由于我國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所以缺少臨終關懷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臨終關懷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涉及醫護人員,護理人員,社工人員,心理疏導人員,以及志愿者等,這就需要每個環節成員和部門的密切合作,所以法律的支持非常重要,而我國對于這方面的法律幾乎為空白。國外大多數國家臨終關懷均得到了政府和社會機構的大力支持,也有部分國家將臨終關懷納入了醫療保險,例如美國和日本。
3.傳統文化的桎梏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民眾對臨終關懷持有排斥態度。在上海某臨終關懷機構旁邊的居民區,部分居民會在家里的窗戶上貼上鏡子,意思是將晦氣反射回去。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非常重視“優生”,但往往對死亡十分的排斥,和生一樣,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有些家庭把老人送到臨終關懷機構,甚至會被認為“不孝順”。由于普通民眾對的傳統死亡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
二、建議及對策
1.政府社會加大支持,完善相應法律
一項公共事業的推行,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以及相應法律法規的保障。根據國外的經驗看來,有了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可以極大的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臨終關懷是一門涉及多部門多學科的服務,社會各團體也應積極支持臨終關懷的發展,比如工會組織,志愿者團體等可以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以及提供社工和志愿者來協助醫護人員。所以,要使得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快速發展,由國家及政府層面出臺相對應的法律法規是關鍵之舉。國家應在遵循臨終關懷立法原則的前提下,將臨終關懷各要素以法律法規形式明文規定下來,實現臨終關懷服務在我國的合法性[4]。
2.提高人們對臨終關懷的認識
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非常重視“生”,而對死亡十分避諱。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死亡教育在我國幾乎是一個不可觸及的話題,在西方國家,在小學就將死亡教育納入了教材,張彤[5]做了一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對于臨終關懷的知曉率仍然較低。并且,我國目前只有少數高校開設了臨終關懷專業,可以說,全民對臨終關懷的認知也較低。
3.重視志愿者服務;提高人員素質
臨終關懷是一門交叉的學科,在整個流程中設計到對部分部人員。從醫生、護士、心理輔導人員、社工以及志愿者,而志愿者作為整個服務的最后一項,顯得十分的重要,可以說,志愿者貫穿著整個服務過程的始終。臨終患者相對于其他患者較為特殊,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死亡,所以心里有著十分大的波動,而患者面對醫護人員和家人,往往不能將自己的心聲吐露給他們。志愿者就起到一個很好地橋梁作用,可以將病人的心聲傳遞給家屬,另外也對家屬起到一個關懷的作用。所以,應該大力發展臨終關懷志愿者,將更多高素質的人群吸引到臨終關懷事業中來。
三、結語
臨終關懷作為一個多門類交叉的學科,需要多部門緊密的配合。我國目前的臨終關懷事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缺少相應的法律支持,受到傳統文化的阻礙,以及缺少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我國臨終關懷仍然還有一段非常艱辛的道路,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支持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臨終關懷的認知,促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小溪,柳韋華,宋平,劉曉穎.Web of Science中癌癥病人臨終關懷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醫學與哲學(A),2017,38 (05):24-26+58.
[2]吳晶,周膺.中國臨終關懷的制度性優化[J].理論與改革,2018 (04):164-175.
[3]王燕,馬麗,趙媛,王晴晴,孫似錦.文獻計量學視角下國內老年臨終關懷的研究現狀和發展[J].護理學雜志,2015,30 (19):4-7.
[4]周霜,王海容,程文玉,楊可,傅靜.臨終關懷立法現狀及探索[J].醫學與哲學(A),2017,38 (06):57-60.
[5]張彤,鄧寧,史寶欣.天津市主城區社區老年人臨終關懷服務知曉率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 (03):744-746.
作者簡介:丁海峰(1996-)男,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