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宜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傳統文化熱”不始于近兩年,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民族自覺。雖然,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不是教育界一家的事,但“繼承弘揚傳統文化”須通過教育這個主渠道,教育所承擔的責任之重是毋庸置疑的。凡教育,就得有教材、教師、課堂等要素輔佐才行,缺一不可。按理說,先前在多種課程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未缺席,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課程里自然是無法回避的,便是自然科學性質的課程也有星星點點的介紹,完全杜絕反而是一件難事。
是在原有的課程、教材上充實、加強呢,還是另外開設一種課程,編輯一種教材,安排幾個課時,把它叫作“中華傳統文化”呢?現在通行的思路是強化什么就“什么進校園”,不大考慮學生的負擔、課時的制約、內容的重疊……今天“中華傳統文化”類教材同樣面臨這個難題。俗話說得好:“方向走錯了,走得越精致離目標越遠?!币蚨乐鼓限@北轍!
編輯一套該主題的成熟教材是否需要首先考慮如下問題呢?
首先是否得厘清:何為文化?何為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區別在哪里?為了說清楚中華傳統文化之特征是否需要對比著西方說呢?另外,凡是傳統文化都需要“弘揚繼承”嗎?是否有些傳統文化不僅不需要繼承,甚至需要批評、拋棄呢?
其次,就編輯教材而言,是好的壞的文化都介紹給學生好呢,還是只介紹與現代文明(即“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之類)相契合的?是不是只說“過五關斬六將”,不說“敗走麥城”呢?
再次,為了弄清楚“什么是什么”,是否先得弄清楚傳統文化教材不是什么?
傳統文化教材肯定不是“第二語文”教材。否則,在國家課程語文上做文章即可(事實上部編本語文教材已經如此做了),如增加教材的容量,拓展教材的范圍,添加語文的課時,由一周五六課時增加至十五課時唄,何必另起爐灶編什么地方教材呢?可惜所見到的版本基本上走的是“第二語文”教材的路子,有的選了與現行語文教材相同的、相近的篇目,有的甚至留的練習題還是語文教學慣用的模式。
傳統文化教材不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典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部和唯一。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奇門遁甲、陰陽八卦都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無論你昨天把它踩在地下,還是今天又把它抬到天上,它就在那里,不離不散。
傳統文化不僅紀錄在經典中,也貯藏在民間;它既是精英的,也是草根的,既庋藏在廟堂,也隱身于江湖;既是知識分子腦子里的,也是引車賣漿之流身上的?;诖?,你在《中華傳統文化》教材中,把“六經”當作主食,配了少許花椒、大料,如唐詩宋詞,如游藝,如服飾,如官職,就算一桌大餐?這豈不改為《儒家經典選讀》或《中華經典讀本》更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