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升



摘 要:利用實地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對粵西紅色鄉村——柑村村的建設發展進行了研究考察,經過調查分析發現,該村經濟基礎薄弱,多以農業、養殖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勞動力流動頻繁,存在經濟發展勢頭弱化、收入水平偏低和文化素質不高等問題。在柑村村正式成為廣東省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背景下,以當地長期以來忽視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現代鄉村紅色旅游示范基地,以推動柑村村經濟文化良性發展,是打破革命老區中農村發展困境的主要選項。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柑村村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諸如紅色文化宣傳力度薄弱,紅色資源保護缺失,鄉村空心化現象明顯,基礎設施匱乏等。針對柑村村在建設紅色旅游鄉村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系統具體的對策與建議,并就當地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打造紅色旅游鄉村做出符合實際的規劃定位,力求明晰在推進紅色旅游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基本方向與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旅游規劃;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4-0063-04
一、 引言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2017年12月,廣東省正式啟動“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目前全省各地區已陸續開展該工程項目建設。為進一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明確要求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村。在這一背景下,重點考察了粵西南路革命策源地——化州市笪橋鎮柑村村,作為當年紅色革命老區,柑村村擁有豐碩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但同樣面臨著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的主要問題,在柑村村被選為廣東省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這一有利契機下,如何保護與開發村內的紅色資源,規劃本村發展方向與路徑,是柑村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分析,相關的紅色旅游開發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較好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在相關的基礎研究領域,劉建平強調發展鄉村旅游要突出紅色本質,重視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張潔則嘗試建立起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為評價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基礎架構;華杰認為,在鄉村旅游開發模式上,應當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類型鄉村旅游模式的策略;在景觀生態規劃研究方面,李濤在紅色旅游區規劃中提出一線、一帶、一鏈模式;王暉從生態經濟、生態倫理、生態文化等視角探討了紅色旅游生態化問題;李竹則對紅色旅游、紅色旅游共生及紅色旅游績效展開系統的研究述評;在旅游機制與效應視角下,肖廣州從空間鏈、產品鏈、協作鏈、價值鏈維度探索鄉村旅游扶貧過程中形成的旅游扶貧機制;劉鋒華,秦丹基于全域旅游視角下提出提升紅色鄉村旅游系統的吸引力,拓寬紅色鄉村旅游的共生空間,是確保紅色鄉村旅游實現全域旅游效應的關鍵。此外,部分學者分別對紅色資源相對集中的延安、遵義、涼山、井岡山、梅州等地展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就粵西地區的紅色鄉村建設發展而言,目前還缺少相關方面的研究。因此針對粵西地區化州市柑村村如何發展紅色旅游,從而帶動三產融合發展成為主要創新點。行文圍繞南路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的規劃開發,就柑村村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紅色旅游基地建設進行闡述,分別從優勢、劣勢等重點層面提出相關策略與建議,旨在為號召社會各界切實了解、重視、搶救和保護柑村村在過去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留下的寶貴革命紅色文化,將紅色資源開發與鄉村謀求更多發展支點有機結合,打造一批具有深厚紅色底蘊、產業鏈條完善、經濟健康有序的精準扶貧示范村,以點帶面,示范推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建言獻策。
二、 南路革命策源地—柑村村概況
(一)南路革命基本情況
南路,即廣東南路,是抗戰期間在粵西、桂東地區形成的革命斗爭區的統稱。在地理意義上,包括現今廣東省境內的吳川、廉江、茂名、信宜、陽江等12個地級市,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北海、欽州、防城等5個縣市區。1948年后,南路發展成為粵桂邊區,該革命老區的武裝斗爭集中在高州、雷州等地,是華南地區武裝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粵西地區的革命斗爭史上發揮著獨特的歷史作用。
(二)柑村村概況
1. 地理區位
柑村村位于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笪橋鎮西南,東鄰吳川西北部,西及西南與廉江東南部接壤,為三市交會處,屬丘陵地帶。村轄8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890戶,人口約4514人,其中葉氏居多;全村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75畝(1畝≈0.0667公頃,下同);村年平均氣溫為24.39℃,年降雨量約為1890毫米,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
2. 經濟狀況
柑村村的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辣椒、四季豆、透明包菜、干梅子、橘子;礦產資源主要包括高嶺石、黃河礦、石灰石、鐵釩土、鈦鐵等;現有主要代表村企——柑村爆竹廠目前處于停產狀態;村內青壯年勞動力以外出務工為主,村內常住人口多為老年人、兒童、婦女和年紀較大的閑散勞動力,是粵西地區一個典型的留守偏僻鄉村,空心化現象明顯。以柑村村為代表的粵西廣大農村地區現階段人口素質整體偏低,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這是粵西地區農村的基本現狀。
3. 土地利用現狀
柑村村總面積約7.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275畝,林地面積約2500畝。柑村村生態環境優良宜居,無較大工業污染,土地保護完整。全村890戶4514人共計建有民房1000多棟,新建226棟。村內有村委辦公樓、柑村小學、柑村革命歷史紀念館、柑村革命烈士陵園、葉氏宗祠、在建文化廣場等。
4. 柑村革命歷史文化
柑村村是粵西南路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是著名的粵西革命老區。從1940年至1949年,柑村村先后有35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15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500多人參加農會,300多人參加婦女會,200余人參軍參戰,1000多人參加革命活動,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輸送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干部。從1940年柑村村青年葉卓瓊(葉超)、葉秀森、葉翹森參加中國共產黨起,到1941年中共南路特委先后派共產黨員趙世堯、鄧小筠、朱蘭清、羅明、張平、吳瑤玉、羅英等到柑村橘山小學以教師身份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直至新中國成立,柑村村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革命斗爭,宣傳抗日救國;秘密組織抗日聯防隊,抗擊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其間涌現出許許多多革命先輩,他們不畏艱險,舉行武裝起義與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頑固派做堅決斗爭,并建立當地民主革命政權,為粵西地區南路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建立不朽功勛。
5. 柑村村可開發資源概況
根據實地調查統計,柑村村紅色村鎮規劃建設區擁有旅游資源隸屬6大主類、7個亞類、12個基本類型。從具體門類來看,柑村村是粵西地區典型的紅色資源集聚地,以革命遺跡遺址、革命人物事跡、紅色建筑與設施為主要旅游資源;從空間分布上來看,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為集中,革命文化廣場位于柑村村委會辦公樓正前方,左側分別是葉氏宗祠、柑村革命烈士陵園;柑村小學位于柑村村委會東南方向,直線距離200米左右。
三、 柑村村發展紅色鄉村旅游優勢分析
(一)生態環境良好
柑村村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870.1小時,年平均溫度在22.2℃—23.9℃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在1890毫米左右;村內地形平坦,以低矮丘陵和平地為主;植被茂密,覆蓋率較高。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魚、蝦、蟹、蛙類品種繁多,多種野生昆蟲、鳥類在此棲息,富有生機與活力。加之村內沒有重化工業的生產污染,空氣質量良好,這是發展旅游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二)紅色資源豐富
柑村村是粵西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是化州最早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的地方,也是南路革命的策源地。回顧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革命斗爭時期,柑村村為培養輸送革命干部和粵西地區的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包括1947年化縣第一任縣長葉卓瓊、新四團團長葉宗嶼(犧牲時23歲)、教導員葉瓊森、17團副團長葉車養(犧牲時21歲)、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葉秀森、供給處長葉漢、第三野戰軍某部處長葉翹森、化南區委書記葉啟發,化茂邊區委書記兼大隊教導員葉宜勁等。新中國成立后,該村8個自然村均被列為革命老區村莊,有革命烈士29名,其中全國英烈3名,是茂名地區革命烈士最多的村莊。村中保留了當年開展革命的主要活動基地——柑村橘山小學,且該小學的圖書館中保有記錄當年柑村革命歷史的豐富史料與文獻,并建立了抗日英雄紀念碑、革命烈士陵園、革命歷史紀念館、柑村革命文化廣場,重建了葉氏宗祠革命據點遺址等??傮w而言,柑村村的紅色資源種類多樣且集中分布。
(三)“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契機
2017年,經過多方評審與篩選,柑村村順利成為廣東省打造“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首批60個村莊之一。該示范工程計劃在整個廣東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宣教區,其中包括了對破損嚴重的革命遺址遺跡展開修復與保護工作;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革命史料與烈士遺物,研究革命歷史;反哺革命老區人民,助力民生兜底等主要內容。該工程啟動后,柑村村先后獲得省委組織部從省管黨費劃撥專項資金500萬元財政支持和由茂名市、化州市兩級財政和市管黨費中配套479.99萬建設資金扶持,同時該建設工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獲得了各方社會力量的資助。現階段柑村村的相關配套設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按照工程建設計劃,將重點建設柑村村革命文化廣場、革命烈士陵園修護、革命英雄紀念碑等工程,同時完善柑村革命歷史紀念館的硬件設施并加強革命烈士故居的修復工作??梢灶A期,整個柑村村建設的主體工程完工后,將極大改善該村的革命歷史遺跡等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現狀與條件,在為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下基礎的同時,重新喚起當地村民對革命文化的重視與認知,并推動柑村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诖?,“紅色村”這一黨建示范工程建設無疑是推動柑村村走紅色旅游發展道路、實現本村振興的強心劑。
四、 柑村村發展紅色鄉村旅游劣勢分析
(一)空心化現象明顯
人口素質整體偏低、經濟基礎薄弱是柑村村乃至廣大粵西地區農村的基本現狀,探討柑村村的發展問題無法回避這一現狀。在走訪該村的過程中,發現村內大多數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多數農戶家庭留守群體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人、婦女基本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部分家庭青壯年夫婦已搬遷至城市居住,有的家庭甚至舉家搬遷;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可以說該村是典型的空心化鄉村。實際上,這一現實狀況廣泛存在于我國的農村地區,單一且薄弱的產業結構注定無力留住本地區的主要勞動力,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深層問題——人才匱乏。柑村村發展鄉村紅色旅游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專業的紅色旅游項目管理與服務人才,這直接關系到后續柑村村旅游運營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二)基礎設施條件落后
道路交通方面,目前村內只有一條硬化的主干道,且由于民房建筑密度較大,住房集聚區內道路狹窄潮濕,在多雨時節,由于缺乏完善的排水管道等設施,道路積水嚴重且泥濘不堪,給村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此外,村內通往笪橋鎮上的硬化道路也尚在建設當中,目前還沒有開通到笪橋鎮等其他地方的公交線路,村民的日常出行多以電動車、摩托和私家車等出行工具為主;公共衛生方面,當前只有位于村莊入口處一個垃圾集中點,村內田地、道路兩旁垃圾堆積嚴重;網絡建設方面,網絡覆蓋率普遍不高,僅有百家用戶接通了網絡,當然這與目前村內常住的群體多以老年人為主密切相關;游客接待方面,由于目前該村處于初步建設階段,尚沒有民宿、賓館等基本接待設施,走訪過程中也沒有發現相關的餐飲店等,只有3-5家分散在村中的小型商店??傮w來看,該村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比較低,發展紅色旅游的基礎設施尚需加緊建設。
(三)宣傳力度薄弱,知名度不高
這是柑村村打造成紅色文化宣教區、發展紅色旅游面臨的最大問題。柑村村作為南路革命的策源地,無數革命英烈為南路革命斗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該村現狀與過往歷史地位嚴重不相匹配。柑村村的光榮歷史目前僅存在于少數柑村村的英烈家庭、共產黨員家庭、老年群體和村內革命紀念館的文獻記載中,革命斗爭歷史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也僅局限于笪橋鎮等附近少數村鎮區域。即便是目前信息鋪天蓋地的互聯網,關于柑村村的革命歷史介紹也是寥寥無幾,且前期沒有任何宣傳基礎,既沒有得到市政府應有的重視,也沒有得到學界的關注與研究。因此柑村村的知名度必須要借助于“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這一平臺,充分利用官方宣傳渠道,發揮學界研究與推介作用,引導社會不同群體的關注方向,才能實質推動柑村村知名度的積累。
五、 柑村村紅色旅游規劃定位
(一)總體目標
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助力鄉村精準扶貧。要將柑村村紅色文化旅游打造成面向粵西、北部灣等周邊省市地區承接海濱旅游游客的粵西地區鄉村旅游知名品牌,省級“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樣板以及省級紅色文化開發綜合示范區。
(二)形象定位
結合柑村村紅色文化資源的特點、優勢和實際文化旅游市場發展態勢,本文提出“重溫南路革命光榮歷史,品游鄉村傳統優美風貌”的主體旅游形象與品牌。
(三)市場定位
結合柑村村的地理位置與實際情況,我們將柑村村的目標市場劃分為三級市場。一級市場為茂名市本地旅游市場,承接國家4A級景區中國第一灘旅游度假區、茂名森林公園等主要景點的游客。二級市場為粵西地區,承接陽江海陵島度假景區、信宜天馬山景區、湛江湖光巖景區等景點的游客。三級市場是周邊省市旅游市場,承接海南島旅游度假區、桂林漓江景區等周邊省市著名景區的游客。時段上包括周末休閑游、節假日游、鄉村休閑游等;群體功能上涵蓋本地市政領導學習革命精神、企事業員工團體紅色文化宣講培訓、革命先烈后代尋根訪祖、高校學生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等。
(四)項目規劃
在柑村現有的資源與設施基礎之上,結合“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項目的啟動建設情況,本文規劃了柑村村紅色旅游三大功能分區,并結合當地優勢提出符合實際的具體操作項目。由于柑村村整體基礎設施缺乏,因而規劃的多數具體項目目前正處于建設中或近期即將計劃建設;建設費用方面,在綜合服務功能區和柑村村革命文化展示區中,多數項目由政府出資建設、管理,該村生態觀光區則交由私人建設運營,政府提供必要協助來開展。詳見表2。
六、 柑村村發展紅色旅游的對策與建議
柑村村發展紅色鄉村旅游,無法回避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一個正在開發中的紅色重村,需要在充分發揮本地區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協同各方勠力解決當前的發展短板。
(一)加強引導與宣傳工作
柑村村自2017年入選廣東省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后才逐漸引起社會關注,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村民素質有待提升與品牌宣傳薄弱的問題。為此,柑村村的工作重點首先是要注重與當地市縣委黨校、高校等機構的合作,探索定期舉辦人才培訓班或者專家教授的講座等模式引導民眾重視紅色文化與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高村民的專業知識水平。其次,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廣泛搜集、整理記錄當年革命歷史與事跡的文獻書籍、筆記、手稿、圖片和實物等,建立柑村村的紅色宣傳推介網站,借助當地新聞媒體的傳播渠道打造柑村村紅色文化旅游品牌。最后,要加強與南路革命研究所等地區學術機構的合作,整理出版南路革命系列叢書,借助專家、學者的力量在高校、學界開展宣傳工作。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對柑村村的實地考察與研究,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為提高本地旅游接待與服務的能力,首先,要加快柑村村對外交通主干道的建設進度,完善村內道路網絡,力爭在近年實現村內道路的全面硬化,盡快開通連接本村到笪橋鎮上的公交班車;其次,統一規劃村內排水系統建設,翻新破敗失修的排水管道,做好排污排積工作;再次,清理村內道路、田地兩旁堆積的垃圾,探索維護公共衛生的新方式,將村內垃圾統一回收處理交由當地私人承辦,每天固定時段開展垃圾回收工作;最后,適時鼓勵、引導、支持當地有條件的居民開設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賓館、餐館和特色商品專賣店。
(三)吸納人才助推當地振興發展
柑村村發展紅色鄉村旅游,需要管理、運營的專業人才,這與當前該村嚴重的空心化現象是相互矛盾的,在目前吸引本村人才回流的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注重加強與本地高校合作,吸納高校人才投入到柑村村打造紅色鄉村、發展紅色旅游的工作中去是解決這一矛盾的突破口。柑村村要與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當地高校開展合作,將柑村村打造成為當地大學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創新創業基地,引進紅色旅游項目管理、建筑設計、專業導游、創業人才隊伍,從而為柑村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盤活該村人才資源格局。
七、 結論
當下,柑村村的紅色資源與基礎設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在盡可能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整理劃分該村的紅色旅游資源類別,提出包括柑村村綜合服務區、柑村村革命文化展示區、柑村村生態觀光區在內的三大功能分區,并就柑村村建設、發展紅色旅游基地做出初步的定位與規劃,就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針對性對策與建議,旨在為柑村村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與此同時,由于條件限制,尚未針對柑村村的空間規劃與布局進行較為詳細的規劃圖設計,對于后續具體資源管理、項目運營、保障措施等方面涉足不深,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建平,劉瓊艷.鄉村旅游開發應重視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6(5):93.
[2]張潔. 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3]華杰. 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背景下的特色鄉村旅游模式選擇[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3):30-31,101.
[4]李濤. 紅色旅游區周邊鄉村景觀規劃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5]王暉. 中國紅色旅游生態化轉型升級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6]李竹.紅色旅游、紅色旅游共生及紅色旅游績效研究述評[J].綠色科技,2015(1):293-297.
[7]肖廣州. 基于產業鏈視角下鄉村旅游扶貧機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8.
[8]劉鋒華,秦丹.全域旅游視角下的紅色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17(8):150-151.
[9]高良堅. 論南路革命精神之內涵及其現代意義[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
[10]中共茂名市委黨史研究室.化州柑村革命火種生生不息[N].茂名新聞,2018.
[11]辛均慶.廣東全面啟動“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N].南方日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