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譚 黃萍·



摘 要:當江蘇沿海地區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江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無疑成了熱點問題,而金融發展則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選取江蘇沿海地區2000-2017年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法計算經濟增長質量綜合得分,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江蘇沿海地區金融相關率對經濟增長質量有正向影響,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有負向影響。除金融發展以外的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質量也有影響,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作用機制由負變正且逐漸增大。
關鍵詞:經濟增長質量;金融發展;江蘇沿海地區;因子分析;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F01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4-0070-03
一、 引言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經濟增長質量這一概念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用經濟增長的數量評價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兼顧了經濟健康、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生態建設和人民福利的融合。由于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現代化國家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與金融的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馬軼群和史安娜(2012)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方式質量以及經濟增長過程質量中的穩定性不存在長期穩定關系,而與其中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及經濟增長質量結果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此外,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協調性貢獻有限;楊珂(2016)經研究發現我國各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金融發展才會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作為江蘇省經濟腹地的沿海地區,金融與經濟的發展整體上始終落后于蘇南地區,因此研究江蘇沿海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可為沿海地區金融與經濟增長質量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對于金融發展的衡量,國內外專家選取了不同的指標,例如金融規模、金融制度、金融效率、金融功能、金融結構等,本文綜合選取金融相關率(FIR)、金融中介效率(FE)和金融結構(FS)來表示金融發展,分別用金融機構存款貸款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金融機構存貸比與金融機構存款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來表示。對于經濟增長質量的衡量,國內外學者大多是選取多個指標,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最后計算出一個綜合值,用綜合值來表示經濟增長質量。
二、 江蘇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價
(一)構建經濟增長質量評價體系
經濟增長質量能更全面地綜合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朱楠(2014)從經濟增長的結構、效率、穩定性及國民經濟素質等維度考察經濟增長質量;師博和任保平(2018)構建了經濟增長基本面(強度、合理化、穩定性和外向性)與社會成果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魏敏和李書昊(2018)從經濟結構、創新驅動、資源配置、市場機制、穩定性等方面構建經濟增長質量評價體系。本文在滿足科學性、客觀性的基礎上,參考大量國內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文獻,并結合江蘇省沿海三市當地的實際情況,從經濟增長的效率、穩定性、結構、成果、環保情況和國民素質六大維度綜合選取了17個指標(見表1),以此構建經濟增長質量評價體系,算出綜合值(Y),用綜合值來表示經濟增長質量。數據均來自歷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南通市統計年鑒》《連云港市統計年鑒》《鹽城市統計年鑒》。
(二)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方法
因子分法析的基本原理是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關系復雜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用于簡化數據和降維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具體步驟是: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一致化處理,采用取倒數的方法將逆指標正向化;其次,進行相關性分析,求出相關系數矩陣及其特征值;再次,建立因子模型,提取公共因子,并確定公共因子的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最后,計算因子得分。
(三)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價
本文對上述17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前3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1.77%,對原始指標的解釋程度較高,故提取了3個公共因子,并分別取名為:人民生活質量因子(F1)、經濟發達程度因子(F2)和經濟增長彈性因子(F3)。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利用式(1)計算各因子F1、F2和F3的得分。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00—2017年間,南通市、鹽城市、連云港市的經濟增長質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三個城市在關注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不斷重視經濟增長質量,兼顧人民生活、綠色環保、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三、 江蘇沿海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從金融規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結構三個方面反映金融的發展情況,進而選取金融相關率(FIR)、金融中介效率(FE)、金融結構(FS)為解釋變量,以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數為被解釋變量,建立面板回歸模型,深入探討江蘇沿海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效應。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確保模型的有效性,首先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
如表3所示,ADF檢驗下,Y、FIR、FE、FS的P值均大于0.05,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序列存在單位根,為不平穩序列;一階差分的Fisher-ADF檢驗結果表示四個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上述檢驗結果表明原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綜上所述,Y、FIR、FE、FS序列均為一階單整序列,符合協整性檢驗條件。
(二)面板數據的協整性檢驗
采用pedroni方法進行協整性檢驗,pedroni以回歸殘差為基礎構造7個統計量進行面板協整檢驗,包括4個組內統計量和3個組間統計量,面板協整檢驗的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除了Panel rho-stat和Group rho-stat接受原假設以外,其他檢驗均拒絕“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綜合考慮,認為4個面板變量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三)面板數據模型的選擇與建立
通過Hausman檢驗來判斷選擇何種模型,Hausman檢驗得出P值為0,因此拒絕原假設(隨機效應模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在確定選擇固定效應模型之后,嘗試建立時點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通過Likelihood Ratio似然比檢驗來判斷選擇何種模型。檢驗得出F統計量的P值和卡方統計量的P值均為0,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時點(個體)不顯著的原假設,二者均認為既存在時點固定效應又存在個體固定效應,因此選擇時點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四)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實證結果分析
建立江蘇沿海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質量的時點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如表5、表6和圖1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金融相關比率的系數為正,這說明江蘇沿海地區金融相關比率對江蘇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有正向作用,金融規模的擴大能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結構的系數為負,說明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有負向作用。金融中介效率一定時期內不利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而本文的金融結構則是用金融機構存款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來表示,而江蘇沿海地區銀行主導型的趨勢明顯,顯然這不利于該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個體效應系數是說明除金融發展之外的其他因素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包括政府政策、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特色產業的發展、創新投入、污染防治等等。從表6可以看出,沿海三市的個體固定效應為7.92、-8.83、0.91,可以看出其他因素對南通和鹽城的經濟增長質量有促進作用,對連云港的促進作用則不明顯。說明經濟增長質量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宏觀環境的影響,南通市與上海及蘇南地區的跨江合作為其提供了大量發展機會,近幾年來鹽城也在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轉移出來的優秀制造業,并逐步實現與上海接軌。而連云港市地處偏遠,所受到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小,雖處于“一帶一路”建設發展規劃中,但目前看來其對該地區的影響作用尚未顯現。
從圖1可以看出,時點效應系數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江蘇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時點系數從2009年的負值變為正值。2009年之前時點系數為負且絕對值整體上呈減小趨勢,說明2009年之前其他因素對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存在負面作用且負面作用在變小。而2009之后時點系數均為正且絕對值逐步變大,說明2009年之后其他因素對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正向作用越來越大。以上分析說明江蘇沿海地區外部宏觀環境正在逐年改善,且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也由負變正且影響力越來越大。
四、 結論及建議
從面板數據模型的運行效果來看,沿海地區金融相關率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有促進作用,體現了金融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因此,沿海地區要加快金融產業的建設,擴大金融規模。江蘇沿海三市應依托海洋特色,加快開發海洋信托基金及海洋產業基金等創新產品,以此擴大金融規模,從而提高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
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理論上會促進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但實際上金融中介效率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效果不明顯,甚至存在負向作用。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金融中介效率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應存在一個門檻效應,只有高于一定的門檻值時,金融中介效率才會對經濟增長質量起正向作用。另外,江蘇沿海地區的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有負向作用,說明沿海地區銀行主導型的市場不利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因此要深化金融市場體制改革,構建多元化金融結構體系。首先,要發展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促進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發展。其次,要實現金融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打破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加強對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扶持力度。
此外,宏觀環境的改善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也同樣重要。要推進法律制度建設,加強地區監管,防范風險,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以確保沿海地區穩健發展;江蘇沿海地區也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計劃,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地區合作;要促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環保產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參考文獻:
[1]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11):3-20.
[2]師博,任保平.中國省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分析[J].經濟問題,2018(4):1-6
[3]殷小麗.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江蘇省1978-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8(9):57-63.
[4]范曉霞.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關系研究——基于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J].科技和產業,2017(5):23-27,32.
[5]楊珂.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質量——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6(7):60-63.
[6]馬軼群,史安娜.金融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2(11):30-39.
[7]朱楠.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與評價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