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璟瑋 楊承三
內容摘要:在多年以來的趕緊和完善之后,網絡課程作為課程教育輔助手段的作用日益明顯,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熱點話題。目前,課程教學平臺大多是中文界面,也有少部分為英文界面。本文則以德語視閾下課程平臺建設為例,總結其對于今后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的作用,對該模式的推廣可行性作了分析和歸納。
關鍵詞:合作辦學 教學模式 創新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遠程在線教育平臺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教育部在2015年就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2018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解讀“雙萬計劃”時提到:將規劃建設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1000項左右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要推動實施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1萬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建立慕課學分認定制度,推動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教育部在2019年1月8日公布了“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結果”(教高函〔2019〕1號)。
作為“互聯網+教育”的特色成果,遠程在線教育平臺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豐富多彩的內容也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過,現在通用的平臺大多為英文或者中文界面,國內基于德文界面開發的專項平臺一直是一個空白。2014年初,上海理工大學和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共同策劃,并得到了德國基金會的資助,致力于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創新,籌辦創建了“E-learning 遠程教學平臺”。E-learning平臺是一個基于Moodle系統(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開發的在線教學平臺,完全采用德語界面,將現場授課和多媒體平臺使用相結合,為學生創建了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在德語專業課程和德語語言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
一.E-learning遠程教學平臺介紹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開展,中國和德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強,傳統的面授課程模式一直在發生變化;而互聯網的興起又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思路。上海理工大學的E-learning遠程教學平臺在創建之初主要是為了將部分德方教師面授的專業課程進行錄攝,并在課后交于學生用于復習之用。經過中德雙方專家和教師的論證之后,決定將其擴展做成一個德語界面的遠程教學平臺,并在運行期間不斷進行完善。遠程平臺的第一期開發為2014年至2018年,主要是對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德方專業課程進行錄播和加工,但期間的衍生效應是德語語言教學內容的擴展。
目前該遠程教學平臺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德方專業課視頻課程。平臺每學期會著重針對一門德語電氣專業課進行在線教學化,該課程會隨課堂錄制授課視頻,并在課后2天內進行編輯并上傳至平臺,以供學生復習查看。除了視頻以外,德方技術人員也會提前一個學期在德國與教授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在線教學準備,如錄制教程、設計在線題庫等。2016起,課程已經有非常完善的在線練習題庫、視頻指南、軟件等,學生業已主動使用平臺進行學習。第二,其他德方專業課程。在項目初期,平臺僅僅運用于德語講授的電氣專業課程;之后,平臺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推廣到了電氣、機械以及國貿等各個專業中,并開發了成績查詢、教學通知、教學日歷等不少新功能。平臺按照德國本土在線學習平臺的習慣與構架,界面清晰;平臺鼓勵德國高校的德國學生參與使用,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化教學范圍。第三,德語語言課程。平臺提供語言課程大綱、課堂講義以及視頻、音頻、文檔、鏈接等各類多媒體資料,清晰地展示了課程的學習材料,方便學生在課后對知識點的鞏固和加強。學生從大學伊始時就開始使用該平臺,熟悉平臺功能與課程內容,并逐漸將該平臺作為常規的學習工具之一,主動使用平臺上的內容;目前德語語言課程已經從低年級的基礎課程推廣至所有年級的各種水平的德語課程,另外涵蓋了一些短期培訓課程。
二.E-learning遠程教學平臺的運行現狀分析
2014年起,遠程教學平臺的第一期開發就受到了德國政府層面的關注,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為該項目提供了資金資助,并于2017年9月進行了第一期項目驗收;2018年初,DAAD鑒于該平臺的良好運行效果,對此平臺進行了第二期資金資助。上海理工大學方面也在硬件配備、人員配置等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持,該平臺已經開始進入到穩定發展的新階段。這些條件可以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礎性平臺。遠程教學平臺在2017年接受德國專業機構評估時,已經對直接使用者(教師、學生、測試人員等)做過一些調研回訪,搜集了一些基礎性數據和建議;使用人員中有不少德國教授與教員,通過他們的視角可以更為直接剔除平臺使用中的瑕疵,使得平臺的建設更為“德語視角”化。在技術層面,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利用DAAD的資金資助,聘請了技術方面的德國專職人員,與上海理工大學的信息化辦公室、技術專員構成三角型技術支撐結構,通過中德雙方的資料備份和匯總,保證服務器與網絡信息的正常運行。同時,利用視頻會議、技術人員互訪的模式,直接解決項目運行中的問題。另外,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本身的在線學習平臺大多使用了Moodle軟件,在技術方面沒有沖突,也為有意使用該平臺的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提供了便利。2019年初,在中德雙方合作高校和中國電信企業德國分部的共同努力下,兩校之間成功鋪設了直連光纜,這為網絡平臺的穩定和傳輸速度提升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是硬件提升方面的一次飛躍。
在技術人員配置方面使用了“3+1+n”的模式,即3名德方技術人員和1名中方技術人員以及其他兼職性的助力。其中,中方技術項目專員教師除了技術維護功能之外,還負責項目團隊及平臺的參與者(教師,學生,SHC的技術部門)之間的協調。項目專員平時主要工作包括:專業課錄制、剪輯和歸檔;平臺使用支持;協助課程教室的創建和維護,維護E-learning平臺上的材料;對德方技術項目組的支持性工作。項目平臺還配備了學生助教,其主要的任務是:錄像的剪輯和后期制作;圖表和圖例的制作;網上測試的制作;將教學材料放到E-Learning平臺;E-Learning模塊的技術測試;協助編程。中德雙方教授和外語教師的參與度也是項目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在素材和教學內容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為了實現這個項目計劃,上海理工大學出資購買了專門的服務器并在其計算機中心維護,漢堡的技術項目團隊也可以遠程參與管理這個服務器。項目組首先使用Moodle系統中方創建了一個屬于它自己的學習平臺,之后使用德方的另一個服務器對該平臺功能性元素進行測試,最后再重新運用到中方的服務器上以投入教學使用。
語言學習領域開發在線學習模塊方面繼續進行項目有著很大的潛力。語言教師是語言教學方面的專家并具備專業教學法知識;同時他們應該具備設計和開發在線學習模塊所必須的媒體及媒體教學知識。因此,項目參與者也是項目運行的基礎。語言中心需要為在線學習方面提供了相應的資源。除繼續和高質量拓展現有或設計中的在線模塊外,還確定將語言課堂中出現的專題模塊作為未來合作中新的行動領域,包括證書備考課程(德福、歌德語言證書B1和B2),大學交際德語(1、2),各專業求職訓練以及德語授課專業課程相關的術語模塊(國際經濟與外貿,電子技術及機械制造等)。一般的教學材料,即使涉及到上述領域,由于文化和專業特殊性,只能有限地滿足這些模塊對內容方面的要求。為可持續地使用現有在線學習資源、持續改善其質量并進行拓展,全面的知識傳遞無論對使用還是管理學習環境都具有核心意義。這就是說,語言教學部門的任課老師在未來必須具備一定獨立制作教學材料的能力。
三.德語視閾下基于Moodle系統開發的“E-learning遠程教學平臺”推廣可行性分析
我國國內高校中擁有中德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也非常多,另外還有很多聯合培養模式與短期交流模式的中德合作文化交流項目。2018年,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指導下成立的中德合作辦學高校聯盟中就有數十個專業方向,其合作的德方高校涵蓋了德國全境大部分省州的特色高校;在教育資源輸出和輸入過程中,一個穩定的網絡教學平臺可以為整個機構及項目發展提供助力。同時,各類機構與項目種類繁多,辦學模式和學習要求也各有千秋,但是德語使用界面的需求是有一定廣度的。尤其當德國合作方是一些辦學規模較小的德國高校,他們的師資、日常教學和交流平臺往往大多受限于德語的環境之中。學校的網站、教育教學視閾也是基于德語進行。使用德語開發的平臺,可以讓中德合作院校消除師生在具體使用時的界面兼容問題,同時為數據庫(雙語成績系統)的維護和使用提供很好的渠道。
遠程教學平臺的研究重點主要在于德語視閾下的平臺建設如何區別于普通平臺建設。相對而言,以德語為主要使用平臺的高校相對比較分散,而且各類使用者的使用目標和深度不一在前期調研和資料搜集時可能會有一些困難。另外,基于Moodle開發軟件開發的系統本身也有一些特點。該系統是一種國際上比較通行的軟件開發系統,尤其適用于英語界面。不過,我國很多高校使用的并不是此類軟件開放的平臺,而是各類中小軟件公司自行研發的網站平臺。這對于后期的標準化平臺建立和使用不太有利,特別在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大環境下,兼容性和使用實用性是學習平臺重要的普及影響因素之一,基于Moodle開發的系統在國內同類系統中占據了一些先行優勢。德語視閾下基于Moodle系統開發的遠程教學平臺的引入,對檢測學生課堂學習進度、復習迎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我國高校中德合作交流及國際化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這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及嘗試,客觀上可以填補我國在中德教育方面遠程化教育的空白。
當然,項目運營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翻轉課堂的模式難以植入傳統教學模式,因為E-Learning平臺創建之初是輔助傳統教學,而翻轉課堂對于課程安排及課程結構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對授課教師備課工作量及教學知識的儲備要求都會大大提高。E-Learning平臺更多作用在于通過在線練習配合傳統教學,是讓教師能通過學生在練習中的不足,完善授課的內容,盡早了解學生的問題,并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解決問題,鞏固知識點。目前,該遠程教學平臺的適用對象已經開始從上海理工大學與漢堡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專業向上海理工大學其它一些中德合作的工科類專業輻射;而平臺的內容也正有條不紊地在平臺中的專業學習板塊與語言學習板塊的使用對象范圍進行擴展,借此支撐上海理工大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其中,專業課程的平臺學習可以針對那些有著工科背景并有意與去德國同類專業深造的學生,包括德語專業偏重科技翻譯等專業方向的學生;語言平臺的學習可以考慮向德語專業和二外德語學習者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澤宇:從OCW到MOOCs——對網絡在線課程的思考、探索與應用分析.張偉,陶正蘇,王福勝主編.大學繼續教育新探[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第232-236頁.
[2]Seng Yue Wong, Wee Jing Tee, Pui Voon Lim: Design Model for Integrating 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 (LAM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and Flipped Classroom in Taylors Integrated Moodle e-Learning System (TIMeS). Taylors 7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ference 2014 Proceedings: pp. 379-387.
[3]James Brunton, Mark Brown, Eamon Costello, Orna Farrell, Conor Mahon: Giving Flexible Learners a Head Start on Higher Educatio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 Pre-induction Socialisation MOOC. Digital Education: Out to the World and Back to the Campus,20 May 2017: pp. 10-19.
項目情況:本論文為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2018年度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EL1847)。
(作者介紹:徐璟瑋,上海理工大學助理研究員;楊承三,本文通訊作者,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