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摘 要:我國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法律文化的沉淀,即便在當今社會也同樣閃耀著光芒,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歷史,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從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中汲取營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關鍵詞:傳統法律文化 法治建設 啟示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歷史是不能割斷的,我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從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我國傳統法律文化所蘊含的“禮法合一”“無訟”“民本”等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法治建設仍有借鑒意義。
一、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禮法合一”理念,啟示我們法治建設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古代的“禮”指的就是道德,“法”指的是法令。“禮法合一”其實質就是強調治理國家要把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統一起來,即重視法律的規范作用,又要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在古代,儒家提出治理國家必須把善政與法令結合起來。孔子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強調“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主張“隆禮重法”,王充主張“德法并重”。唐太宗主張“禮法合一,依禮制法”,禮法合治為以后歷朝歷代所沿用,這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長治久安、國家治理的關鍵。從漢代的文景之治到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再到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重視道德和法律共同治理的結果。如果忽視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會出現太平盛世。
“禮法合一”的理念啟示我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只有法治和德治都搞好,法治中國才能建設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國家也才能實現長治久安。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堅持依法治國,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人民,打擊犯罪; 另一方面我們要重視道德的引導作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無訟”理念,啟示我們法治建設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在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人們解決糾紛的最高標準是“和為貴”,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倡導厭訟、恥訟的觀念,追求的是息訴、無訟的理想狀態,目的是通過“德化”“禮教”等手段來實現“無訟”的理想境界。《論語·顏淵》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即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通過相互禮讓、依靠道德教化來解決紛爭,倡導民間調解,充分發揮宗族調解的力量,而不是什么紛爭都通過官府尋求救濟。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無訟”理念,對于我們當今的法治建設有很大借鑒意義,它啟示我們法治建設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矛盾和糾紛也在增多,而我們國家司法資源的配置跟不上案件數量上升的速度。因此,我們要通過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這樣能減少民眾訴累、降低司法成本、節約司法資源。 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減少訴訟增量。 通過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可以克服訴訟單一化解決矛盾的局限性。通過訴訟解決糾紛,不僅時間花費長,而且成本高,因為訴訟是要交訴訟費的,另外還容易激化矛盾。很多糾紛也是沒有必要走到法院的,比如一些鄰里糾紛、家庭糾紛本可以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這不僅能及時化干戈為玉帛,而且也有利于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升級,更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許多案件通過調解,當事人成了朋友,而通過訴訟,在法庭上針鋒相對,反而傷了和氣,原本是朋友,最后卻分道揚鑣了。因此,我們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要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這對于我國的法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民本”理念,啟示我們法治建設應當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貫穿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中國,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采用,成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一種原則。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君為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思想都是以民為本思想的映照。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民本”理念,啟示我們法治建設應當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確立;從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戰略,到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從中可以看出我黨對法治建設的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始終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當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忘了本,這個本就是人民。我們國家的法律是反映人民意志的,必須讓人民共享法治成果。也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所強調的,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