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冕軒 鄧嫻
摘 要:近年來,中國教育模式發生了改變,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越來越多的學生有了走進大學的機會。面對大學寬松的教學模式,高校新生容易產生不適應的現象,造成學習困難。對此,文章分析探討大學生學習困難的心理成因,探討相應的舉措。
關鍵詞:高校 學習困難 學生心理特點
一、什么是學習困難
“學習困難”于1963年美國教育家柯克提出,是世界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學習困難學生指:①身心健康,只是在學習上存在困難。②學習成績不理想,與個人情緒、思想狀態有關。③學習能力,沒有得到發掘。所以,學習困難區別于學習障礙,不是因為智力、視聽障礙等生理現象引起的學習困難,也區別于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二、高校學習困難學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高校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構成的,通常是由學校教育體系不完善、學生家庭環境影響、學生自身原因共同造成。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終導致學生學習困難,在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還是學生自身原因。
(一)學校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入學適應性教育
步入大學后,學習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針對這一情況,高校應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通過明確學習目標、規劃人生方向等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理性對待大學生活,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二)學生工作者要重視學習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群體,做好引導工作,主動去幫助、鼓勵、教育這些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改變,順利完成學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生出現學習困難,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幫助,做到及時處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學生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進步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許多學生的成績出現斷崖式變化,與其家庭變故有著直接關系。據調查發現,父母離異的家庭、對學生期望高管理嚴的家庭,容易出現學習困難。在這些家庭長大的學生,到了大學以后,放松了自我約束,或者對父母的逆反心理,開始自我放松,荒廢學業。有些家庭教育觀念存在問題,認為考入大學主要是取得文憑,這些教育觀念促使學生在大學內忽視了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對于學習成績并不重視。同時,大學時期學生心理活動矛盾復雜,渴望得到關注,得到尊重,做事情易偏激、暴躁,面對家庭教育時,經常產生叛逆心理。
三、學習困難心理的主要對策
(一)正確引導,弘揚優良學風
教育是育人工作,在教育工作者眼中,幫助學生的成長進步是自身職責所在,特別是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需要做出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工作。首先,通過幫助學習困難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幫助其樹立遠大理想和學習目標,及時做好輔導工作,補足學生學習知識上的短板。其次,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風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任課老師要引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困難的同學應因材施教,做出針對性的輔導計劃,鼓勵學生正視自己,善于掌握方式方法,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我的突破。最后,作為弘揚優秀學風的重要內容,鼓勵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引導學習,進一步強化學習氛圍,發揚優秀學風。通過環境氛圍的感染,同學之間相互幫助鼓勵,促使學習困難的學生能夠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二)疏導心理問題,消除心理障礙
健康的心理是保證大學生能夠有效學習文化知識的前提,同時也是檢驗大學生是否成才的重要標準。當今社會就業壓力,大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學習、考試的壓力,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壓力,產生了學習無用論的思想,因而導致學習困難的現象。對此,學校應成立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為大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服務,主動為大學生疏導心理問題,消除負面情緒,大學生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時刻擁有高昂的學習斗志,面對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意志薄弱,自我調控能力較差的同學,需要輔導員、任課教師、班主任經常的與其交流溝通,時刻保持關心關注,分析原因,找準方法,使其早日消除倦怠的情緒。
(三)深化考試改革,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機制
考試改革作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考試的方法和內容上能夠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檢驗,結合專業課程特點、課程要求以及考試目標合理進行考試方法的選擇設置,比如開卷、實踐測試、閉卷、答辯等等。考評工作不僅僅從卷面成績入手,還需要與學生在日常中的表現融合到一起進行全方位的評估,比如實踐成績、活動成績、各階段表現等等,這樣才可以確保評估考核結果的客觀、全面和有效。通過綜合能力檢驗的方式,可以有效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激勵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素質。
(四)開展健康教育,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保證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強壯體魄的重要手段,部分大學生之所以成為學習困難人員,是與其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著直接的關系。通過健康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傷神,實現勞逸結合,時刻保持充足的體力,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精力不足的現象。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產生學習困難的學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加關心關注,注重靈活運用方法,找準原因,因材施教,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同時做好相應的幫扶工作,解決心理和生活中的苦難,通過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將其培養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俞國良.學習不良:一個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領域[J].理科學進展,2005,13(5):545—546.
[2]孟萬金.建立健全學習困難診斷幫扶機制[J].中國特殊教育,2013,(12):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