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民


【摘要】目的 探討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脊柱創傷患者50例,隨機分為2組,各25例。對照組行傳統開放手術,觀察組行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脊柱創傷患者采用微創脊柱創傷手術,可降低手術創傷,利于患者康復。
【關鍵詞】脊柱創傷;微創脊柱創傷手術;并發癥
脊柱創傷是常見于骨科的創傷性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自然災害或人為傷害導致。當患者出現脊柱創傷時,病情較危急,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易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1]。臨床治療脊柱創傷以手術為主,傳統開放手術較為復雜,創傷較大,易引起術后并發癥;近年來微創手術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于脊柱創傷治療中[2]。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在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就診的脊柱創傷患者50例,隨機分為2組,各25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35.23±5.48)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1.97±0.52)h。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35.46±5.74)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2.04±0.5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颊咭押炇鹬橥鈺?。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手術,全麻后取俯臥位,在脊柱后正中線做切口,貼緊棘突、椎板骨膜將椎旁肌剝離,在小關節外側邊緣用拉鉤將肌肉撐開,并完全暴露患者傷口;垂直視野下采用釘棒植入椎管減壓骨折撐開復位。觀察組采用微創手術,全麻后,C臂機定位,做3~5 cm縱行切口于外側緣棘突旁,剝離多裂肌與最長肌,軟組織擴張后,安放操作通道,采用椎弓根探子打開通道,擰入螺釘,經皮置入,塑形,撐開復位。兩組患者均在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2)比較兩組并發癥(運動功能障礙、切創傷性癱瘓、口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
兩對比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脊柱創傷是骨科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多為直接或間接的外部創傷導致,其病情較急,需立即采取手術治療。傳統開放手術在治療過程中易對患者造成較大損傷,預后較差,存在一定的危險因素[3]。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在脊柱外科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取得一定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比對照組低,且對比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無差異,表明脊柱創傷患者采用微創脊柱創傷手術,可降低手術創傷,利于患者康復。傳統開放手術,在操作過程中易對患者的機體造成創傷,導致患者在術中出血量較大,手術存在一定風險。與傳統手術相比,基于微創理念下的手術對患者的身體創傷較小,術中只需做出小的切口剝離肌肉,對其他部位影響較小,減少對健康肌肉的損傷。且微創脊柱手術住院時間較短,對患者機體的恢復有利。因此微創手術對脊柱創傷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有臨床推廣價值。本研究中兩組并發癥對比無意義,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術后隨訪時間較短等原因,因此后期研究應加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脊柱創傷患者采用微創脊柱創傷手術,可降低手術創傷,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 阿里木江·阿布都熱合曼,艾尼瓦爾·庫爾班.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6):70-71,72.
[2] 冷俊勝,曾 巖,陳仲強.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技術在脊柱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19,39(10):637-644.
[3] 毛永康,王玉虎.后路手術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效果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7,33(9):843-846.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