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坤新

【摘要】目的 研究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我院心內科收治的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分為兩個組,每組40例,一組設置為實驗組,此組患者聯合中醫科對他們進行炙甘草湯加減治療。二組設置為對照組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心律恢復情況。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采用炙甘草湯加減法治療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總有效率為80%,其炙甘草湯加減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治療。結論 口服炙甘草湯加減組方后可以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減輕患者心悸、頭暈、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減少患者住院次數,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心律失常;臨床效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心律失常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和不斷增長的趨勢。由于心臟電傳導系統異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規則、過快或過慢等,這種癥狀稱為心律失常,常規治療是通過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或接受手術,輔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隨診復查等。為了提高心律失常治療效果,減少長期服用藥物產生的毒性,我院心內科借助中醫科聯合開展了炙甘草湯加減對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具體研究過程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2018年11月~2019年4月期間我院心內科收治的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分為兩個組,每組40例,一個組設置為實驗組,另外一個組設置為對照組。實驗組中有29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年齡在36歲到78歲,平均年齡(58.34±7.21)歲;其中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24例。對照組中有2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年齡在38歲到76歲,平均年齡(57.68±6.94)歲;其中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22例。
1.2 實驗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進行正常抗心律失常治療。
對照組患者治療主要以口服西藥,常用口服藥物有美托洛爾片、心寶丸、腸溶阿斯匹林等藥物,治療時間一個月,如果是嚴重的緩慢型心律失常,是需要給患者安置心臟起搏器,以此來進行抗心律治療。
1.2.2 實驗組患者進行炙甘草湯加減治療
本組患者將聯合中醫科對他們進行炙甘草湯加減治療。
治療心律失常患者的基本藥方為:炙甘草60 g、生姜3片、黨參15 g、生地5 g、麥門冬15 g、麻仁10 g、大棗3枚,然后根據患者具體癥狀輕重緩急情況進行加減。如果有陽虛水腫者,可以加附子10 g、白術15 g;如果有舌紅無苔、陰虛重者加生地易熟地30 g;如果有心悸甚者加酸棗仁30 g、龍齒10 g;如果有咳嗽吐痰者加陳皮10 g、橘紅10 g;如果有頭暈者加川芎10 g、菊花10 g。中藥房將上述藥配好后進行煎汁,每次水煎至200 ml,然后讓患者每日分2次口服,連續服用1個月,在服用中藥期間停止口服其他治療抗心律失常的中西藥物,避免藥物相沖。
1.3 評判標準
本次實驗以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斷,標準分為顯著效果、有效果、無效果三個等級,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判為顯著效果;癥狀有所改善判為有效果;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者判為無效果。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若數據滿足P<0.05,表明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分別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為:實驗組中29例具有顯著效果、9例具有效果、2例無效果,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中10例具有顯著效果、22例具有效果、8例無效果,總有效率為80%。實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實驗結果見表1。
3 結 論
雖然生活質量在提高,但是由于生活飲食習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等諸多原因,心律失常發生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上升并且呈年輕化。在臨床上根據心律失常的發生部位、機制及頻率不同,可有不同的分類,大多數都是常以心率快慢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緩慢型心律失常(心率<60次/分)和快速心律失常(心率>100次/分),其中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博、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竇房傳導阻滯(Ⅰ、Ⅱ、Ⅲ度)為緩慢型心律失常。
綜上所述,口服炙甘草湯加減組方后可以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減輕患者心悸、頭暈、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減少患者住院次數,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 林.加味炙甘草湯治療室性早搏85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16):97-97.
[2] 趙 濤,趙步長,伍海勤,等.從炙甘草湯到穩心顆粒談“治病求本”[J].中醫臨床研究,2014(3):59-61.2.
[3] 俞陳蓮.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16(21):21-21.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