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聰 常麗 楊梅英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臨床治愈率等相關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就診的先后順序,將患者樣本分為比照組和探索組,各分得40例。在藥物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比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探索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并比較兩組的焦慮抑郁程度、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臨床治愈率。結果 探索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比照組(P<0.05);探索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比照組(P<0.05);探索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高于比照組(P<0.05)。結論 在臨床治療的同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既能糾正患者的情緒狀態,又能減少并發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非常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中醫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抑郁程度;并發癥;治愈率;臨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一類危重病癥,具有起病急、進展迅疾、致死率高等特點。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往往還伴隨著諸多并發癥。據臨床相關研究指出,其并發癥表現多是根據心梗面積、血管堵塞程度等因素而定,心梗面積越大,血管堵塞越嚴重,則說明并發癥越多,比如休克、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心臟破裂、心臟室壁瘤、血管栓塞,以及心梗后綜合癥等,不僅會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基于此,本次課題研究旨在通過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討中醫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本組課題,并按照患者就診的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比照組和探索組。比照組:患者樣本40例,女性12例(占比30.00%),男性28例(占比70.00%),年齡介于44~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52±8.57)歲。探索組:患者樣本40例,女性14例(占比35.00%),男性26例(占比65.00%),年齡介于42~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48±8.83)歲。2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次課題已經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研究批準,且征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以知情同意書為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需接受持續心電監護、輔助吸氧、小劑量嗎啡靜脈注射、硝酸甘油靜脈滴注等治療[2]。
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比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如基礎干預、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探索組患者接受中醫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方案制定:借助心電圖等檢查方式,系統、全面地對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并做好相關的檢查記錄。根據評估結果,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方案,如遇陰寒凝滯者,應做好保暖措施;如遇痰濁閉阻者,應幫助患者豁痰開結;如遇氣滯血瘀,應給予其行氣通絡的相關護理;如遇陽氣虛衰者,則應注意顧護患者陽氣[3-4]。②情志護理:由于疾病、治療、家庭、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患者會出現情緒不佳等情況,進而造成情志失衡等不良反應。為了消除該類情況,醫護人員應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談,通過耐心傾聽和認真分析,尋找出造成患者情志失衡的原因,然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調節和護理,使患者消除緊張、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5]。③膳食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和營養情況對其實施膳食調護,例如陰寒凝滯者應該戒煙戒酒,禁食生冷;痰濁壅塞者要多食用柑橘、蘿卜等具有健脾化痰的食物,杜絕油膩肥甘;建議心血瘀阻者服用適量紅花酒和丹參酒;氣陰兩虛者應該食用軟糯、清淡的半流質食物。④康復訓練: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病情程度等,給予患者合理的運動康復方案,督促患者定時開展太極拳、八段錦、慢走等有氧運動,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過度勞累,有助于改善患者體質,修養正氣,加速康復進程。⑤耳穴埋籽:將洗干凈的王不留行籽粘貼在患者的耳穴交感、皮質下、神門、心等穴位上,持續按揉10 min,每日2次,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緩解焦慮、抑郁程度。
1.3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評估標準:采用SAS、SDS自評量表,分別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差。
(2)分別統計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的例數。
(3)護理效果判定標準[6]:依照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將其護理效果劃分為三個等級,即: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說明胸痛、憋悶等癥狀均已消失,患者的心功能明顯恢復;有效:說明胸痛、憋悶等癥狀出現緩解,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說明患者的護理效果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出現加重、惡化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課題數據經統計學軟件SPSS 23.0分析處理,若P<0.05,則表示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
護理前,比較探索組和比照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不存在對比差異,P>0.05;護理后,探索組患者的SAS評分為(34.69±6.82)分,SDS評分為(38.54±4.32)分,均低于比照組的(40.12±6.13)分和(46.53±5.63)分,組間存在顯著的對比差異,P<0.05。詳情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探索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明顯低于比照組的15.00%,組間存在顯著的對比差異,P<0.05。詳情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探索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比照組的77.50%,組間存在顯著的對比差異,P<0.05。詳情見表3。
3 討 論
為了緩解病死率,改善康復及預后效果,需要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確、積極、有效、快速的對癥治療。據相關研究顯示,臨床治療的同時,如果能給予患者高效安全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降低焦慮抑郁程度,可明顯提升治愈率,減少并發癥[7]。
探索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比照組(P<0.05);探索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比照組(P<0.05);探索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高于比照組(P<0.05)。研究結果說明,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醫護理,可獲得顯著的護理效果,不僅能減少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還能控制并發癥,提升護理安全性。通過方案制定、情志護理、飲食調護、康復訓練、中醫按摩等方式開展中醫護理,能夠幫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減輕疾病痛苦,緩解其不良情緒,濡養四肢百骸及臟腑功能,還能增強患者的機體抵抗力,避免心臟負擔及損傷的加重,進而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的同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既能糾正患者的情緒狀態,又能減少并發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非常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川燕,李 霞,馬 靜,等.延續護理理論指導的家庭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2):1631-1635.
[2] 張 溯,鄧雪蓮,文 俊,等.家庭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及家屬護理能力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8,22(11):2216-2219.
[3] 張亞敏,董香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改善的干預模式探討[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11):1494.
[4] 吳 琪,吳敏娟,馮國和,等.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護理流程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35):4334-4337.
[5] 王姍姍,薛小玲.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屬照顧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998-1003.
[6] 趙瑞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20):122-123,131.
[7] 王利波.中醫辨證施護對改善心肌梗死后便秘及負性情緒效果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4):208-211.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