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周蓮
【摘要】圖畫是低年級學生認識和表達的重要媒介,教者應當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讓復雜知識簡單化,抽象內容具體化,語言表達豐富化;通過讀繪本、仿繪本、創繪本踐行多層次的繪本閱讀;同時構建多元完善的評價體系,幫助學生過好表達關。
【關鍵詞】課本插圖? 繪本閱讀? 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49-02
一、以圖為引——開啟低段語文表達之門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一年級的孩子有以下特點:
對圖畫的關注遠大于文字。孩子們很樂意去借書,但每本書都是粗略翻看,不久就放回原位。若此時追問他看了些什么,多數人一臉迷惘,部分人會指著圖畫介紹他看到的,只有少數孩子能直接說出關鍵的故事情節。
擅長運用圖畫來表情達意。有一次筆者和學生共讀繪本《我家是個動物園》,并讓孩子畫一畫想象中親人的動物樣子。一個小男孩把媽媽畫成了幽靈,整個畫面充斥著冷硬的線條。經過溝通得知,原來他從小是奶奶帶大,和媽媽并不親熱,于是這種情感就通過繪畫展現了出來。
由此可見,低年段的孩子語文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尚未養成,但想象力豐富,有著很強的讀圖能力和依靠圖畫進行表達的能力。因此,圖畫是低年級學生認識和表達的重要媒介。教師應當利用這個工具,串聯識字、閱讀、寫作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習得與運用——促進課本插圖物盡其用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中收錄的大量插圖,也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輔助工具,通過合理利用插圖,能充盈課堂,促進學生更好地習得與運用知識。
(一)復雜知識簡單化
插圖能幫助孩子理解復雜的知識點。如蘇教一上《雙手和大腦》中的“做工”一詞難以理解,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用“我們的雙手真靈巧,會……會……還會……”的句式說說手的作用,學生就能明白詞義。插圖還能幫助孩子直觀體驗內容的差距。在《識字2》中有許多表示數量的詞,在導入時,教者讓學生觀察插圖并回答: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景物數量上的差別。通過插圖,又多又密的荷葉、縫隙中鉆出的荷花、幾只小青蛙組成的夏日美景更加明了。
(二)抽象內容具體化
在課前導入環節使用插圖,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文本塑造的情境中。在進入《識字5》之前,先讓學生在插圖上找出認識的昆蟲,說說名字和它的特點,結合生活,孩子們仿佛進入了昆蟲王國,大大提升了積極性。行課過程中使用插圖,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蘇教一下《識字1》通過觀察圖片,孩子看到了桃花開放、蜜蜂采蜜,教者進一步追問:你覺得這兩句話誰在前、誰在后?學生回答:粉粉的桃花開放了,勤勞的小蜜蜂在采蜜。同時也明白了說話要有順序。插圖還能促使學生更好地記憶。
(三)語言表達豐富化
有了插圖輔助,孩子的表達更加豐富。如全課程第一冊兒歌《安靜》,插圖畫著三只小動物在玩耍,教者提問:它們在做什么?學生回答:小兔在跳舞,小刺猬在唱歌,小松鼠在玩捉迷藏。答案沒有結合動物自身特點,做到準確。教者再啟發: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最喜歡做什么?小朋友聯想到兔子的習性,把答案改編成:小兔子在采蘑菇。教者繼續追問: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兔?答案被優化成:勤勞的小兔子在采蘑菇。之后,又引導學生觀察角落里呼呼大睡的熊,思考:如果你是它們會怎樣做?從而引出兒歌。這一教學片段,教者善于挖掘插圖內容,讓學生自由發揮,合理想象,通過問題互動讓師生間形成思維意識流,推進優化學生的表達,同時也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安靜,達成了教學目的。
三、對比與拓展——踐行多層次的繪本閱讀
繪本是低年級孩子喜歡的閱讀方式。依托多層次的繪本閱讀,孩子們可以提升思維品質,實現從繪畫語言到口頭語言、再到文字語言之間的轉化。
(一)讀繪本:圖文結合挖內涵
讀繪本,首先要學會觀察繪本,把圖片和文字結合起來讀懂故事,是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結合。筆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善于觀察,能解讀圖意,經過提示,能發現細微信息,但表達注重部分,忽視整體,比較雜亂。
指導學生讀繪本,應從讀封面、封底和扉頁做起:有的展現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有的是故事的一個主要場景,有的只是個引子,為了提升讀者的興趣。教學中,老師提醒學生養成完整看書的習慣。其次,繪本圖畫的內容豐富,要注意表達的有序性,如:《鼠小弟和音樂會》的最后一幕是一場盛大的演奏會,教者在指導說話時要注意順序,不能亂作一團。此外,通過體驗也能提升表達。當講到有趣處,孩子會激動得手舞足蹈,這時教師可以穿插進動作、游戲的環節。
(二)仿繪本:緊扣情節促認知
讀完繪本,可以通過仿繪本的方式固化成果,促進認知。仿繪本可以仿說。有的繪本存在相似的情節,可讓學生照樣子想象說,如:《好餓的毛毛蟲》描述毛毛蟲的生長,用“什么時候,吃了什么,感覺怎樣”的句式,先看一看,再出示圖片說一說,最后照樣子講一講,既鍛煉表達,又發揮想象。仿繪本可以仿寫、仿畫。選擇有發散性內容的繪本,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如《漢尼卡特小姐的帽子》中皇后到底會不會在小城鎮停留?《大鳥樹》中海瑞放走小鳥了嗎?孩子沉浸在故事中意猶未盡,再通過讀寫繪的方式,讓文字和圖畫互相呼應、互相補充,進一步深化對繪本的認知。
(三)創繪本:開放創作亮思維
作為仿繪本的延伸,可以讓孩子獨立或合作完成繪本。比如學完《小種子》,想想第二年小種子會有哪些經歷?學完《圖書館獅子》創造情境:森林里的動物們來到大城市,它們還會去哪里、發生什么……表達完整的故事對低年級的孩子充滿挑戰,但通過畫筆來重現故事,孩子們的想象和表達得到了充分發揮。
根據繪本的獨特處,要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如:《艾米麗的玩具魔法》這類充滿奇妙幻想的故事,適合“畫一畫”;《達文西想飛》這類充滿動作和對話的故事,適合“演一演”。只有根據繪本的特點調整好策略來教學,才能發揮出最佳效果。
四、生成與發展——構建多元完善的評價體系
(一)關注價值引領
合理有效的教師評價,可以讓學生的表達更上一層樓。評價要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低年段重習慣養成,在教學《大衛》《貝貝熊》系列時,教者要注意傾聽孩子的發言,肯定正確的規則,引導孩子跟著做一做,擴大影響。
評價可以陶冶情操,培養美好品德。教師要抓住繪本中的閃光點,如:從《膽小鬼威利》中學會勇敢,從《和我做朋友吧》中學會奉獻,從《菲菲生氣了》中體會控制情緒……通過角色自居,感受變化,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情感記憶。
(二)及時有效評價
好的評價應當及時。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多來自鼓勵,教師要善于發現,在值得表揚處毫不遲疑,擴大榜樣的力量。好的評價應當有效。教師要形成指向明確、系統完善的評價體系:(1)書面評價。筆者采用“自評、家長評、教師評”的三星評價機制。把寫和繪當做一個整體,崇尚自由表達,重創意而輕繪畫,不以學生畫得好不好、像不像作為主要評判依據,以免影響孩子的想象力發揮。(2)活動中評價。筆者以活動為載體,結合讀書會、小劇場等活動,讓學生畫不重復的畫,說不重復的內容,接受不同的挑戰。讓教室成為孩子們的作品展基地,讓學生樂于欣賞,勤于創作,善于積累,讓“話”從畫中來。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