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忠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術《VB程序設計》的課程中,多數學生在初次接觸代碼編程時會遇到很多困惑,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本次研究針對這一教學現狀,結合教學實踐中的理論和經驗進行探索,對該問題進行分析,主要并從五個方面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信息技術? VB程序設計?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42-02
一、程序設計教學現狀
《VB程序設計》課程進入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是深圳市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嘗試。近幾年來這一改革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學生在編程能力方面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從深圳市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計劃來看,《VB程序設計》安排在初二下學期的教學中;從教學內容來看,該學期的三個章節《感受程序設計的魅力》、《程序設計的應用》和《程序設計》,分別對VB軟件的界面、常用的一些窗體以及控件進行了介紹,并通過講解案例幫助學生認識一些控件及函數;從學習對象來看,初二學生在課程初期,對程序設計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且經調查發現,該年段學生中接觸過代碼的人數較少,因此本課程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也對本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二、研究問題分析
課程初期我們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與訪談發現,初二學生在《VB程序設計》的學習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主要體現在初次接觸真正意義的計算機代碼,感覺無從下手。一方面,雖然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曾經進行過《Scratch編程》和《PC Logo》的學習,但是《Scratch編程》這一搭積木式的編程相對于VB程序設計而言更加形象具體,使學生不必了解其內部的代碼,只需懂得根據搭積木式的組成原理進行設計即可,而VB程序設計卻有所不同,該程序命令是一種很嚴格的代碼輸入設計。PC Logo代碼的學習具有很強的規律性,且代碼簡單易學,程式容易掌握。另一方面,學生對于VB代碼中的英文和程序邏輯的層面難于理解。因此根據VB程序設計的實際教學現狀,本文主要提出如何在《VB程序設計》課程中開展高效課堂這一研究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三、高效課堂的幾點探索
1.微課與翻轉課堂的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經常會就同一個問題進行多次反復的詢問,且學生對新學知識點的掌握不是很熟悉,希望能夠重復學習加以鞏固,為此我們提出微課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微課開展翻轉課堂。在翻轉課堂的組織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課內翻轉,實施步驟如下:
例如,在2.3《模擬抽獎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2.3《模擬抽獎箱》學習任務單】,同時做出【01.TextBox控件及控件數組】、【02.隨機函數與取整函數】、【03.模擬抽獎箱的代碼編寫】三個微課視頻。學生通過學習微課,根據學習任務單對照學習,并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輔導,學生展示所學知識,教師點評。
2.案例教學法
在VB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工具窗體以及控件的使用,我們不能單純從理論和工具本身入手,而應當將設計好的案例、創設較為豐富的情境、舉出較為典型的案例進行教學。因此,在教授枯燥的程序代碼時,我們可以舉出較為鮮明的案例,例如在教學中介紹按鈕工具【CommandButton】時,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形象的案例來表示;在播放音樂時,我們看到播放器有分別表示開始、暫停和結束等多個按鈕,基于此常識,我們可以舉例設計音樂播放器來講解按鈕的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得到更真實的感受,對知識的鞏固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3.基于項目的學習
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就是將學習內容與真實案例加以整合。在VB程序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整體邏輯思維,以一個整體的項目任務為基礎,將教學內容貫穿其中,從程序設計的四個步驟出發:分析問題、編寫算法、編寫程序、調試。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有較好的作用。當然,程序設計的整體性更多體現在基于項目的學習,從教材編者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本教材是基于八個項目進行教學,從學生熟悉的情境任務出發,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將教學設計著重體現項目的整體性,讓學生分組分階段完成項目任務。
例如我們可以將本學期的八個項目整合成一個整體項目設計,為學生布置3大任務環節:制作環節、抽獎環節和獎勵環節。學生在制作任務環節主要完成4個小任務《電子相冊》、《逐幀動畫》、《圣誕賀卡》、《開發簡易技術本》;當4個小任務完成之后,便進入抽獎環節,大家進行投票,并模擬抽獎,本環節需要制作《投票器》和《模擬抽獎箱》;最后我們進入獎勵環節,對任務完成較好的同學加以獎勵,獎勵的方式是《移動的坦克游戲》和《設計打地鼠游戲》兩款游戲的開發制作和演示。整個項目將各自獨立的任務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4.實施分層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學習領悟能力參差不齊,因此為了能更加有效地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嘗試分層教學,采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論,針對學生現有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差異情況,相應分層次設計不同等級的學習目標,通過分析檢測學習效果,動態調整學生的學習任務。如下圖表: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分層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升。
5.培養潛在的編程高手
編程能力目前已經成為人們一種重要的能力。在深圳重視素質教育與綜合素養的大背景下,深圳中小學教育更加注重課外培養學生運用能力,因此在第二課堂以及興趣專業隊的培訓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并挖掘具有編程能力的“潛力股”,有意識培養編程高手,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信息技術第二課堂中,我們可以從Scratch編程、VB編程、H5制作、App Inventor和網頁制作等編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并通過不同的編程教學來提升學生的編程能力。
四、結語
目前在培養學生編程能力方面,程序設計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程序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程序設計過程中,要了解每個案例和項目的算法和流程,在對算法進行分析時,要求學生有清晰的思路和邏輯思維。當算法無法描述時,學生對程序流程圖的理解就不會清晰,便無法設計出相應的代碼。因此程序設計的學習對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2.程序設計可以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
2006年3月,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國計算機權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的行為。它包括了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2018.王勤)。”因此,在程序設計過程中,我們主要培養學生像計算機科學家一樣思維,這是一種從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思維方式轉變的過程。
3.程序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系統思維的能力
程序設計更加注重系統性與完整性,分析問題,編寫算法,編寫程序,調試在程序設計的四步驟中缺一不可。這四步如果出現一個步驟失誤,那么整個程序便無法繼續下去,因此在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極大的培養。
總之,程序設計的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打造,只有相互配合和努力,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有所改善,課堂才能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王勤.例談“VB程序設計”教學中學生計算思維培養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02):33-35.
[2]梁曉平.案例教學法在初中VB程序設計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文理導航(中旬),2017(02):88-89.
[3]汪曉明.初中VB程序設計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4):33+35.
[4]萬春彬.VB程序設計教學中游戲化案例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4):23-24.
[5]郭曉芳.有效改善《VB程序設計》教學的幾點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1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