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于涌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變革給專業期刊的編輯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編輯人員只有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能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具體來說,科技期刊的編輯應當從端正政治思想以及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服務意識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有效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高科技期刊的辦刊水平和影響力。
關鍵詞:新媒體;編輯;辦刊水平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10-03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引領本學科前進的科技期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為使科技期刊緊跟時代步伐,編輯手段和工具也需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編輯人員在加強自身思想政治和業務水平學習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獲取信息的手段和范圍,抓住機遇,適應數字化出版的轉型,使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更加高質量、高效率,著重利用好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擴大宣傳,建立特色的期刊文化,帶給廣大作者和讀者全新的體驗,快速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編輯工作,構建現代化技術支撐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1]。
眾所周知,編輯人才的培養與吸引決定了科技期刊的發展成敗,如今,科技期刊編輯為了順應新媒體時代的需要,必須在新形式下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引導積極向上的,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還應提高信息技術素養,熟練操作各種現代化的信息獲取設備,用好即時通訊工具、掌握常用專業軟件,以及擁有一定的與信息傳播相關的網絡維護技術。
一、科技期刊編輯思想的現代化
2016 年2 月19 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2]。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新聞傳播活動,不僅是紛繁復雜的信息傳遞,同時也引導著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公民個人的價值觀。因此,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與國家的生活愿景,具有風向標的作用。
新媒體(New Media),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概念,其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數字媒體等終端,為用戶信息獲取提供了新的途徑。與傳統行業的編輯相比較,新媒體編輯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編輯要對自身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素養有一定的與時俱進的理解,那就是在堅持編輯行業從業者的基本素養的同時發揚終身學習的傳統,將媒體工作完成得更好。
新聞媒體從業者應當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正確輿論的引導者。首先,期刊編輯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并且在工作中注重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信息的傳播。由于新媒體工作從業者的業務能力和思想素養直接決定了新媒體的影響力,培養新媒體編輯多方面的能力,才能為緊緊貼近時代步伐提供堅實的基礎[3]。其次,編輯人員在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更具人文情懷,正確面對時代進步所帶來的角色轉換的挑戰。有學者提出,新媒體環境中更加需要科技期刊編輯的人文情懷。并且編輯人員需要把這種人文情懷貫穿到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過程中, 在注重本學科特點的同時, 根據受眾的千差萬別, 選擇合理的文章進行精準推送,既注重科學性,又注重實用性。最后,新媒體時代需要具有全媒體思維理念。未來的社會需要用全媒體的理念做好選題策劃,編輯也需要應用互聯網的思維開發適合本專業廣大讀者需要的閱讀形式,這種融合絕不是摒棄紙刊,而是要具有平等的、共享的、由媒體技術支持的開放型思維,避免多媒體一質化情況的存在。
二、科技期刊編輯技術的現代化
1994年,一條64K的帶寬國際專線接入中國,開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務,中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開始影響著中國的社會與媒體的發展[3]。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使傳統媒體向媒體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技術的升級打破了傳統的辦刊模式及傳播途徑,因此,出版行業亟需懂內容、懂技術、懂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一)科技期刊編輯應具有掌握媒體技術的能力??傳統的科技期刊編輯流程無外乎編輯、排版、印刷、出版、發行等,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編輯領域內的各項工作都已和網絡密切相關。新媒體時代,計算機、手機和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絕大多數期刊均利用 “采編平臺系統”進行收稿、送審、發送錄用通知等工作,網絡使編輯與作者和審稿專家的溝通實現了實時化。特別是微信作為一種即時通訊工具的產生,已經漸漸影響甚至改變了廣大群眾的信息傳遞習慣[4]。廣大期刊開通的微信公眾平臺不僅為作者開通了查詢稿件處理進程功能、審稿人在線及手機端審稿功能,還能夠實時發布期刊編輯部的通知,并提供過刊展示、優秀論文評選、文章閱讀下載量評價等功能。這就需要傳統的編輯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能力:1.幾種軟件的運用能力。新媒體的文件推送離不開圖片的處理,這就要求期刊編輯需要掌握基本的圖像處理軟件,能夠運用PS、CDR選取恰當的圖片并適當渲染,便于期刊的內容更適合碎片化閱讀,與讀者進行更好的交互。2.適應新媒體的審美能力。新時代的科技期刊編輯,不僅要具備圖片處理能力,還要有板式設計能力,這樣才能制作出讓讀者具有良好的閱讀體驗的文章版面。3.媒體策劃能力。新媒體的發展雖然有利于科技前沿信息的的快速傳播, 但同時也會帶來期刊的報道范圍和內容的同質化, 學術質量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就需要編輯根據熱點內容進行編輯策劃,篩選和整理有效信息,找準角度與方向進行適合全媒體的報道發布,同時努力擴大雜志推送范圍,提升品牌和學術認同感[5]。
(二)科技期刊編輯應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編輯人員是稿件加工的主要責任者,是促進學術期刊進步的中堅力量, 編輯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科技期刊的綜合水平。在新知識不斷涌現的今天, 如果不能順應時代潮流,加強并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就不能肩負起知識推廣和傳播的重任[6]。特別是身處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期刊編輯每天接觸海量信息,如何甄別優質稿源,避免機械和教條式的稿件處理方式,對稿件進行加工的能力亟待提高,這就需要科技期刊的編輯調動自身的能動性和責任感,調整學習思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自主學習和有計劃地參加業務知識培訓上。利用碎片化時間積極參加網上的編輯培訓、接受繼續教育, 提高業務素質和學歷層次,創造條件出席本專業和期刊發展研討會,在對作者文章的編輯加工、校對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同行業專家學者開展討論, 相互學習和交流。努力成為編輯學領域的專業人才,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7]。
(三)科技期刊編輯應具有服務意識和網絡溝通能力??新媒體實現了學術期刊與作者和讀者的雙向實時互動。在數據為王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夠充分借助新媒體互動性、共享性的特點并將其與期刊的資源結合起來,學術期刊就可能會喪失一種優質的知識文化載體。網絡時代,作者通過微信鏈接的投稿平臺可以實時關注所投稿件的審稿進度和審稿結果,并可以就文章內容的修改,實時與期刊編輯及審閱人進行溝通,表達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從而促進編輯部完善稿件的處理流程,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新媒體的應用也極大地減少了稿件的處理時滯,期刊編輯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及時與作者就文稿進行交互,幫助他們提高論文的科學性和可讀性。編輯部在建設期刊多媒體傳播途徑的同時,迎合多媒體時代讀者和作者的閱讀習慣和投稿習慣,設置讀者信箱、過刊瀏覽、留言板等內容板塊,更好地為讀者和作者提供服務[8]。同時編輯部應當利用網站的數據統計功能,了解讀者的閱讀偏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專注重點,將編輯的主動性、創造性與讀者的需求相結合,在編讀往來過程中培養潛在的讀者群和作者群。
在新媒體環境下,編輯還應當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管家式”的服務。很多學者認為,行業內有一定水平的學術論文能夠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得到公開發表,為同行所獲取,可以迅速地提高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增加文章的被引率。媒體融合技術能夠避免傳統出版的時滯,尤其是手機軟件能夠個性化地選擇推送對象,為讀者提供準確的鏈接,使學術期刊內容得以更加快速高效的傳播,從而增加期刊的受眾面,使期刊影響力得以提升[9]。
三、小?結
新媒體加強了學術期刊與作者、讀者之間的零時差溝通互動,是提升期刊內容傳播速度和質量的有力工具,能夠幫助期刊實現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數字化,“新型媒體”對信息的傳播模式已成為當今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和學者們關注的熱點。相比圖書出版業,學術期刊的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但與報業、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相比,學術期刊的步伐仍顯緩慢。近年來, 不少專家學者對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許多可行性方案。其他傳媒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但目前關于媒體融合方面的理論研究與新媒體融合的范圍和速度都不夠理想,需要期刊人進一步去實踐。
參考文獻:
[1]?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汪勤儉.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編輯學報,2016,28(1):11-14.
[2]?潘明志,梁明佩,黃研研.“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編輯應具備的新媒體能力[J].傳播與版權,2018(6):66-67+72.
[3]?翟振,郭紅麗,蔡建偉,王久麗.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探索——以《中國物理B》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348-1351.
[4]?唐學兵.淺析新媒體時代提高編輯綜合能力的必要性[J].大觀,2017(11):93.
[5]?董冰媛,王軍紅.新媒體形勢下傳統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實用醫藥雜志, 2016,33(1):83-84.
[6]?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機遇·挑戰·對策[J].編輯學報,2015,27(5):412-415.
[7]?李艷.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現狀與融合發展模式[J].科技與出版,2015(9):62-65.
[8]?龍秀芬,丁巖,冉文清,譚幸誼,吳惠勤.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及融合發展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44-48.
[9]?崔建華.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模式隨新媒體環境的轉變探索[J].科技傳播,2017,9(8):8-9.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