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鈺雅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對稅務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大,呈現出與傳統經濟時代的不同特點,給高校《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結合“互聯網+”環境下對稅務會計教學的新要求,分析《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從創建云教材,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擴充實訓教學資源,建立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深化《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目前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轉型步伐正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顯然成為了發展潮流。“互聯網+”是如今創新2.0時代下互聯網成長的新業態,推動著網絡經濟和社會以一種新的形態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稅務信息化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和稅收制度不斷完善,需要大量的能夠熟練操作稅務信息系統的專業人才,來適應當前的“互聯網 +”時代。高校必須進行《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才能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稅務人才。
一、“互聯網+”環境下對《稅務會計》教學的新要求
(一)轉變傳統稅務思想,培養新興互聯網思維
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稅務會計的思想,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在“互聯網+”時代中,運用資源共享思維、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思維創新工作模式成為潮流。在大力推進稅務信息化的背景下,稅務會計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在稅務會計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新興互聯網思維,搭建“互聯網+稅務”的教學平臺,充分營造“互聯網+”學習稅務會計的氛圍。
(二)掌握稅務流程,強化稅務風險防范意識,
企業稅務流程主要包括稅務核算、稅務申報、稅務檢查。稅務管理流程應嚴格遵守企業稅收管理制度。學生在學習稅務會計課程時應當熟悉稅法,掌握稅務流程將流程管理中每一環節可能涉及的稅務風險整理出來,在稅務流程實訓的過程中,將各個流程的責任具體分配到不同崗位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稅務風險防范意識,避免稅務流程不規范帶來稅務風險,加強稅務風險防范管理。
(三)著力培養高素質專業信息化的稅務會計人員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稅務會計人員所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崗位技能是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與稅務處理能力。隨著互聯網+普及和稅務信息化的更新,稅務會計人員不但必須保持稅制改革學習的動力,還要多方面提高自身的專業信息化技能。因此高校應結合互聯網+時代稅務會計的要求,將互聯網新技術運用到稅務教學中,通過實務操作、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多樣化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稅務信息化應用的價值,提高涉稅處理能力。
二、《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現狀
(一)教材內容滯后,無法與稅法改革同步
我國當前稅法改革頻繁,無論是營改增改革,還是個人所得稅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都體現著國家稅收法規的逐步完善與健全,同時改革也深入到我國的各大行業中,要求企業稅務會計人員能盡快學習并跟上國家稅法調整的步伐。然而教材的修改與更新出版卻沒有跟上步伐,周期較長,使得稅務會計教學內容滯后,無法與稅法改革同步。例如2018年4月財政部下發了《關于調整增值稅稅率的通知》,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原適用17%和11%稅率的,稅率分別調整為16%、10%。但仍有部分教材及習題沒有更新相關內容。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學生講解,并一一修改相關遲滯性內容,并添加相關新法規內容案例,這樣會增加教學課時,還會影響學生自習的積極性,教材與課業的矛盾性。
(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傳統
高校稅務會計課程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按照教材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安排,對每個稅種從其含義、特點、征收對象、稅率、稅費計稅到納稅申報、稅務會計的設計步驟來授課,思路雖然清晰,講解容易,但是這種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并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難以讓學生真正具備稅務會計的實務操作能力,教學效果不明顯。雖然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典型案例,但是由于教材版面有限,案例舉例也只是文字陳述的案例分析,并沒有具體的仿真稅務發票、會計賬簿記載等詳細內容,學生的學習與真實的稅務會計崗位操作相距甚遠,沒有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
(三)實踐教學資源匱乏,實操與社會脫節
目前學校進行稅務會計實踐教學活動,主要是引進稅務會計相關實踐教學軟件,比如虛擬報稅平臺、增值稅開票平臺等,組織學生在實訓室電腦上登錄相關系統進行開具稅票、稅費計算及納稅申報等實訓,雖然比起教材理論學習,這種實訓室平臺的模擬操作要相對具體仿真,學生容易接受理解,但是實訓平臺的內容依然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案例簡單、涉稅企業只有幾家,教學資源匱乏,有些稅種比如關稅等,尚未開發實訓內容;稅目眾多的消費稅也是僅有少量的模擬申報實訓;實訓內容沒有與時俱進,案例中的增值稅稅率沒有及時更新變動,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數及累進稅率、速算扣除數沒有修改,實訓平臺操作與社會法規產生脫節,無法讓學生充分地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能,甚至會影響學生對稅收法規的掌握,混淆知識內容,不利于提升其實踐能力。而僅有校內實訓,沒有校外實訓,不能與企業、稅務機關多方面實體操作接觸,對學生影響也較大。
(四)課程考核難以全面考量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程度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基本是課堂到課率和練習作為平時成績加上期末理論考試成績。課程考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他們更傾向于針對教材的理論內容進行復習和練習,從而提高期末考試成績。然而實踐考核卻沒有得到重視,實訓平臺的考試案例較少,另外,在較短的考核時間內,學生要完成業務量較大的稅種申報納稅,需要分小組分工合作才行,分工往往導致知識的片面性,小組人員產生依賴心理,不能綜合考量學生全面稅務處理操作技能。
三、“互聯網+”時代深化《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思考
(一)創建云教材,及時更新教材內容
隨著稅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增值稅深化改革、個稅開始邁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等多項稅收改革提速推進。應用型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圍繞我國稅務制度的發展進行科學及時的更新教材內容,以滿足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與時代發展所需人才相適應。然而傳統的紙質教材往往出現滯后性問題,在內容調整、稅率更新,案例修改、重新出版方面需要較長的時間,從而導致教材用書與稅制改革不能同步,因此,需要在“互聯網+”的條件下,創建稅務會計云教材,教師需密切關注國家稅法調整的最新政策和稅制改革內容,進行云教材編輯,及時更新有關內容,如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納稅主體、征收稅率、稅收優惠等,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數調整、專項附加扣除等,與時俱進,真正讓學生實時掌握最新稅法內容,有效保證了學生對稅務會計學習的內容的完整性與專業性。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稅務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重點要學生掌握相關理論與實務技能,才能適應工作中涉稅事務能力的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僅僅運用單一的講授法教學,不利于調動學生對該課程的積極性。因此,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中稅務會計課程標準,針對學生群體的特質,運用互聯網+環境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改革,開展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在移動互聯網發達的當今時代,教師可以使用云班課APP在手機上建立云班課,使用云教材,發布教學資源,如同步更新的政策解讀、微課課件、視頻、案例等,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測試或做作業。教師組織教學時,可采取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開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企業所得稅會計為例,教師提前在APP上發布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政策、最新優惠政策、某企業案例視頻及學習任務,學生在課余時間可利用手機登錄云班課APP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從而對企業所得稅有關內容進行基本了解。教師在上課時采用情景教學法即可對某企業案例視頻中的情景內容進行設問,學生回答并引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主體、納稅對象及征稅范圍等學習內容。并通過建立任務,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進行稅法與會計之間的差異調整,驅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從中認識到了稅務會計的崗位職責,也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達到了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求。
(三)擴充實訓教學資源,拓展校外實踐項目
由于實訓平臺上的資源匱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學校須在原有的實訓軟件基礎上,在互聯網上及時進行資源更新,內容補充,遠程升級系統,購買更多項目案例和稅種的稅務軟件,其中必須涵蓋增值稅、關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多項主要稅種的練習,采用仿真模擬操作,按照稅費申報實際操作流程,以案例企業具體涉稅業務項目為導向,分崗位分職責進行各種稅費計算、稅務會計核算、網上納稅申報等業務,讓學生真實了解體會納稅申報的具體流程,掌握稅制法規的各項內容,提高依法納稅的思想意識和加強稅務風險防范意識。同時,高校與各行業相關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合作企業的實訓基地,增加學生頂崗實習機會,利用實踐周教學時間,鼓勵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訓企業或稅務部門去實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稅務業務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稅務職業素養。
(四)建立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基于“互聯網+”環境的稅務會計課程教學,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及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在信息化平臺上開設相關微課或查看國家稅務局官網上的視頻資源,還可以通過云班課APP等系統軟件,對于學生進行預習考查、隨堂測試和課后作業等內容考核,教師可以迅速了解學生對稅務會計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合理安排教學設計,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因材施教;對學生的理論學習也起到促進作用。另外,實踐教學考核更注重實踐的過程,操作技能的考核,因此可結合學生平時的校內實訓練習及校外實訓頂崗實習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占40%),在期末實訓考試(占60%)中,采用綜合案例題庫在規定時間內選取相關題目進行實時考核,充分考查學生的綜合稅務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建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全面考量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通過綜合案例環節考核,可加強學生的稅務流程熟練度,提高其綜合稅收風險防范能力,為將來的崗位執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結語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高校必須適應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發展,施行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學,采用互聯網技術,APP軟件及信息平臺,實訓系統平臺用以優化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并充分發揮稅務會計的教學特色,加強互聯網+實踐教學,以課程改革促進培養更多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具有必要的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掌握稅收政策和涉稅風險管控分析能力的稅務人才。
參考文獻:
[1]謝紅梅.“互聯網+”環境下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創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 (19):157-159.
[2]江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改革探究——以稅務會計課程為例[J].商業會計,2018 (22):117-118.
[3]錢魏冬,江浩,孫曄.學科競賽驅動下財稅類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研究——以《稅法》課程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 (11):97-99.
[4]黃春梅.以實踐為導向的稅務會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 (3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