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


【摘 要】 目的:探討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92例肺癌PICC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行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肺癌PICC化療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可靠性高,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肺癌;化療;PICC;并發(fā)癥
化療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化療中所選藥物會給機體造成較大的刺激,目前臨床上針對肺癌治療主要采用外周靜脈滴注化療,但在治療過程中會發(fā)生皮膚局部硬結、壞死及脈管炎等并發(fā)癥[1]。PICC主要是指穿透外周靜脈,隨后通過血管一直行走到中心靜脈,一般情況下通常選用肘靜脈為主要穿刺點[2],但由于人體機體的免疫力下降、血管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原因,對置管造成了一定難度,筆者現(xiàn)對92例肺癌PICC化療患者采取不同方法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2例患者入組時間為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48~71歲,平均(58.3±5.13)歲;病程5~13月,均值(9.1±1.3)月;左側肺癌25例,右側肺癌21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7~73歲,平均(59.4±4.94)歲;病程6~16月,均值(9.4±1.7)月;23例左側肺癌,23例右側肺癌。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實施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則行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1)靜脈炎:PICC置管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就是靜脈炎[3],常見的靜脈炎包括血栓性靜脈炎、機械性靜脈炎以及細菌性靜脈炎,PICC置管化療治療中為了預防靜脈炎,必須在治療操作中保持無菌,使用干燥后的消毒劑之后,再對患者皮膚進行穿刺,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注意避免對患者血管進行反復穿刺,在置管之后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定時更換敷貼,一旦發(fā)現(xiàn)敷貼脫松后需及時更換,為了避免細菌侵襲患者血管導致細菌性靜脈炎,已經(jīng)脫出導管的部分不能夠再送入導管中,在置管后要對周圍皮膚進行濕熱敷處理,每次持續(xù)15min,2次/d,護理人員應該嚴密監(jiān)測患者情況,若是導管方向出現(xiàn)條索狀、紅腫情況,則需要加強熱敷,4次/d。2)穿刺點滲血:若是患者穿刺點壓迫位置不到位或肢體大幅度活動,則很容易導致穿刺點出現(xiàn)滲血情況,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該加大對患者的觀察,在穿刺點滲血后應該及時更換敷貼,并且進行加壓包扎。3)導管異位:在穿刺時,患者體位不正確也很容易導致導管異位,因此護理人員自身應該具備良好的靜脈穿刺技術,盡量選擇貴要靜脈這種血管進行穿刺,在穿刺前護理人員應該保持冷靜,告誡患者不要亂動,防止造導管異位,當發(fā)生導管異位之后,需要立即拔出導管,擺放好患者的體位,并注射適量的生理鹽水。4)導管堵塞:當患者發(fā)生凝血機制異常之后,就比較容易出現(xiàn)導管堵塞現(xiàn)象,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小劑量肝素鈉進行靜脈注射,每小時注射0.5~1.0U,這樣能夠有效減少導管堵塞的發(fā)生情況。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適量肝素鈉和尿激酶稀釋液,在保留20min之后回抽,在導管完全通常之后再進行沖管、封管等操作,注意避免暴力沖管。5)感染:護理人員未及時更換敷料、消毒不徹底、穿刺技術不合格以及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均會引發(fā)感染,因此護理人員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若是穿刺點滲出了膿液,則需要幫助患者寄出膿液。
1.3 觀察指標(評價標準)
1)護理滿意度: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PICC置管化療期間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問卷調(diào)查滿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很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小于60分為不滿意,將基本滿意和很滿意納入總滿意標準;2)并發(fā)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化療治療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穿刺點感染、導管異位、導管堵塞、靜脈炎)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2.61%,觀察組為97.8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癌癥患者需要進行長達4~6個周期化療,為避免患者皮膚因反復穿刺硬結和壞死,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要根據(jù)患者情況分析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及護理對策,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和護理質量[4]。臨床上對肺癌患者主要采用中心靜脈導管滴注化療方法,但是在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周圍血管進行長時間的穿刺,這種手段具有快捷方便、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且穿刺成功率,患者容易接受,對患者的損傷和痛苦較小,因此臨床上廣泛應用[5]。護理人員可合理掌握導管留置時間,減少PICC過程中引發(fā)的并發(fā)癥,保障肺癌患者的治療。采用PICC留置導管進行治療,化療藥物通過留置的導管進入患者血液中,能減少化療藥物對患者血管和皮膚帶來的損傷和刺激,也減少了反復穿刺給患者皮膚帶來的損傷,減輕患者的痛苦,保護患者的外周靜脈網(wǎng),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針對性護理方法可行性高,可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肺癌PICC化療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可靠性高,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曉雙,徐麗麗,張秀芳.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31):127-128.
[2] 郝婷婷,陳玉娟.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31):250,256.
[3] 吳月婷.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影響因素與護理要點分析[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2017,10(16):46-47.
[4] 齊躍.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8):243-244.
[5] 左秀娟.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護理心得與體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09(20):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