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木
文人雅士書房中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用具,到了明清時,書房書案上出現了雕琢精細,可用可賞的器玩,這些器玩也被人們稱作文玩。
記得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文章《核舟記》,講的是明朝王叔遠以徑寸之木雕刻小舟,這枚雕核的小舟就是文玩。此核舟取材《后赤壁賦》,“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故此,人們感嘆王叔遠“技亦靈怪矣哉!”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枚雕橄欖核小舟,取材也是《后赤壁賦》,但作者不是王叔遠,而是清代來自廣東的工匠陳祖章。由此看來古時一些工匠技藝神奇,他們專注于某一領域,窮其畢生精力,方成解牛斫輪之手;或者幾代人前仆后繼,以做精、做強為宗旨,雖是一間作坊,卻能獨領行業風騷。于此,我想當下企業亦應如此。那么現在企業該如何發展呢?
我們看到國內有些企業拼命地擴張,尤其是那些不差錢的大國企,拿錢開路,買遍世界,體量擴大了若干倍。然而,國內外經濟狀況風云突變,一些產業鏈拉得很長的國企,又沒有核心技術,超大的體量反而成為了負擔。譬如,曾經作為快速發展典范的海航集團,現在卻在賣賣賣,急于瘦身減負。
航空業務起家的海航集團,最初只是一個海南小航空公司,為了快速發展,海航瘋狂購買擴張,截至2017年末,海航已發展成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構建了航空、酒店、租賃、IT分銷等7個世界一流產業,總資產超過1.5萬億元,實現收入近7000億元,位居《財富》世界第170位。然而,近年來高速擴張的海航集團出現了問題,負債越滾越大,而危機更是處在不斷爆發的狀態下。從買買買到賣賣賣,僅9個月的時間,海航集團出售的資產接近600億元。
再看看做強而成企業典范的華為。華為篳路藍縷,從代理港商的小型交換機,之后經歷貼牌組裝、自主研發交換機的十年初創過程,再經過20多年來堅持走技術創新做強企業的道路,真正強大了起來。華為的發展歷程,真正做到了心無旁騖攻主業,咬定通信領域不放松。華為獲得巨大成功,華為業績也令全球震驚。美國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的“2014年全球企業品牌價值排行榜”,華為上榜,排名第94位;2017年,華為名次上升到70位,是科技領域排名上升最快的品牌之一。全球領先的品牌咨詢公司Brand Z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華為入圍,排名第70位;2017年升至第49位。2016年,華為入圍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品牌價值百強榜單,排名47位,品牌價值超過197億美元;2017年排名升至40位,品牌價值252億美元(思科排名55位、品牌價值207億美元)。華為成為唯一同時進入三大全球品牌榜的中國企業。
同在科技領域的聯想,發展路徑與華為大相徑庭,靠買買買增大體量,曾紅火了一時。聯想和華為是發展路徑不同的企業,華為一心做強自己,靠創新核心技術來發展,而聯想不過是全球最大組裝廠而已。聯想只是想把生意越做越大,華為則更希望在技術上越做越強。
20年前,聯想的實力是華為的20倍。20年后,聯想淪落了,而華為卻蒸蒸日上,引領5 G潮流,與國際巨頭分庭抗禮。
做強真的比做大更重要。大企業如此,小企業更是如此。譬如,日本的制造業非常強大,有許多世界知名公司與品牌。但是,除了這些著名公司和品牌外,它還有著數不清的、不為人所知的、優秀中小企業,有的只是家庭作坊。它們資產規模不大,員工數量很少,甚至只有十幾個人,卻有著極強的、世界數一數二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技術實力。是它們在后面支撐著日本強大的制造業,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技術。
在德國,撐起制造業的也是一大批中小企業,而且這些中小企業,在很多領域竟都是隱形冠軍,全球領先。最為重要的是,德國的中小企業不僅是在德國貢獻大,而且在全球市場都處于領先地位。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中,德國就占席47%。
企業做大做強不僅是企業自家的事情,同時也是與社會環境分不開的。今天中國正在處于一個轉型關口,一切急功近利、不切實際的所謂做大,不僅是自欺欺人,也在戕害中國的經濟。因此,做強比做大更重要。


泄氣巨人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