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3月27日,在浙江嘉興菜鳥“未來園區”,商品按照包裹地址的不同進行自動分撥。
自此,阿里巴巴旗下浙江省首個菜鳥“未來園區”在嘉興市正式投入運營。據了解,菜鳥“未來園區”將從存儲、出庫、拆零、貼快遞面單,再到分撥,全流程無人操作,實現倉儲及分撥的智能化。
園區以IoT(物聯網)技術為核心,融合AI(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從而實現物流園區的高度數字化、智能化,一部手機即可管理園區,龐大的機器人群自動完成揀貨發貨。
菜鳥網絡CTO谷雪梅多次公開表示,IoT技術將是決定物流未來十年的技術趨勢,目前以IoT技術為核心的未來園區相繼在江蘇、四川、天津和浙江落地。借助于未來園區、物流天眼、超級機器人分撥中心等搭建的一系列物流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云貴川、京津冀、江浙滬城市群已經率先實現物流IoT智能升級。
“智慧物流的應用范圍在繼續擴大”,這是這幾年以來以新零售為代表所形成的生態圈向外界傳遞的強烈信號。
智慧物流的主角,當屬AGV工業機器人、無人自動駕駛技術、無人場站、自動傳輸分揀技術以及物流機器人等。在互聯網時代,產業升級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依存度顯著提升。在國家政策強力支持的背景下,智能物流將迎來嶄新的發展機遇。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成為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核心硬件,而智能化物流成為樞紐核心軟實力。根據規劃,鼓勵有條件的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全自動化碼頭、“無人場站”、智能化倉儲等現代物流設施。

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2019中國智慧物流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當前物流企業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數據、物流云、物流設備三大領域,2018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智慧物流技術不僅是運轉的紐帶,智慧物流本身需要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設備等,也將推動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以物流機器人為例,目前已形成千億元規模的市場。快倉上線作為國內較大的物流機器人提供商,他們合作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已超過200個,為一批技術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研發工程師超過70%,碩博士占員工總數的三成。
近年來,包括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直接或間接介入物流市場后,打造高端網絡這樣的超級互聯網生態平臺,通過數字技術把人、車、貨、場數字化,以數字流導流物流服務,反而利于更高效更快速地改變中國物流市場的螞蟻雄兵。
可以看見的是,中國物流市場競爭已經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賽道切換到依靠技術驅動,依靠資本杠桿,創新商業模式的新賽道上。
在智能化來臨的今天,不僅使我們的消費習慣產生了變化,同樣對身處其中的從業者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物流產業的倉儲為例,過去的工作人員理貨、分揀為主的作業內容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改變著。
以浙江嘉興菜鳥“未來園區”為例,跟普通物流園不同,這個園區的主要勞動力是機器人,消費者在網上下單后,機器人攀越高達十層樓的自動立體倉,將成批的商品取出,交由無人叉車運輸,機械臂移動翻飛,把批量商品按訂單量拆成零散商品,逐一貼上快遞面單,再按照不同的包裹地址進行自動分撥,順著不銹鋼的傳輸軌道滑落到自己對應的區域。
從存儲、出庫、拆零、貼快遞面單,再到分撥,整個園區全流程無人操作。菜鳥嘉興未來園區的合作伙伴是深圳北領科技物流有限公司,30歲的王飛飛是公司派駐到嘉興園區的一位倉內運營師。他的職業,在人社部公布的13個新職業中被稱為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
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了智慧物流業,以圓通、中通、申通、天天、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為例,公司在派件之前會有一個甜美的聲音給收件人打電話,詢問當天是否在家、如何派件比較方便,并將結果實時反饋到快遞員手機端,省去了快遞員每天頻繁撥打電話的麻煩。
這個機器人“小姐姐”每天幫快遞員撥打100多萬個電話。由于系統本身布置在云端,與菜鳥網絡里的快遞信息相連,語音助手還能做單個快遞員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說,查詢明天有沒有快遞送到,是哪家快遞公司的。
而研發這款快遞語音機器人的是一位“90后”小姑娘,她所從事的也是此前物流業前所未有的新職業——智能產品的運營專家。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布了13個新職業。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等一批新職業都名列其中。而這些新職業也恰恰都與智慧物流息息相關。
IoT、AI等關鍵技術,致力于推進物流園區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的過程中,這種高標準的未來園區,一部手機可以管理園區,700臺機器人可同時作業。而在新一代智慧物流園里的工作人員,也不需要像傳統的園區工人一樣,進行高強度重復的體力勞動。他們使用計算機,組織以及保障園區內的機械臂、機器人等進行商品的揀選、打包發貨。
新職業的背后是新產業的形成,而巨大的產業所帶動的就業機會也明顯增多。以物流機器人為例,有分析指出,這一行業潛在市場已經達到千億元。目前,菜鳥合作伙伴快倉上線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已經超200個,為一批技術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研發工程師超過70%,碩博士占員工總數的三成。同時,菜鳥未來園區一年來在全國多地復制,大量IoT設備、機器人都有賴于物聯網和工業機器人的工程技術人員來部署、維護。
同時,在大規模使用人臉識別的智能快遞柜,帶動了大量物聯網技術人才涌入該領域。從最初的按鍵式開柜,到掃臉開柜,再到快遞塔等智能柜新物種層出不窮,技術人員創新活力強勁,一個小小的改變背后折射出的是新一代的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