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慧云 周林榮 劉明 許樹珍 王二梅
遵義市有著“黔北糧倉”之稱,農產品豐富,每年有大量農產品銷出。物流是農產品發展的基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產品綠色物流將給社會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利潤空間,對黔北地區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農產品綠色物流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利用[1]。黔北地區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勢在必行。
黔北地區是貴州省的第二大地區,降水量豐沛,光照充足,農產品資源相當富饒。黔北地區農產品產量仍呈上升趨勢,發展綠色物流將會帶來更大的效益。2017年黔北主要農產品的產量情況如下表1:

表1 201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資料來源于:遵義市統計局)
截至2017年底,黔北地區鐵路、公路、水路運輸里程分別達到193、32924、927公里,貨物運輸量分別為425、69800、751萬噸。黔北地區共有新舟機場、仁懷機場兩個機場,民航貨物吞吐量1618.1噸。
黔北地區積極引入電商要素改造提升傳統農產品品牌。據統計,2018年黔北地區網絡零售額完成20.2億元,全市網店已有9000余個。物流方面,積極推進遵義傳化智能公路港、黔北物流新城、蝦子中國辣椒城綜合物流園、遵義新雪域(冷鏈)物流一體化項目(西南農產品交易中心)、仁懷市壇廠現代物流信息中心5個高效物流專項行動計劃示范項目建設。
綜上可見,要發展黔北地區農產品綠色物流有一定基礎條件。但黔北地區的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是比較落后的。
黔北地區以個體農戶生產為主,主要售賣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價格普遍低。農戶通常注重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而忽視農產品流通,對物流沒有形成概念。大中型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沒有扛起發展綠色物流的擔子,只追求眼前利潤,綠色物流意識相當缺乏[2]。同時,政府對行業如何實現綠色沒有標準,缺乏長遠思慮,最終導致農產品供應鏈過程難以實現綠色化。
調查知得知,遵義市擁有冷庫和冷藏車的農產品物流園區僅有一個(新雪域冷鏈物流園區),沒有專做農產品物流的企業。截止2017年底汽車合計總量為140.14萬輛,其中難以為物流提供運力的民用汽車合計為70.05萬輛。載貨汽車為9.5萬輛,僅占總數的6.8%。黔北地區過少的冷庫及冷藏車不能夠滿足農產品的保鮮要求,以致農產品流通過程產生大量損耗。
目前黔北地區缺乏專門針對農產品物流的信息技術模塊來支撐農產品物流的調度與運作,信息技術落后。包裝大多采用塑料袋、紙箱、編織袋等,這些外包裝本身就會對農產品產生一定的磨損。有些農產品甚至沒有包裝,就起不到包裝或保護的作用。
黔北地區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還是比較傳統的兩種模式:一是農戶直銷型,由農戶自營銷售。這種模式輻射范圍小,只能將農產品銷售到附近的地區,限制了農產品走出黔北地區;另一種則是農戶出售給收購商型,收購商從中間賺差價。這樣的模式使農產品在供應商和層層中間商之間流通花費了時間成本,最終致使農產品物流成本高利潤空間小。
黔北地區缺乏綠色物流人才。因為薪酬低、發展空間小等問題,物流人才不愿在黔北就業。同時黔北地區當地的物流人才培養缺失。黔北地區的高校僅有遵義師范學院于2015年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并未開設農產品物流學科。從事物流行業的人員大都是高中或者初中畢業。因此,黔北地區缺乏物流人才限制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
樹立農產品綠色物流理念,政府要大力宣傳綠色物流知識,讓各界形成綠色意識,了解綠色物流的優勢,自覺加入發展綠色物流的隊伍。農戶和生產企業應樹立綠色物流理念,自覺學習綠色物流知識并內化于身,制定綠色化物流,及時地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地區交通通達度,定期做公路養護,保證路面平整。合理規劃和管理道路,減少道路擁堵和安全隱患,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以縣為單位,成立農產品交易中心和站點倉庫,各個村落的農產品集中到一個站點倉庫,根據網單信息,安排就近倉庫發貨。所有交易信息同步至管理中心,依據實際信息調試各個倉庫的庫存量。通過政府投資或招商引資的方式,建造冷庫,購入冷藏設備。與第三方物流合作,利用第三方企業的冷藏鏈發展農產品交易。
首先,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促進物流信息共享,及時對運輸過程進行監控和跟蹤;做好供求關系分析,避免囤貨或者貨物積壓;實行農產品運輸優先等級高于除緊急物資外其他貨物的等級,提升流通效率;配合健康科學的冷藏鏈,對農產品進行有效地保鮮,以滿足農產品時效性。其次,提升農產品包裝質量,做到細致、實用,避免產品外露,防止產品受到污染,降低損耗。最后采取適當流通加工,延長農產品的保質期,避免農產品短期內腐爛、變質。
發展“公司+合作社”、“互聯網+農戶”等的新型模式[3]?!肮?合作社”的模式就是建立農產品合作社。由合作社將農產品集中,合作社與企業直接對接,將農產品直接送達企業的加工廠。這種模式減少了中間商個數、物流環節和流通時間,節約了物流成本,增加了農產品的利潤空間。另一種模式“互聯網+農戶”,即政府建立電商平臺,讓農戶線上銷售農產品。這就使得農戶的銷售渠道變廣,將農產品銷售到全國甚至國外。
政府應該引進和培養物流人才。一是政府與高校合作,為物流園、物流企業等輸送人才。高校開設相關綠色物流課程,培養管理及操作型物流人才,著重培訓創新意識及物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能力,為綠色物流的未來發展儲備新生力量。二是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提高物流人員就業福利,吸引物流人才。三是政府聯合各企業定期舉辦綠色物流培訓班,提高從業人員的綠色物流技術水平[4]。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綠色物流行業有法可依。建立相關的農產品綠色物流監管機制,加強監管力度,維護市場秩序。明確企業責任,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不可缺失的重要條件。出臺物流廢棄物回收制度,促進農產品綠色物流循環經濟的發展。鼓勵和引導農產品深加工再進入市場,對企業和農戶進行政策扶持。
在環境發展和人們的需求條件下,黔北地區農產品綠色物流必將成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方向。為了促進黔北地區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各界都需要做出努力,把綠色物流付諸于實踐,一起建立綠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