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卿
◆摘 ?要:“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所以,為了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形象化,也為了給枯燥的課堂注入生機,更為了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教師要充分發揮微課的作用,要有效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能夠將抽象知識形象化,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意義;結合
隨著翻轉課堂、可汗學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和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活動的開展,微課在全國各地迅速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筆者在小學數學日常教學中也反復嘗試運用微課改變教學活動的組織模式,對微課的教學運用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1教育裝備水平的快速提升為微課應用提供了便利
以筆者所在的地區為例,近年來,縣域內所有學校全部建有校園網,實現寬帶接入縣教育城域網,大部分學校完成了寬帶網絡“班班通”建設,三分之一的教室擁有多媒體投影設備,教師人人配備筆記本電腦。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數碼產品的大眾化和網絡資費的降低,絕大部分學生都具備了在家利用寬帶上網的條件。加之各種在線錄屏軟件界面親切、操作簡易,使教師自己錄制微課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微課的錄制、傳播和使用。
2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現狀讓微課有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傳統整齊劃一的班級授課模式很難兼顧班級的全體學生。另外,近幾年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鄉結合部新建居民小區越來越多,導致學校班額、生額也在不斷攀升,有的班級甚至接近70名學生,這也給課堂教學組織帶來新的壓力。微課的出現,打破了課堂的框框,打通了課內與課外學習的聯系,其鮮明的可重復性、可選擇性特點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加靈活,給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讓“教學活動顧及班級的每一名學生”成為可能。
3小學數學教學的特殊性讓微課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數學以其思維的抽象性、理論的嚴謹性、應用的廣泛性而區別于任意一門學科。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其思維發展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就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運用微課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微課短小精悍,一個議題、一個重點、一項活動,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設計,非常適合學生自學。學生在學習時,時間和地點可以選擇,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極大提高。
微課也讓數學教師的因材施教得到真正實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學活動應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然而,單靠課堂40分鐘,面向數十名學生,教師要想開展好分層教學,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了微課,就適應了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視頻的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數,使教師的授課能最大程度地服務于每一位學生,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轉化學困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微課也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教師可以結合平時的教學內容把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料與數學趣題等制作成微課,豐富課堂學習的素材,讓優秀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探索的樂趣。
4微課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4.1課前使用——讓微課成為學生學習新知的解鈴人
在課前的預習階段,學生初次學習新知識,他們肯定會對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有很多疑問,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學習的重點。此時的微課,主要是答疑解惑,為學生學習新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掃清障礙。例如,在預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有的學生可能會對“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不理解,他們會想: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減呢?為什么分母不變?分母相加減行不行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課前制作了一節“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微課視頻,使學生在預習時,就將錯誤的想法消滅于萌芽狀態,并借助微課正確理解算法和算理。
4.2課中使用——讓微課成為學生數學思維的引路人
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有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互相討論、解決課前自學中未能理解的問題,還要通過教師引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高》一課時,學生通過課前自學教材以及觀看微課《三角形底和高的認識及畫法》,基本掌握了這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里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畫三角形的高,僅僅局限于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高、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高和鈍角三角形的一條高,而對于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高,學生還是不會畫,甚至可能畫錯。因此,當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后,筆者讓全班學生一起研究。在自己嘗試解決、交流后,通過一個微課視頻來印證大家的想法,達到教學的目標。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提出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的過程,將微課視頻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5結束語
微課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框框,學生在課堂之外觀看在線課程,在課堂上回顧和進行課堂活動,教師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微課更多的是預設,師生無實際的互動,課堂上則應更加注重生成,強調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微課把部分教學活動由學校搬到了家庭,同時也把相關的鞏固與拓展由校外移到了校內。這些都是微課給課堂教學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教師在進行課堂結構設計時必須根據這些變化做出合適的調整,科學安排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
參考文獻
[1]梁培斌.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12):50-52.
[2]梁樂明等.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