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已經慢慢往新常態的趨勢發展,不僅如此,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已面臨嚴峻的形勢。而目前,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銀行出現了一些不良貸款,以往傳統的需求側已經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所以才會有供給側改革的出現。這對于銀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如果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推動商業銀行的發展、滿足客戶的需求、實現金融的綠色發展、優化和調整銀行信貸結構,就無法實現供給側的改革。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不僅要防控好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還要處置好不良貸款的問題。
在我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以及經濟結構逐漸轉型背景下,必須支持供給側的改革,并且積極推進供給側的全面發展。商業銀行逐漸受到市場波動、同行業的競爭、盈利能力的降低等問題的影響,而且商業銀行為了追求高利潤所制定的信貸風險已經坐實,從而導致不良貸款等問題增多。
一、分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問題
從長遠的角度看,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信貸風險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更新,企業跟不上這樣快節奏的步伐,企業運轉不開,導致風險狀況不斷出現,稍不注意,違約的話,違約金的賠償可能是好幾倍。而公司根本沒有那么多的流動資金來賠償,只能夠在商業銀行貸款彌補資金的漏洞,久而久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也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市場變化環境的影響下,商業銀行信貸,往往都會限定時間周期。但目前,有很多商業銀行的信貸時間會透露出來,不能夠做到保密性,導致潛在的風險隱患層出不窮,從實際出發,我國商業銀行貸款的管理模式已經更新換代,并不是單一地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進行抵觸,更為重要的是,應用風險的管理實施是否得當。雖然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的防控已經越來越往新的局勢發展,但是信貸風險的管理還是存在很大的缺點和不足。第一,信貸投放行業沒有分散,特別是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下,會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第二,商業銀行考慮不周,并沒有給出相應的、準確的信貸預算,這樣可能會導致財產的流失。第三,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的管理組織分工不夠明確,流程不夠詳細,會出現分割不對、流程對接不上、內部控制力度不夠等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會使信貸風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會成為制約商業銀行的條件和絆腳石。不僅如此,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行業都是集中在一起的,很多的行業存在的風險都是相同的,如果信貸風險爆發,我國商業銀行就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積極策略
(一)積極分類好銀行資產
從某種意義上分析,我國銀行資產分類主要包括風險評估和不良資產處置的關鍵載體。現階段,大部分的商業銀行會特別關注貸款和不良貸款的比例問題,但是很少關注貸款的上升情況。我國商業銀行會將企業債券、金融同業資產的風險進行多個方面的分類,比如正常、良好、不良等,并且還會在這上面計提損失,并準確分類好債券、認真分析計提損失。
(二)增強銀行信貸風險的管理意識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下,我國商業銀行壓力逐漸增大。這就必須要增強銀行信貸風險的管理和防控意識,落到實處。銀行風險管理的范疇較大,比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等。并且,銀行可以制作詳細的流程,讓前臺、中臺、后臺的員工們熟悉流程,從而加強他們的分工和配合,特別是要注意強化重點領域的風險的控制與管理。
(三)打破傳統的銀行信貸與服務的模式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基于銀行面臨巨大的挑戰,要加強信貸風險的防控能力,就要打破以往傳統的銀行信貸和服務的模式。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分析,第一,不僅要推動各項信貸業務的發展,還需要增加銀行貸款的多種模式,并且多渠道的進行盈利,積極扮演好全能型服務中介的角色。第二,如今商業銀行有著大把的資源,就必須要管理好資源,完善銀行的營銷機制體制,調整信貸的內部機構,從而提高信貸風險的規避能力。
(四)深入客戶內部,及時滿足客戶需求
以往的經濟改革注重的是需求側,現在推行的是需求和供給兼顧,所以雖然是現在的改革重點是供給側,但是對于需求側不能置之不理。在互聯網和社會逐漸融合的時代,客戶對銀行的問題和要求逐漸增加,商業銀行要學會利用創新型的服務,給客戶一個全新的感受,并且打造一個耳目一新的供給關系。隨著各個行業融合的趨勢以及技術的變更,商業銀行必須把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作為一個切入點,迅速地轉變和創新發展商業銀行服務模式,才能使客戶在財富管理、資本投資、資金處理等問題上得到解決。在加強技術方面,商業銀行必須與互聯網和物聯網之間打造緊密的聯系,進而整體地提高服務水平,同時對于一定要支持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把這個作為根本以此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三、結語
商業銀行在推動供給側的改革中,不要再為了追求高利潤,而出現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必須做到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真正意義上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充分發揮出商業銀行的積極作用。(作者單位:煙臺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