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圍繞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這一目標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效推動了美麗村莊的健康發展,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本文圍繞著村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模式這一課題進行了專項研究,力求在美麗村莊建設理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明確今后的工作方向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村莊;可持續發展;規劃模式
隨著黨中央“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項工作的實現實施,村莊建設也一并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主要工作任務。但是,這項工作由于長期受到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導致城鄉差異現象、農村衰退問題依然存在,而現有工作也沒有從可持續發展這一角度出發,使得村莊產業發展、歷史傳承、土地利用、生態建設等相關實質性工作尚未得到有效開展。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在制定村莊可持續發展規劃模式的過程中,必須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從根本上推動和維護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1、用地布局
在對村莊土地進行規劃利用時,應從“土地集約化”這一角度出發,盡可能的避免開山鑿石、毀田造地等大規模工程建設,在制定村莊發展規劃時,應充分結合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其自然形態,規劃用地盡量遠離高速公路,避免在過境道路沿線進行布局;避讓那些人流量、車流量較大的公共服務設施及活動場地;在規劃過境道路時,避免穿村而過,主干道沿途的建筑物要一字排開形成帶狀村莊;對宅基地面積進行嚴格控制,對舊住宅進行最大限度的維護,對空心村進行深度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要盡量控制和減少能源消耗,以此來維護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2、村莊邊界
任何村莊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邊界,這個邊界可以通過綠樹、道路或者水系進行圍合,村莊的建設用地不得越過這個邊界,其目的是保證土地使用上的長期性與穩定性,避免居住用地呈現出蔓延式的發展。在對村莊邊界進行劃定時,應對村莊預測人口及戶數增長量進行準確預測,確保整個建設用地都處于村莊的行政范圍之內。當采用樹木作為村莊的邊界時,最好使用土生土長的灌木和草木植物,并使其形成高、中、低相互錯落的景觀界面,實現樹木、鳥類與昆蟲的和諧共生,在村莊中體現出自然物種的多樣性特點。
3、村莊道路
村莊道路不要過于追求寬大筆直,只要能夠滿足小型農用車通行和步行的需求即可,以免造成土地的浪費。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行人通行安全與接近自然的需求,供人行和自行車使用的步行路只能在緊急情況下方可允許車輛通行。道路的走向應順應原有地形,在道路沿途設置相應的路標及交通警示標志,避免車輛與行人之間相互干擾,確保所有交通參與者的安全。道路的硬化材質可以是水泥或者瀝青路面,在步行道上,可以鋪裝一些碎石或者砂混,這樣既不影響行人通行,又展現出了較強的地域特色。
4、公共場所
在村莊中的公共場所進行規劃時,應反握好以下幾項原則:在選擇商店和活動場地時,要優先考慮村莊的中心位置,因為這里是人群的集散地;而學校和幼兒園應安排在村莊的邊緣,這樣可以減輕過往車輛及人行對其造成的干擾;對活動場地布局形態及尺度進行設定時,不必刻意追求規則的布局形態,而是要與周邊建筑和原有地形成一個整體;可以用水泥、瀝青等硬化材料作為地面鋪裝的主要材料,但也要適當的添加一些沙石及草地面積,滿足村莊居民對活動場地的需求。
5、環境衛生
首先,村莊應結合城鄉統籌規劃,減少當地居民的地下水使用量,引入水質達標的自來水,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在道路下鋪設相應的管道,對污水、雨水進行集中統一處理。對于污水處理,應淘汰掉原有的旱廁,每家每戶都要安置家庭化糞池及相應的污水處理系統,將處理后的污水排入村莊排水系統當中進行二次處理,經二次處理后的污水可以用在澆灌菜園、綠化養護等方面;此外,還要提倡垃圾分類,將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分開堆放,分別處理;在合理的服務半徑內,設置垃圾收集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氣場要設置共用垃圾桶;充分利用沼氣、太陽能這一類新能源,減少木柴和煤炭的使用量。
6、村莊風貌
我們的村莊面積非常廣闊,每一個村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與村容村貌。在對村莊進行規劃建設時,應盡量保留歷史遺存下來的鄉土特色,防止一切人為破壞的行為,對已經出現破損的部位進行修繕與保護。在村莊的建筑風格上,要繼續沿用該地區原有的建筑語言,必要時,可對建筑物的高度應進行統一限定,普通住宅建筑的高度不應超過10米,建筑物的最佳高度應與普通喬木的自然高度相持平。這樣限定的目的是當遠眺整座村莊時,建筑物是淹沒在綠樹當中的,形成一種既有行又似無形的意境,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7、村莊產業發展
在發展村莊產業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村莊自身的經濟價值,找準其經濟增長點,例如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等等。對于那些以務農為主的村落,在新村選址時,要平衡好農用耕地與步行交通之間關系,以便于村民對耕地進行經營與管理;對于從事家庭加工業、傳統小商業、家庭運輸業、農家樂旅游這一類“社區特色經濟”的村莊,應大規模興建“底商上住”、“前商后住”這一類的建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提供配套服務;對于那些適合開展集體生產與家庭生產相結合的村莊進行規劃時,可在集體產業園區內,規劃出一片家庭產業聚集區,允許農民在該區域內建設集居住、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鼓勵村民發展家庭經濟,同時促進集體生產規模的形成;對于適合發展旅游業的村莊,可以建設一些下店上居的建筑,以農家樂的方式提供餐飲、住宿服務,還有必要建設手工作坊一條街,既讓游客體驗到傳統生產的魅力,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村莊的美,就在于它能夠融入到自然生態環境以及自身所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當中,同時繼續保留著傳統的建筑語言及風俗習慣。因此,村莊唯有融入到自然空間當中,與整體環境相協調,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葉齊茂.《發達國家鄉村建設考察與政策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馮繼紅,謝小妍,李艷.《村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模式探討》中國農村建筑與環境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文集.2006.
[3]王操.《新農村建設之村莊布局探索——以湖北省當陽市新農村建設規劃為例》.安徽農業科學.2009.06.
(本文作者單位為青島旅游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山東青島,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