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手段,它往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不管課堂教學如何發生變革,提問卻總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那么如何讓課堂提問變得更有效,更符合時代的發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讓提問更有價值
我們的語文課堂長久以來習慣于“師問生答”的形式,整堂課充斥著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問題,“碎問碎答”桎梏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影響了課堂效率的提高。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減少課堂的提問數量,從繁雜細碎的提問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主問題,即對課文理解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問題。
設計主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列舉幾種:
可以從體會人物性格入手,如《番茄太陽》可設計:在你的眼里,明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的?
可以從體會文章的中心入手,如《永遠的白衣戰士》可設計:人不是機器,人是血肉之軀,人都要休息,那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呢?細細讀讀課文第4—7自然段,劃出最能打動你的語句。再想想從這些語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可在書上寫下你的感受。
可以從賞讀、感悟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如《九寨溝》可設計:默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話寫的是什么景物,用線劃出。再想想你最喜歡那一種景物,把有關的句子讀一讀,抓住關鍵字詞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
……
對課文片段乃至全文設計主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根據教材實際設計出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定會成為整個課堂活動的引爆點和粘合劑,顯現出“一問能抵許多問”的教學效果。
二、讓提問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提問,是一種全新的提問方式,能夠完全避免傳統提問方式的種種弊端。它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水平,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圍繞談話主題自由發揮,從而建立起全新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的提問方式。開放式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為學生提供創造性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如教學《孔子游春》這篇課文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課文第3—9自然段那些地方最能引發你的聯想或思考。這個問題是有難度的,學生先進行了小組討論與準備,然后開始小組匯報。
小組長說一段開場白:“我們對‘水奔流不息……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段話特別有感受,下面由我們小組同學發言。”接著小組各成員發表自己的看法,分別是:
“‘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這句話寫出了水有情義的特點,水沒有一定的形狀,總能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形狀。這也讓我想到了一位大學者……”(說了一個陳浩大度的事例)
“我從‘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這句話想到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就像很多學生的理想是考入大學……由此我還想到了一位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
“讀了‘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這句話我想先說一下‘善施教化這個詞語的意思……由此我聯想到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善施教化的人。”
小組匯報完畢,其他學生還做了精彩的補充。正是有了教師開放性的提問,才有了學生口若懸河般地侃侃而談。不要擔心我們的學生不會說,說不好。現在的學生課外知識豐富,剛入學就開始接觸古典文學的不在少數。我們的開放式提問能激發學生往深處往廣處地大思考,學生有了思考,還怕他們不會表達嗎?我們要把我們的課堂作為一個眼,一個端倪,用它帶動學生的課前閱讀與課后拓展,歷練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喚醒學生已有經驗和當前思考,讓課堂成為學生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三、讓提問更有靈活性
“一句話十樣說”,這里有個怎樣說的藝術問題。“閱讀教學完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閱讀教學中的設疑,同樣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教師設疑,必須形式新穎、富有情趣,為學生喜聞樂答。
1.問法多樣,重在技巧
馬卡連柯認為:“教育學是最辨證的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課堂提問作為教育藝術中的一種手段,技巧,當然是靈活而多樣的。常見的有:重問與輕問、正問與反問、直問與曲問等。如《月光曲》一課,盲姑娘想聽音樂會,不能實現時,她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教師緊扣“隨便說說”一詞提問:“盲姑娘的話是隨便說說的嗎?不是隨便說說又為什么要講‘隨便說說呢,是否矛盾?”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2.因勢利導,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學生答問中也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問。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
如在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時,教師預設學生讀課題,說說從課題知道文章寫了什么。再介紹宋慶齡,接著理解“故居”這個詞語。課堂上學生讀了課題后馬上說出課文寫的是宋慶齡原來住過的地方的兩棵樟樹。這時,教師乘勢問:“你怎么知道這兩棵樹是宋慶齡原來住過的地方的呢?”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中,全班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故居”的意思。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案來上的話,那只能事倍功半了。
總之,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設疑提問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只有作出科學成功的設疑提問,才能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上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才能給我們的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與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