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家勇
新常態環境下,我國經濟環境產生了新的變化,經濟與金融體系面臨著低水平均衡發展態勢,這種環境下,經濟與金融學理論也在不斷創新探索。本文謹就新常態環境下的經濟學及金融學理論創新方向加以探討,以期更好地理解新常態環境下的經濟學與金融學問題的本質,為經濟與金融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提供支撐。所謂金融,即跨越時間與空間條件下進行資源配置的重要媒介,金融要素包括貨幣工具、信用工具及其他要素,通過這些要素與工具的相互配合,共同建立實踐路徑與發展脈絡,金融工具及金融要素,對經濟與金融體系的時空配置情況會產生深刻影響。同時,宏觀經濟環境也會影響金融體系的實際運行情況,隨著新常態的到來,經濟與金融學無論理論還是研究工具都面臨理論創新。
一、以往經濟學與金融學研究存在的弊端
新常態環境下,新的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發展應當有效厘清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關系,并對二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加以正確處理,因而應當建立健全與新常態環境下相匹配的經濟與金融理論體系。對過往經濟及金融學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無論是主流范式還是主流研究領域,都對金融要素的影響有所忽略,對于內生性金融經濟理論的系統論述較為匱乏,就會導致對于現實經濟理解的難以為繼,也會造成經濟學理論研究危機。新常態環境下,經濟系統與金融系統需要重新構建涵蓋內生性金融因素的宏觀經濟理論。
目前,經濟理論與金融理論的研究存在一致性與現實性匱乏的情況,而這種問題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經濟理論與金融理論尚未構建科學的研究路徑。次貸危機以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依舊存在金融方面認識不足的問題,就一般均衡理論的精煉化研究,以數學化為主要研究方向,理論研究愈發傾向于純形式邏輯的精細化研究,但較少將研究要點放在對現實經濟行為及經濟現象的研究與理解方面。在新常態環境下,經濟學與金融學理論研究,應當立足于更加貼近現實的方法論,以實現對于真實世界的經濟現象及經濟行為進行更好地研究,奠定良好的政策框架。
二、新常態環境下經濟學與金融學研究的方法論
(一)明確經濟與金融學研究根本目標
科學理論與經濟理論是客觀事實之間的邏輯聯系工具,對于經濟理論的研究應當在契合經驗事實的前提下,與邏輯規則相契合的理論現將結合。通常來說,科學的理論方法應當以客觀現實經驗為基礎,立足于市場主體的行為規律及行為模式,具備連接理論與現實的重要橋梁。這些基礎的相互統一與相互結合,才能共同指導經濟學及金融學的科學研究。目前,我國需要采用與現實情況充分契合的理論框架作為經濟與金融體系概括并總結的客觀規律,同時在經濟發展與金融實踐中充分發揮這些客觀規律的重要作用,搭建理論與實踐相互統一的理論體系。
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理論研究與科學發展,應當始終保證其合理性與合法性,對新常態下經濟理論與金融理論的根基加以反思,確定其根本目標,必須以實踐為基礎,支撐理論研究與理論發展,理論回歸實踐,對現代金融體系的內在邏輯與內在規矩進行研究,確定其研究的根本目標。
(二)建立宏微觀經濟統一的理論體系
新常態環境下,經濟學與金融學理論研究的范式進行研究,搭建金融與經濟相互統一的理論框架,從而對當前主流宏觀經濟理念及理論研究層面普遍存在的理論困境加以明確,同時也為醞釀良久的宏觀經濟政策落實奠定基礎。
我國應當大力推進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統一的金融學理論體系,結合西方分類情況與實踐研究情況,明確主流微觀經濟學研究及宏觀經濟學發展中各經濟要素與金融要素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在以往研究中對金融變量及經濟規律研究有所忽視的現狀,對現有微觀理論及宏觀研究方面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行修正,深入研究經濟金融體系運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與規律,建立健全整體研究框架。
宏觀經濟學與金融規律的研究與認知,必須加以全面推進,在以往金融因素及實體經濟研究的基礎上,對二者相互統一的一般性理論框架進行研究,對宏觀經濟學發展與研究方面的弊端進行分析,重新構建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內生性金融分析框架。進一步推進宏觀經濟學的整體分析框架結構的構建。以宏觀經濟學的整體分析為基礎,所構建的整體理論框架應當包含金融→經濟→政策,對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明確其傳導機制與傳導路徑,為理論基礎與政策實踐的相互統一提供支撐。
三、結語
經濟新常態建設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為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應當采取相應的結構改革與戰略創新路徑,結合以往研究經驗及研究基礎,構建金融與經濟、實踐與理論相互統一的綜合研究體系。(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