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沛
小企業融資難,融資風險大,融資成本高都是融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應注意的是根據融資需要選擇恰當的融資方式,以達到控制融資成本,降低融資風險的目的。本文主要從金融角度出發,探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一、引言
中小企業在進行企業轉型和戰略擴張的過程中由于自身財務困難需要進行融資,但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融資難是當前中小企業運營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因此,本文探討中小企業應對融資難問題的相關對策,對于促進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現狀
(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有限
我國對能夠進入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企業有著硬性的規定,而中小企業很難達到這些硬性的要求,從而很難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而且,由于中小企業的抵押能力較弱,且很難找到財務狀況良好的擔保公司,而銀行對借款提供的抵押擔保的要求較高,從而導致中小企業向銀行借款感到困范風險,金融機構也會規定企業需要存入一定量的保證金。中小難。新的金融產品往往強調企業供應鏈上各個環節,同時為了防企業在供應鏈環節上比較薄弱,資金也比較匱乏,很難通過金融產品進行融資。
(二)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較高
融資成本較大給中小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負擔,相較于向商業銀行等正規的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外,向小額貸款機構或私人進行貸款融資則會帶來較大的財務成本。此外,中小企業內部管理較薄弱,技術、市場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其風險較高、信用等級較低、誠信問題突出等。中小企業將貸款挪作他用、惡意逃債等時有發生,違約率較高,因此中小企業為了獲得融資不得不用高利息率來吸引投資者。
(三)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大
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活動時,由于自身的融資渠道比較單一,科學的信用風險模式要求中小企業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這樣能夠結合不同渠道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制定合理的融資計劃,最終選擇科學的融資方式,使自身的償債能力能夠滿足風險控制 需要。但現階段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并沒有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模式,同時對自身的管理也比較弱。因未能按時償還貸款,中小企業信貸風險也隨之增加,而當中小企業無法按時償還到期債務業的融資水平。
三、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努力提升企業信用以及信息透明度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信用是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是評價借款人的一項關鍵標準,企業的信用是企業能否成功融資的重要保證,是企業的一筆無形財富。因此,中小企業應該注重 自身的各種信用記錄。中小企業大多沒有公開上市,財務信息對外披露機制并不規范,財務報告通常沒有經過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盈利能力難以預測,經營活動不易被外界所了解,從而導致外部金融機構無法全面透徹地了解企業相關的信息。
(二)切實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
很多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之所以不選擇通過金融銀行機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金融機構圍繞中小企業的信貸設置了諸多的門檻和標準。這雖然在一定層面上規避融資風險,但也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不利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所以,在今后的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應當從審批環節入手,進一步降低審批難度,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通過這種方式對中小企業加大融資方面的支持。
(三)對融資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
根據中小企業對資金的緩急情況,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利用企業固定資產對商業銀行提供抵押擔保,獲得商業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的融資貸款,如果在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貸款的審批,中小企業也可以根據企業的還貸能力向小額貸款機構進行短時期的融資。
(四)做好融資風險防控
建立風險儲備金管理模式。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所以只能通過客觀回避的方式來降低風險。而且金融市場的發展比較復雜,中小企業應該結合自身融資需求,有針對性地建立風險儲備金管理模式,這樣當金融市場出現變化,中小企業融資能力下降時,風險儲備金就能迅速地為中小企業開展融資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使中小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隨之提升。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然而中小企業管理者很少有人能夠從銀行貸款和小額貸款機構上移開,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還能通過其它融資渠道來獲得資金。中小企業管理層應積極學習金融知識,了解并掌握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特點的金融工具,以此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尋求更適合本企業的融資方式。(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