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摘? 要:大學校園是學生在進入社會前最后接受教育的場所,學生在校園主動求知的學習方式也與現實社會最為接近??梢哉f,大學校園是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研究表明,大學體育活動對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當前大學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如何提高體育活動的教學質量,從而幫助大學生在畢業后近快融入社會生活。
關鍵詞:大學體育活動? 社會適應力?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1(c)-0139-02
大學體育活動可分為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兩大部分。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在體育課程之外,以自身的興趣愛好為主,選擇的相關體育運動或活動,是體育課程的補充,同樣是學校體育活動的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因此,要想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要建立一套以體育課程為主,課外體育活動為輔的體育教學體系。
1? 大學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各大普通高等學校均能夠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發展規律,設置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并規定了體育課程必須達到的課時數和學分,達到各項體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更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
通過一些專家學者對各大普通高等學校每學期體育課程類別數,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數,學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頻率,學生對體育課程滿意度等數據的統計發現,一些高校在教學和引導學生開展體育活動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體育課程設置單一;體育教學師資力量薄弱;課外體育活動開展“點到為止”;體育課程與社會適應能力結合不緊密;體育活動場所缺乏等問題。
2? 大學體育活動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意義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能力。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表示,社會適應能力需要人本身形成一定的適應機制。人們在生活中需要本體安全感和信任感,而獲得這種感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轉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習慣的一種情感。情感通過實踐累積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意識,并通過這種思維意識指導人們的行為舉止。普通高等學校長期的學習生活正是形成這種實踐意識最好的場所。
2002年,國家教育部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如此,《綱要》中還把體育活動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分為了五個方面,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社會適應目標中,明確指出,幫助學生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關心、積極參加社區體育事務。這說明大學體育活動對于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形成實踐意識,進而提高適應社會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3? 明確在校體育課程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幫助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3.1 加強學校體育活動設施的建設
體育活動設施是大學生開展在校體育活動的基礎。各大高等院校要加大對體育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資金投入,確保學生可使用的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的數量以及安全性。對于體育活動設施已經完備的高校,要保障相關設施對學生的開放時間充足,避免體育活動資源的浪費。
3.2 加強學校體育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
各大高等院校要盡力確保在校體育教師的數量,引進具有理論基礎的應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充實體育教師隊伍。對于個別缺少體育教師人員編制的高校,可著力培養學校內部的體育特長生或學生干部,建立一支“兼職”的“學生體育教師”隊伍,以填補體育教師的空缺。也可短期聘任已退役的體育運動員負責相關運動類別的體育專業教學。
3.3 加強體育課程實踐性的教學體系建設
體育運動可以通過攝氧量增加使學生放松自己,幫助學生釋放日常學習生活中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并且要遵循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要考慮社會對于大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客觀要求。
例如在體育運動或者比賽進行的過程中,運動人員和工作人員都以各自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各自負責相關的工作,只有每個角色盡職盡責,完成自身的工作時,才能保證一個體育比賽的順利完成,因此在體育課程設計時,豐富學生的角色設定,給予一定的角色任務,可以起到培養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作用。
另外,在體育比賽的進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且比賽的結果也很可能低于學生對自己的預期,這都對學生提高處理挫敗感和壓力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校可以將心理輔導和體育活動結合起來,通過體育活動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盡早的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4? 發揮課外體育活動的輔助作用,進一步增強體育活動的吸引力
4.1 鼓勵學生成立體育活動社團
統籌校園體育發展,保障體育活動的多樣性。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校園體育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傳統和特色。通過學校公眾號和校內宣傳陣地,向社會各界和在校學生介紹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傳播健康、積極、向上的體育理念。
4.2 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團體體育比賽
加強學校內和學校間的體育活動交流。學校內部定期舉辦各院系間的團體體育比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另外,學校還可以主動與臨近學校和友好學校舉辦學校間的體育活動,行成體育活動校園區域集團,學校之間互相交流學習,促進校園體育活動的長足發展。
4.3 鼓勵學生參與校外社會服務
要引導學生安全、有序地參與體育賽事的社會服務工作。支持學校師生為政府及社會舉辦的體育活動提供志愿服務。同時,要創新社會服務形式,將社會服務與體育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例如現在風靡全球的Plogging(源于瑞典,一種將跑步與撿垃圾相結合的公益體育運動)就值得學習和推廣。
5? 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活動應該改變傳統的以學生在各類體育科目的達標成績為重點的評價體系,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心理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培養,要敢于創新體育活動形式,將學生喜愛的、社會上常開展的團建類、交友類體育活動植入體育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鍛煉心理和適應能力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進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陽海英.體育運動對大學新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基于心理結構[J].四川體育科學,2016,35(3):47-50.
[2] 劉睿.大學體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衡水學院學報,2015,17(1):44-46.
[3] 單羽.高校體育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路徑探討[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2(3):123-128.
[4] 張少興.運動競賽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7,34(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