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浩
摘? 要:運用文獻綜述法、調查法、分析法對當今社會形態中少數民族體育發展所產生的“土洋之爭”、挖掘整理、人才培養、生存空間、組織形式、產業發展等方面上的發展困境進行整理歸納,并在堅持民族特色、順應新時代要求以及弘揚中國民族文化上提出相關的解決建議,使我國優秀多彩的民族文化能夠良好的繼承發展;使優秀的少數民族體育得以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面的茁壯發展,使其在文化全球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少數民族? 民族體育? 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1(c)-0179-03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組成。在這個大家庭中,除了漢族外還有分布在各個區域的55個少數民族。這樣的多民族現狀,為形成絢麗多彩的中華文明提供了基礎性的素材。就體育而言,少數民族中有著很多雅俗共賞、風格各異、競技娛樂共同交融的優秀體育項目。這為我國人民的健身娛樂、溝通交流以及促進民族團結等提供了多層次的平臺。但是,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在某些程度上對我國很多優良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局限性,甚至是毀滅性的的沖擊。
1? 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現狀概述
國家對各個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都進行著無論是挖掘工作上還是發展形式上的工作和努力:就少數民族體育的學術研究來講,國家為此專門設立過很多的研究課題,其課題形式包含著少數民族體育的組織研究、發展策略研究、賽事研究、項目設置研究、優化研究、挖掘保護研究等多個方面的研究方向,這為少數民族體育的保護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少數民族的賽事組織上,國家自1953年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聯合主辦、地方承辦,每4年舉行一屆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到現在應經成為國內影響力較高的綜合體育運動會。現在各個省市也都定期舉辦形式各樣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這為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具有權威性的賽事平臺,為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的弘揚和科學化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的逐步蔓延以及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不完善,致使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這不僅僅體現在土洋文化之爭上,也體現在少數民族體育的自身發展上。這些已經成為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發展中厄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少數民族體育事業良好有序的持續發展。
2? 少數民族體育發展困境及突破
2.1 土洋之爭困境及突破
時代的發展中,全球化的發展對人類資源共享起到了良好的整合作用。但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進程中,我國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因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因此在文化輸入中,人們從思想上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并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這對我國本民族的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對歐美文化的追捧;將歐美文化作為時尚風標;淡視我國民族文化;將我國民族文化比喻成土文化;這種現象體現在各個方面。如將跑步、器械健身、瑜伽等體育鍛煉項目作為時尚的寵兒,將丟沙包、玩跳竹等傳統項目作為“土鱉”行為,這大大影響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在發展趨勢明顯加速的體育一體化的今天,現代體育對民族體育、特別是少數民族體育的沖擊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局面下,加強民族文化本位教育;改善民族文化發展模式;加強民族文化繼承發展力度;這將對我國優良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根本性意義。我們必須保持和堅定不移的保護民族體育文化的根源,在延續自身優良,借鑒現代體育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一輪的整合 與創新,推動民族體育適應時代的現代轉型。使其既能保持傳統特色,又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2 生存空間困境及突破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21世紀的人們也由關注本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轉向宣傳較多的世界杯、奧運會等國際盛行項目的比賽。而且,由于人們削弱和改變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概念,民族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已經縮小。無論多么優秀的文化都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間才得以發展和延續。就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來講,生存空間更顯得格外重要。少數民族在人口數量、文化傳播力量等方面上都處于弱勢,這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為少數民族文化中的體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的重視還有待提高,這不僅僅體現在整理挖掘的重視程度上,也體現在經濟投入、特色賽事舉辦、相關人才培養與安置、開展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相關影視節目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上。以上所說因素是決定著少數民族體育的科學化、常態化、專業化、系統化發展方向;也決定著少數民族體育的生命力強弱;決定著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少數民族體育的自身抵抗能量。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文化發展規劃中,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力度和發展空間,使優秀的少數民族體育得以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面的茁壯發展,使其在文化全球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2.3 挖掘整理困境及突破
現代化的沖擊之下,少數民族體育顯得是那樣脆弱,自我保護能力不強,無論是傳人的去世,還是青年一代的漠然,對它們的打擊都是致命的。據新疆自治區民委 2005年體育項目普查結果顯示,鉤牛、空木布拉克、耳朵攻城計、撒網打獵、沙馬爾汗、杜骨爾、投擲核桃等近40個項目已失傳。紅石游戲、飛身騎“驢”、提人比力、恰克都古勒吐西等約 43 個項目瀕臨失傳的危險。還有傣族的雄性孔雀舞、彝族的“三笙”瀕臨失傳的窘境;上刀梯只是苗族的少數的法師會,并且只在特殊的慶典活動中才能偶爾看到,同樣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但,自國家主導開展了一些列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以來,我國很多鮮為人知的優秀文化得以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為保護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的很多體育項目得到了系統的整理與挖掘,使其得以發展至今,這是少數民族體育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雖然我們得到了這些成果,但我們并沒能有效的阻止或減慢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在參與度上的消亡速度。這告訴我們不僅僅是要挖掘整理少數民族體育素材,還要在此基礎上深入落實少數民族體育的提高和創新。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所留下的民族體育項目數量絕對不只這些,我們應該加強對少數民族體育進行挖掘和整理的力度,使那些還未被發現的、瀕臨消亡的優秀民族體育項目得以繼續傳承。
2.4 人才培養困境及突破
人是文化存在載體,是文化繼承的基本單位,是文化得以創新發展的力量構成。學校是培養專業性人才的有利場所和組織,因此,加強少數民族體育專業學校的建設對推進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具有基礎性意義。在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中需要各種層次的人才,包括科研人才、教學人才、管理人才、組織人才等。這些人才的缺失是使得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緩慢的決定性因素。但,人才培養又與社會需求有著密切關系。相關的工作崗位多少決定了人的學習方向和研究領域。而我國的用人制度上來講,也相對輕視了少數民族體育人才的崗位設置。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用人少,專業學習的也少;專業學習少,而專業人才就會更少。提高少數民族體育專業人才的招用;拓展招考途徑;加強及優化少數民族體育專業人才的梯度培養不僅少數民族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起著促進作用,這也對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決定性的人力基礎。
2.5 組織形式困境及突破
民族體育源于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是人們對自己文化和習俗的熱愛。民族體育源于民間,民族體育活動存在于人們自發組織的基礎上。民間體育具有民族性,是人們表達愉悅心情、慶祝豐收、進行節日祝福而自由進行的娛樂性活動,具有較為強烈的習俗性。雖然現在在很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還依然延續著很多民族體育活動,以及國家在支持下的各種層次的少數民族體育比賽也是較為廣泛的進行著,但,其因為參與者的經濟驅使和賽事組織的官方化逐漸變得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活力。促進少數民族體育組織的非官方建設,鼓勵少數民族進行“民族體育文化自治”,為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才得以萬代相傳。民族的東西,讓它回到民族中去,讓它在民族中因為我們的正確組織、引導而茁壯發展,只有這樣,民族體育才真正具有民族性,民族體育才真的是民族體育。
2.6 產業發展困境及突破
雖然少數民族體育是一種文化,但它是一種資源。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下,民族、娛樂、觀賞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活動得到了投資者的開發和利用,許多民族體育文化品牌也紛紛問世。一個不具備“自身造血功能”的文化或項目都將是很難傳承與發展的。縱然少數民族體育的產業化發展是可喜可賀的,但,如果不進行系統、科學的規劃,使其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將會對少數民族體育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文化上的、生態上的、社會效益上的等多方面影響并,嚴重曲解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就像徐洪先生在“貴州省傳統竹子運動發展研究”中對“多珠漂移”項目的發展研究: 要認真細致地研究和調查,合理地發展和克服階段性,杜絕商品化和庸俗化的逐步進展。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團結進步和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是少數民族體育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因此,有關部門和組織在衡量少數民族體育發展效益時,不應過分關注經濟效益,平衡社會效益; 嚴格做好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發展上的有力風向標;積極促進良好的開發模式及途徑,抵制不良風氣,使少數民族體育及其文化內涵能夠健康積極的傳承發展。
3? 結語
在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道路上,既要堅持民族文化本位原則,也要保證其不落后于時代的與時俱進;少數民族體育的傳承發展必須與時代的特征結合,從中突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本位,與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相互接軌,走出一條更加適合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的陽光大路;少數民族體育是各個少數民族生活感情的一種表達,是一種感情交流的平臺和途徑。因此,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必須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存在的內在特點和發展規律,尤其要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要喚醒傳承者的文化自覺,為自己的優秀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加倍珍惜并主動參與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同時還要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使其能夠更好的融入當今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李延超,虞重干.關于當前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的科學認識[J].體育學刊,2010,17(2):90-93.
[2] 倪依克.當代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論中國龍舟運動的現代化[J].體育科學,2004(4):73-76.
[3] 陳振勇.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熱點問題分析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20-24.
[4] 饒遠,張云鋼.發展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政策與社會環境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441-443.
[5] 白晉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世界現代體育寶庫——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433-435.
[6] 張志新,龐輝,臧留鴻.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3):118-121.
[7]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Z/OL].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0.
[8] 白晉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世界現代體育寶庫——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