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曉霞
摘? 要: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江華瑤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遭到逐步侵蝕。文章運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實地調研法對江華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了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并提出相應建議。本文以學校學生、社會人員及政府人員作為對象進行調查,主要從開展項目、開展形式、參與人群及政府政策的現狀展開研究,以及其對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接班人、傳承人和場地設施的影響,分析了在學校、社會和政府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傳承與保護瑤族傳統體育文化。
關鍵詞: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文化? 瑤族? 文化傳承? 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c)-0182-02
1? 選題依據
永州市政府開始重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因為擁有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的條件和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但由于城市化加快,瑤族體育文化面臨著保護與傳承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江華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研究,在文化進行實證的基礎上,探尋適合江華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道路。讓更多人的熟知與認可,以便繼續傳承。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江華在傳承與保護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相關的理論借鑒和參考,也能對整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2? 江華瑤族自治縣傳統體育文化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2.1 江華瑤族自治縣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調查分析
(1)舞龍運動。學校方面知道舞龍運動的學生占76%;社會方面了解舞龍運動的占78%。說明舞龍運動在江華地區的宣傳力度不錯。主要得益于近期舉辦的60周年縣慶。
實地調查得知,在梁木橋村大禮堂有個“青年協會”的舞龍運動隊。村里長輩說為保留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每三年都會選一批滿16周歲的年輕人練習“舞龍運動”,以保證該運動不失傳。
(2)長鼓舞。學生方面99%知道長鼓舞;社會方面85%知道該項運動項目;政府方面,目前江華地區開展最好的傳統體育項目就是長鼓舞。實地考察得知,這得力于政府在江華火車站建立的長鼓舞廣場。
(3)打陀螺。學校見過打陀螺的有30%,社會見過打陀螺的有33%,說明城市化加快,這項瑤族傳統體育項目正面臨挑戰。
實地采訪,打陀螺是老一輩兒時娛樂的玩具,用來豐富他們休閑生活的方式。
2.2 開展形式
瑤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開展形式是民間藝術團占69%;社會培訓班其次,占15%;學校藝術班僅10%;其他占6%。學校方面,85%學生表示贊成學校開展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實地調查了解到這些項目一般在節假日或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才會展示表演。打陀螺項目不再受人們重視,只有盤王節會有打陀螺接力。
2.3 參與人群
通過對學校、社會和政府發放問卷調查知道,參與群體主要是農民、學生和藝術團文藝工作者,分別占30%、40%和18%,其他占12%。
學生中,男同學比女同學更了解瑤族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的男同學有56人,女同學34人。男同學了解的主要途徑來自家人聊天的占53%、參與民族活動的占30%,電視媒體占10%;而女同學各占37%、12%、40%。
社會問卷得出,20歲以下農村居民有15人,獲取瑤族傳統體育文化信息來自電視媒體占40%、家人占36%;20歲以上農村居民有8人,來自電視媒體占23%,家人占46%,其他占31%。20歲以下城鎮居民有23人,獲得相關信息來自家人占36%,電視媒體占21%,其他占43%;20歲以上城鎮居民有37人,來自家人占48%,視媒體占27%,其他占25%。
2.4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需改革,宣傳力度要加大;傳承人與接班人沒得到落實;目前江華地區開展最好的是長鼓舞,其他項目存在危機;政府忙于經濟建設,疏忽了對民間藝術團和傳承人的保護。政府認為主要存在勞動力外出,傳承人減少;經濟欠發達,資金欠缺;缺乏各層支持。
學校、社會和政府方面認為瑤族傳統體育文化仍需改革所占的比例分別為84%、91%和100%。
實地調研,政府制定了長鼓舞保護計劃并納入了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
3? 對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
3.1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
社會調查,住江華總居民有83人。20歲以下有38人,身邊有民間藝術傳承人占5%、家人外出打工占56%、家里支持參與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占63%和愿意當傳承人或接班人占73%,而20歲以上分別占13%、61%、74%和51%。可見,已對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造成了人才流失、文化傳承危機等影響。
據調查問卷得知,政府有采取保護傳承人的政策,還定期派人去走訪瑤族民間藝術團。但政府忙于城市建設,忽略了對文化事業的建設。
3.2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接班人
愿意擔任傳統體育文化接班人的學生占83%、社會人占65%。但現實生活不得不讓有些人選擇放棄。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占93%,社會中人占86%,可以看出江華人民有很強烈的民族保護意識,在危機情況會站出來做接班人。
3.3 瑤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場地設施
認為傳承與保護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需政府支持占96%,需家庭支持占88%,需社會支持占76%,需學校支持占81%;政府調查問卷表明非常支持社會和學校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實地考察,政府將運動場地用作了城市化建設,導致場地設施缺乏,人們逐漸遠離了瑤族傳統體育項目,學校不開課程很大原因也是缺乏場地設施。
4?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4.1 學校方面
瑤族同學對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不夠全面,擅長的體育項目比例失調;少數學校有開設長鼓舞興趣班,但其他項目沒有;學校匱乏器材及場地;家長怕影響孩子學業。
4.2 政府方面
政府沒將民族文化建設納入到城市現代化建設中來;沒有完善場地基礎設施;沒有務實法律文書;宣傳方面欠缺;資金投入太少,沒有考慮到當地人民就業需要,導致傳承人或接班人人口流失外地。
4.3 社會方面
民間藝術傳承人稀少;外出打工人員多;獲知途徑單一;保留有此類體育用品的家庭很少;年輕人認為此項目缺乏時代感;參與人群和開展的形式比較固定。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瑤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情況不理想,開展項目過少,隨社會發展逐漸忘卻;參與人群少,只有農民、學生和文藝團工作者居多,開展形式較單一,學校和社會的運動場地基礎設施欠缺。政府政策沒有得到落實,宣傳力度不夠。
(2)隨著城市化加快,瑤族的富余勞動力紛紛涌入沿海發達城市,使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人和接班人不能更好地完成交接。
(3)學校、社會和政府都在傳承與保護瑤族傳統體育文化認識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使得在傳承與保護問題上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好的是瑤族人民在傳統體育文化面臨危機時,非常愿意參與到保護與傳承中來,政府也認識到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性。
總之,瑤族傳統體育在傳承與保護這方面還應加強改革,學校、社會、政府這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5.2 建議
5.2.1 學校應當傳承傳統體育文化
學校應將瑤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納入學校課程中去,讓學生了解熟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為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接班人創造條件。
5.2.2 政府加強經濟開發
政府把保護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納入城市化建設規劃,注重城市化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適當增加就業機會,吸引外出人民返鄉工作。高度重視傳承與保護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工作,完善其相關制度,保障傳承人與接班人的正確交接。
5.2.3 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 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 為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社會條件。
5.2.4 培養民眾的參與意識
瑤族人民要積極參與到保護與傳承瑤族體育文化事業中來,為保護與傳承瑤族傳統體育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劉華邦.江華縣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 涂傳飛,陳志丹.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8):24-31.
[3] 倪依克,胡小明.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傳保護[J].體育科學,2006,28(8):66-70.
[4] 劉堅.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J].體育學刊,2009,48(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