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恩
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是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文化作支撐,一所高校的發展同樣需要文化作引領。
文化是一所高校的靈魂,它激勵著學校向著可持續發展的,具有豐富內涵的高層次方向發展。高校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辦出品牌,首先要著力塑造好學校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形象,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文化來引領學校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知識性、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的新要求,用文化引領思想道德建設,引領職業文化品牌塑造,引領校園環境建設,引領人才隊伍建設,引領高校繁榮發展,推動高校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二、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文化引領戰略,使高校的文化環境有顯著改觀,使師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使師生對校園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社會及行業對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有高度評價,形成較強的文化效應和影響力,引領高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師生的內在價值理念。
(二)抓細抓小抓實思想理論建設,提升師生向上向善的政治思想素養。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校治理文化理念,打造“創智、創業”的職業文化品牌。
(四)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建成學校文化、專業特色相融合的美麗校園環境。
(五)注重特色,項目推進,營造濃厚的校園藝術文化氛圍。
(六)重視人文科學建設,實施人文關懷,用文化聚集高品質人才。
三、主要措施
(一)以文鑄魂:用文化引領思想道德建設
1.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育人之中,營造學習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厚氛圍。注重德育活動和實踐,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形式,積極引進高雅藝術進校園,鞏固歌詠、征文、書畫、演講、辯論等比賽形式,大力開展微宣講、主題班會等系列活動,通過豐富多彩校園文體活動,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職業素養、公民意識、生態文明、心理健康、網絡道德等教育,力求有特色、有方案、有評價、有考核,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強化教育引導,引導師生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形成長期穩定、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新格局。
2.強化思想理論建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理直氣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體師生,增強師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問題導向,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師生不斷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提升解決思想教育問題的能力素質。堅持立足高校實際,充分發揮政研會的作用,形成一批在省內同類院校頗具影響的研究成果。主動應對校園意識形態領域的沖擊與挑戰,強化意識形態建設的政治責任和要求。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積極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討。加強對各類講座論壇、社科機構的引導和管理。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主渠道,創新思政課堂教學,其他各類課教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3.增強輿論引導影響力。探索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上下貫通,各部門協同發力,形成多樣融合的現代傳播體系。推進校園媒體創新和新聞作品創新,滿足師生、家長、企業的多樣化需求,積極提供高質量、多層次、廣渠道的信息服務,努力做到覆蓋多終端、搶占制高點,在日益細化的傳媒市場上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大校園網絡建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強正面宣傳策劃,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形成新風尚。樹立道德標桿,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先進典型的不斷涌現培育良田沃土。大力宣傳好人好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公信度高的正面典型。及時監控和研判輿情,掌握網絡溝通藝術,善用網言網語,快速發布權威信息,構建主流輿論引導圈,發揮好風向標、定音鼓的作用。
(二)以文塑品:用文化引領高校品牌塑造
發揮文化對樹立品牌的牽引提升作用,通過文化元素的注入改造校園傳統文化品牌,促進文化與實習實訓、與教學相融合,與企業職業要求相融合,與校園創新創業相融合,打造校園職業文化品牌。
1.實施校園治理文化建設計劃
以高校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為契機,建設以奮斗者為本的校園治理文化。對學校制度、工作質量標準、工作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完善,制度建設聚焦員工價值追求、精神追求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全面激發師生員工投身學校發展的熱情,讓每一個奮斗者大有可為。推動學習型部門與個人創建工作,將文化建設與校園治理、內部整改相結合。
2.打造高校職業文化品牌
依托學校實訓場所建設,打造以“創智、創業”為核心的校園職業文化品牌。一是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等理念融入課堂。二是通過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做好職業技能競賽、職業教育活動周、創業創新競賽等活動的宣傳,營造富有校園特色的智造、創業、創新的校園職業文化氛圍。三是做好各教學、實訓場所企業文化、工匠文化標語、標牌的規范宣傳,開設學生作品展柜、設立師生獲獎榮譽室,激發學生創智、創業熱情。四是推廣學生活動導師制,增大創智、創業專業活動在學生活動中的比例。五是圍繞傳播職業精神組織第二課堂,發揮學生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傳遞正能量的創智、創業實踐育人活動。六是發展創智創業競技項目。加大學校創智創業競賽力度,提升學生創智創新能力。
(三)以文筑校:用文化引領高校規劃建設
堅持文化與校園整體建設相融合,把“文化品位、校園品質”作為校園規劃建設的內在要求,使之在高校發展中成為具有源頭定向作用的先導要素,引領學校基礎建設。
1.用文化標準規劃校園建設。將文化品質的追求和考量嵌入校園整體規劃建設,使校園文明、生態和諧的文化理念成為校園規劃的編制要素,使校園道路、公共設施及人造景觀,外觀美觀大氣,相互協調映襯;內在功能人性化、便利化、低碳化、綠色化,使校園處處顯露文化品位、生態文明。
2.建設富有工匠文化氛圍的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做好校園環境的整體規劃設計,把體現學校特色的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整體環境。建設特色觀賞植物群、特色風光帶,營造優美校園環境;打造校園夜景亮化工程,充分利用光和影、虛和實、動和靜等現代照明技術手法,渲染出整個學校的氣氛與濃濃的文化氣息;全面推進實訓場地、教學場地、辦公場所、學生宿舍的環境治理,優化學校自然環境,整體上既能體現校園精神核心,又能體現較濃厚的文化氛圍。
(四)以文興校:用文化引領高校繁榮進步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以書香校園、文化藝術節、技能節、寢室文化節等為載體,打造校園藝術文化精品項目,全面提高師生文化服務質量,繁榮師生文化生活,以先進的文化帶動高校其它各項事業發展,全面提高師生生活品質。
1.開展高校精神文化傳承創新研究。廣泛深入開展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和教育、傳播等工作。對高校精神文化進行頂層設計,完善校園文化整體形象系統設計,進一步提煉高校校徽、校旗、校訓和校風、學風、教風。
2.建設湖湘書香校園。努力構建讀寫風景,開設湖湘經典文庫和閱覽室,開辟“邂逅經典”、“演講薈萃”、“湖湘音樂”等專欄,為師生提供交流展示平臺,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讓湖湘古韻縈繞校園。
3.打造曲藝精品項目。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師生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切實滿足師生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重點以學校藝術團為主體,將其打造成為能向社會公演的學生藝術文化品牌。
4.建設特色文化節項目。高校可分別建立具有各自專業特色的藝術節活動,開展“我最喜愛的教師” 等評選活動,充分展現教師各方面的才藝。
5.建立精細的校園行為規范。構建完善的校園儀式、公眾形象、核心層形象、教師形象、教師培訓行為、學生形象等精細行為規范體系,落實師生行為規范,以講禮貌、懂感恩為重點,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注重發現、培育、宣傳身邊的典型。
6.發揮辦公室文化建設風向標作用。各高校圍繞校園文化發展戰略要求,結合自身機構職能,大力塑造辦公室文化、打造陽光服務品牌、學習型、創新型黨建品牌,帶動校園整體文化建設。
(五)以文聚才:用文化引領高校隊伍建設
建設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文化環境,必須有高品位的文化內涵吸引高品位的人才。依托完備的文化基礎設施,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軟硬件水平,營造一流的文化環境;將文化品質注入校園建設,將和諧生態工匠理念融入校園治理,建設高品質、濃厚文化氛圍的校園,吸引、留住和集聚各類人才,為高校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者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