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經營風險越來越大,國家對內部審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18年1月12日審計署頒布了《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第11號令),并將風險管理納入了內部審計的職責范圍。本文介紹了企業內部審計的內涵與特點,分析了通過內部審計加強風險管理的現實意義,論述了目前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企業實際經營狀況,提出完善內部控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管理;企業管理
一、企業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概述
(1)企業內部審計的內涵與特點
1.企業內部內審的內涵
根據2018年1月12日審計署頒布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第11號令),內部審計是指對本單一位及所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實施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以促進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的活動。從該定義可以看出風險管理已納入內部審計的職責范圍,也表明對內部審計的重視,并在文件中要求各國有企業建立自身的內部審計機構,并在企業黨組織、董事會(或者主要負責人)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向其負責并報告工作。其他企業可以參照該規定設立自己的內部審計機構。
2.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前沿性、廣泛性、基礎性和連續性等特點。與外部審計相比,內部審計機構與公司各部門的聯系更緊密,可以隨時針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幫助公司在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和應對風險的過程中,按照風險導向的思路,提出合理化建議,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與內部各管理部門相比,內部審計機構則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雖然企業管理人員及各部門負責人也關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風險狀況,但其在看待風險方面,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一定程度上是隨著自身主觀意愿開展經營活動。而內部審計機構則不同,其沒有參與也不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作為獨立的內設機構,站在客觀的立場,識別風險、評價風險,進而提出更有利于企業良性發展的建議,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2)企業風險管理的毛要內容
企業風險是指對企業的戰略與經營目標實現產生影響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嘟金是否發生是不確定的,風險發生的地點和方式是不確定的,風險所導致的損失或收益是不確定的。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不僅包括企業外部的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社會文化風險、技術風險、自然環境厲娜全、市場風險和產業風險,還包括企業自身存在的戰略風險、運營風險、操作風險和財務風險。企業應當在經營活動中合毯野左行風險管理,才能保證石業的正常運行。根據《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700號——風險管理》的規定,風險管理是指企業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對企業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評估、預警和應對等管理活動的過程。
二、企業通過內部審計實施風險管理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面臨的經營風險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企業管理層必須不斷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控。而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的各各環節,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評價,并為公司管理層提供各種合理化建議,幫助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從而增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
(2)有利于加強各部門的信息溝通
內部審計工作的綜合性較強,涉及企業的各個部門。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開展內部審計,可以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使管理層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迅速做出經營決策,降低信息傳遞滯后帶來的經營風險,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企業風險存在于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內部審計實施風險管理,可以將內部審計深入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實現審計全覆蓋,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同時,實施審計全覆蓋也符合國家層面對內部審計提出的要求。
三、企業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風險管理和防控的意識不強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內部審計重視程度的加強,企業管理層也開始關注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但一定程度上只是將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放在財務方面,內部審計部門關注的重點也只是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是一種事后監督,沒有在事前、事中進行預防和控制,在風險管理和防控方面的意識不強。
(2)內部審計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不符合要求
目前國有企業都已經紛紛成立內審機構,但大多是將內審部門與法務、財務、紀檢等部門放在一起;內審機構的工作人員也是財務人員或紀檢、法務人員,缺乏對審計知識的系統學習,影響了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同時,內審機構從事的內審工作也是按照上級領導的指示開展,并未真正發揮內審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3)內審制度不健全
大多數企業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后,一定程度上也制定了內部審計制度,但該制度可能是從其他運行良好的企業照搬過來,或者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的需要,并未真正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合適自身經營發展的內部審計制度,并明確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體制、職責權限、人員配置、經費保障、審計結果運用和責任追究等內容,從而使制度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用于指導內審工作。
(4)內部審計結果的運用效果不明顯
由于目前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是在財務方面,內部審計部門關注的重點也只是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對于審計發現的問題及整改情況,一定程度上還要受到上級領導的干預,沒有真正將其用于員工激勵,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無法真正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審計結果的運用效果不明顯,。
(5)內部審計的信息化程度低
隨著各行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傳統的審計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工作的需要,這一點在內部審計方面體現的更為明顯,尤其是現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更是如此。主要原因在于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不夠重視,在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的配置方面,都會遠遠落后于其他部門,造成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方式、方法落后,最終導致內部審計的工作效率不高。
四、優化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職能的對策建議
(1)增強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意識
傳統審州基本上是側重于財務收支方面的審計,只注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近年來,審計業務正逐漸向經濟責任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等方向發展,正從問題導向型審計向風險導向型審計轉變,各行業的風險意識正不斷加強。而內部審計正可以發揮其作用,通過審計監督的形式,采取風險導向的思路,參與企業的風險管理,對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與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最終實現企業提質增效的目的。
(2)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構
企業應當按照《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第11號令)第6條的規定,在企業黨組織、董事會(或主要負責人)下設立內審機構,由其負責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并直接向主管組織或領導匯報工作。在人員配備方面,企業應當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和崗位責任追究機制,保證所聘任的工作人員具備從事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而企業負責人則應當具備審計、會計、經濟、法律或管理等工作背景。此外,企業還應當支持和保障內部審計機構通過多種途徑開展繼續教育,確保建立一支具備專業化水平的審計隊伍。
(3)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企業正常運行的保障,企業應當根據《審計法》、《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第11號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等法律法規,結合企業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適合企業運行的內部審計制度,實現審計全覆蓋,并明確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體制、職責權限、人員配置、經費保障、審計結果運用和責任追究等,并保證其有效運行。
(4)運用內部審計結果完善考評機制
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與組織人事、紀檢、財務等部門的協調機制,把審計監督與紀律檢查、責任追究結合起來,把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任免、獎懲員工的依據。對于審計發現的違紀違法問題線索,在及時上報公司董事會或黨組織后,有權依法移送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對審計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有關部門應當認真研究,及時清理不合理的制度和規則,并對相應的制度進行修改完善。對于整改不力、屢審屢犯的人員或者部門,企業應嚴格追責,并將其與員工或者部門的考評機制相聯系,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5)強化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
企業應當加快信息化建設的進程,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將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單位數據與行業數據以及跨行業、跨領域數據納入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系統,為內部審計提供各方面的統計數據,方便其運用信息化技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實時監督,并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以提高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栓銘.國有企業審計治理路徑優化初探[J]交通財會,2018(10):40-43.
[2]高智慧,褚麗影.企業內部審計的風險管理與防范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8(10):146-147.
[3]殷芝.內部審計如何有效的參與企業的風險管理[J]知識經濟,2018(8):114-115.
[4]倪春立.論內部審計的風險管理控制方法[J]現代商業,2018(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