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
摘 要:本文在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研究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土地是鄉村活動的空間載體,土地生態經濟系統是推動人地關系協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與鄉村振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簡要闡述鄉村振興下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探討鄉村振興視角下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實施路徑,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內涵;實現路徑
一、引言
十九大基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基本矛盾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三產融合發展機制,完善相關政策體系,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鄉村振興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福祉建設,其核心目的是系統構建人口、土地、產業等多種發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實現鄉村的全面復興。
土地是人類主要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在土地與人類活動的長期相互作用中,土 地系統逐步演變為人工控制的經濟系統與土地自然生態系統耦合的復合系統,即土地生態經 濟系統。良性運行的土地生態經濟系統是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這與鄉村振興的多重目標相契合。本文基于影響鄉村發展的要素視角闡述新時代鄉村振興下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探討鄉村振興視角下區域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實施路徑,為實現鄉村人口、土地和產業的全面振興提供理論依據。
二、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內涵
(1)基本內涵
土地系統是指地球陸地表層特定地段的物質能量系統。這一概念已在學術界形成共識,但在其內涵上仍強調土地是由自然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由于土地系統經過長期的演化,尤其是與人類長期的相互作用,可以說,地球表層的土地系統已不再是一個純自然的綜合體,而是由人工控制的經濟系統與土地自然生態系統藕合的復合系統,具有自然生態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土地生態經濟系統更能說明現代土地系統的特征。
(2)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
土地自然生態系統是以地質、地貌、土壤為骨架,由氣候、地表水、地下水、動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范圍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體,是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本體。土地經濟系統則是土地利用過程中形成的由社會經濟要素組成的綜合體。人類所需的物質產品不能靠人類經濟系統本身來提供,必須依賴自然物質基礎,人類生產要素只有與土地結合才能產生效用。所以,由人類的需求而引致的對土地的需求,是土地生態系統和土地經濟系統耦合的內在動力。
(3)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
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運行是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預期目標,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行目標包括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持續增殖土地價值、有序發展人地關系和保持系統良性循環。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直接影響其配置效率,包括土地資源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不同產業內部間的組合、土地資源與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配合投人和不同產權在不同財產行為主體間的分配。土地價值受眾多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約束,其運行根本目標是選擇適度的價值增殖率,合理增殖土地資本價值并持續增殖。而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是系統構建人口、土地、產業等多種發展要素的格局。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肩負著為人口集聚、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的基礎性作用。
三、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實施路徑
(1)尊重自然生態規律
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各要素之間在長期進化中所形成的生態關系,不因人類的利用活動而改變,相反,這種生態關系在人類的干預下有時會表現得更為強烈。生態規律的基礎作用機制,在于如果人們在利用土地資源時按土地自然生態規律辦事,那么土地資源就能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反之,土地資源不但不能提供人類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反而會以特有的方式來懲罰人類的行為,使人們的經濟活動蒙受巨大損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退化、城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等現象就是對人類違背自然生態規律行為的結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更應該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完善土地生態經濟系統。
(2)建立社會經濟發展的導向機制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推動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發展對推動其目標有重大意義。作為土地自然生態系統和土地經濟系統復合而成的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其發展演進受制于經濟發展的導向。社會經濟發展導向機制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發生作用:首先是產業結構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定位機制。經濟發展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實現,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資源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分配產生變化,表現為第一產業用地面積減少,第二、第三產業用地面積增加。可見,社會經濟要素在土地系統中的組成及作用隨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發生變化。其次是城市化進程對土地利用結構的轉換機制。城市化進程中城鎮人口的增長和城鎮用地規模的擴大,使城鎮土地需求不斷增多,導致農業用地向非農業建設用地轉變,土地利用的格局發生變化。所以,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系統結構的改變、土地類型演替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3)創新土地利用管理手段
生態經濟系統的特點和要求也為創新土地管理手段提出了可能。根據其異質性和可塑性的特點,可以加大不同學科研究理論的引入,加強土地綜合承載力及預警機制的研究,將研究結論作為土地管理的基礎。一是增加經濟工具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應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因素指標可以納入綜合承載力計量范疇,通過對地區土地資源承載力與實際承載情況的對比分析,可以客觀說明具體地區的土地利用評價情況,建立預警機制,進而為土地管理和規劃提供可操作性分析工具。二是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利用現代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等科學手段和工具,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同時利用地理系統將經濟發展狀況、人口資源條件、環境狀況等數據納入地區土地利用情況調查,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三加強執法與管理的協作與聯動性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內涵決定了加強土地管理不僅要繼續加強傳統土地管理的工作,還要與環境和經濟領域加強融合,因此一方面應逐步建立土地、環保、經濟等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網絡,另一方面應落實職責范圍,強化聯動管理力度與效率。
(4)發揮政府管理調控作用
政府調控機制反映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社會屬性。土地利用是事關人類長期生存發展的大問題,對未來人與自然關系的格局具有強烈的定位作用,而土地利用中人與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關系到國家或區域社會的和諧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更需要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用,統籌監管、協調并進,全面發展。政府調控并非將土地利用全面管死,而主要體現在土地利用的宏觀性和戰略性上,調控機制的重點在于協調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結構矛盾,如通過調控使一定區域內各土地類型保持一種合理的比例結構,各用地類型面積的增減也保持一種適度的比例結構,從而保持了土地系統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與功能的有效發揮,增加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也從側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2]龍花樓.論土地整治與鄉村空間重構[J].地理學報,2013,68(8):1019-1028.
[3]龍花樓,張英男,屠爽爽.論土地整治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10):1837-1849.
[4]王萬茂,李俊梅.土地生態經濟系統與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02):153-155.
[5]張兆福,魏朝富,謝德體.土地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及其調控研究[J].生態經濟,2006,(0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