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在回顧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和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廣西2005年至2015年間的統計數據,對廣西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對結果的分析可得:人均GDP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主要動力;人均財政收入能夠促進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會輕微抑制城鎮化水平。
關鍵詞:城鎮化水平;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城鎮化問題是每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城鎮化標志著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的程度,如何有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是當前我們國家發展面臨的戰略考量,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我國“三期疊加”背景下,加快推進城鎮化是每個地區都在努力研究的課題,也是我國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向,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破解“三農”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二、指標選擇
(1)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不同學科對城鎮化 的內涵有不同的界定。從人口學的角度看,城鎮化是農村人口的市民化,是農業人口實現非農業化的過程;從地理學角度,城鎮化是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換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城鎮化是生產方式趨于統一的過程。
(2)經濟發展
所謂經濟增長,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為其人民提供產品和勞務的生產能力的擴大。具體表現在數量上,通常是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為了反應經濟發展水平,我們通常采用的指標是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就業量指標和人均收入水平等。
三、廣西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實證分析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在對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分析之前,首先要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判別序列的平穩性。只有平穩的時間序列才能進行回歸分析。在此對五個時間序列采用 ADF檢驗,為降低異方差及數量級的影響,分別取了對數,其結果見表1。實證分析工具為STATA13。
綜上所述,序列lny、lnx1、lnx2、lnx3、lnx4均為一階單整序列。依據協整理論,對于通過平穩性檢驗且為同階單整序列來說,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分析它們之間的協整關系。
(2)協整檢驗
協整關系檢驗是一種變量間長期均衡關系的檢驗。廣泛使用的協整檢驗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EG兩步法另一種是JJ檢驗法。本文選用JJ檢驗對所選變量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在實證分析結果中,H0為至多存在3組協整關系時,得到的跡統計量為14.5472,5%顯著性水平下臨界值為15.41,由此可拒絕原假設模型中各變量間存在3組協整關系。但是,哪個變量與其他變量不協整還沒辦法確定。進一步求出協整方程為:
lny=1.2lnx1-0.173lnx2+0.581lnx3+2.216
上述協整方程表明:經濟發展對城鎮化進程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人均GDP的增長對城鎮化水平具有顯著的溢出性,人均財政收入對城鎮化也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居然對城鎮化水平具有負相關性,同時,非農產值占比對城鎮化水平沒有影響。在短期關系中,由lny、lnx1、lnx2、lnx3、lnx4構成的協整關系中,lnx1居于主導地位,其他的數值會向著lnx1的均值來調整,這符合我們的日常判斷:人均GDP決定了城鎮化水平以及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均財政收入。
對此,考慮到協整方程的意義,是長期均衡關系的短期回歸,因此可能的解釋是,目前的城鎮化水平跟不上人均固定資產的投資。盡管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在增長,即更多的農民在城鎮里面買房置業,但是由于身份沒能轉變或者沒能夠適應城鎮的生活方式,依然在農村務農。由此可見,當前城鎮化進程存在結構性的問題:一方面,更多的農村人口在城鎮里買房后也許支付不起在城鎮生活的高成本,并未在城市里生活,或者沒能夠融入到城里市民的生活方式中,盡管基礎設施已經完備了,但是并未實現完全的市民化;另一方面,也許部分農業人口已經進入城里生活并站穩腳跟,但是由于現階段對農業人口的補貼,使得很多原本已經具有非農戶口的人又轉回農村戶口,或者已經滿足轉換成非農戶口的人不愿意轉換,在戶籍為農村戶口的情況下過著城鎮人口的生活。
(3)誤差修正模型
本文已對所選變量進行了協整檢驗,證明了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接下來,將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分析變量間的動態關系,誤差修正模型將短期的波動和長期均衡結合在一個模型中,用vec語句對模型進行的估計,得到如下結論: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和非農產業占比對城鎮化水平起到正向的修正作用,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對城鎮化的進程依然呈現出微弱的抑制性。
四、結論與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對城鎮化水平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對城鎮化進程有輕微的抑制作用,城鎮化進程與非農產業產值占比沒有必然的聯系。由此,提出如下建議
(1)抓住歷史機遇,促進人均GDP增長
每提高1單位的人均GDP,城鎮化水平就會提高0.185個百分點。廣西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如北部灣工業基地等工業化基礎,“雙核驅動”發展戰略更是為廣西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廣西應當積極打造與“一帶一路”相銜接的重要門戶,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抓住珠江-西江經濟帶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重要機遇,加與強粵桂、港澳臺合作,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不斷創新合作平臺。
(2)理順社會管理關系
出臺涉及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財政、戶籍管理、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優惠保障措施,搭建推進城鎮化的政策框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切實保護失地農民權益,讓農民無后顧之憂,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3)發揮轉移支付的作用
實證分析表明,每當人均財政收入增加時,能夠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合理安排財政、社會保障等轉移支付手段,將能夠助力城鎮化的發展,進而促使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4)最大化發揮土地的調節作用
對于城市土地,它收購者和供應者都是政府,而且都是唯一的,合法的,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買賣權,政府壟斷了城市用地。土地國有化是土地制度得以實行的一個前提條件,從對土地的征收標準要提高和對土地供給上的壟斷要降低這兩方面對阻礙城鎮化發展的土地制度來進行改革,第一個方面有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城市與鄉村的差距也能縮小,同時縮小了土地的集約;第二個方面城鎮的地價和城鎮的房價會受到上升控制。
綜上所述,廣西城鎮化率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但地區城鎮化發展不平衡,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發展相對滯后;廣西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城鄉二元結構顯著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隨著對城鎮化的探索越來越深入,相信我們必定能夠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從各區域產業發展的地區特色優勢出發,統籌規劃,加快產業區域化布局,優化國土空間利用效率,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從而優化廣西產業空間結構,形成空間集聚效應。
參考文獻
[1]葉允最.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基于廣西的實證[J].時代經貿,2016,(13):77-80.
[2]師應來,付英俊,蘇波.湖北省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1,(21):136-138.
[3]朱孔來,李靜靜,樂菲菲.中國城鎮化進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28(9):80-87.
作者簡介:郝毅波(1986.10-),男,漢族,山西晉城人,助理工程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