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浙中城市群為區域樣本,選取了20個反應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發展水平的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2008年—2016年的其中5個年份的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時空耦合協調狀況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兩者存在強有力的互補作用;浙中城市群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滯后于產業結構演進的合理化程度;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碎片呈現空間差異。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演進;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度
一、引言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已經表明,經濟的高速增長總是與產業結構的適時調整相伴而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是區域發展的主題,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土地需求日益增加,而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所以產生了土地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土地作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承載基礎和發展資本,其本質是空間資源,在一定意義上,產業的空間結構就是土地利用結構,土地的利用效率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演進勢必會影響土地利用結構,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土地集約利用是粗放利用的相對概念,相較于以往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濫用土地資源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如今更追求高效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集約型利用方式,以此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度探討與研究,有利于實現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協調發展,具有理論意義。
關于產業結構與土地集約利用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成果:Nosov從產業集聚角度對工業化進程中改善和優化土地利用的途徑進行深入探討,認為生產活動的集中布局、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的應用和實施、生產中規模經濟的實現等因素有利于土地的合理、集約利用;韓峰通過研究后認為伴隨產業結構構成效應和競爭效應的提高,城鎮土地利用的集約化水平分別表現出顯著的U型和倒U型曲線關系,且產業結構構成效應和競爭效應的提高均有利于土地集約利用。
耦合概念源于物理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是在各個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下,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耦合度是用來描述系統和要素相互影響的程度,而協調是指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和諧一致、配合得當的關系,是描述事物之間良性相互關系的概念。當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將土地集約利用與其他社會現象相結合研究兩者之間的耦合關系,引入耦合度來表征其中的耦合特征及規律,其中國內大部分學者主要對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度進行評價研究,對于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情況研究較少。由于產業結構和產業的發展水平可以影響土地利用方式和特點,土地利用情況又決定這產業布局,進而決定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所以本文將兩者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研究浙中城市群近年來兩個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情況,有利于實現浙江省區域經濟平衡發展,進一步提升浙江省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具有現實意義。
二、評價方法與過程
(1)技術路線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浙中城市群1個地級市、4個縣級市和3個縣的5個年份的數據為研究對象,構建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計算判定各指標權重,基于耦合度和協調度模型,計算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度和協調度。文中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2008年—2016年《金華統計年鑒》、《浦江統計年鑒》、《浙江省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以及相關的國民經濟及社會統計發展公報。
(2)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對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進行合理評價的前提,為客觀、全面、科學地衡量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的情況,并遵循指標選取科學性、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下,根據土地集約利用和低碳經濟的內涵,參考城市土地資源利用和低碳城市的各種相關理論,構建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系統。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通過頻度分析法與理論分析法,結合其影響因素以及其他學者的研究,對相關期刊論文進行頻度統計,選取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最終確定了產業結構演進和土地集約利用兩個指標體系。
在深入了解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的情況下,并根據前人研究和浙中城市群實際情況,從土地投入強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續性四個方面構建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土地投入強度為單位面積上投入的人力與財力;土地利用程度表示單位面積的承載強度和空間開發利用強度;土地利用效率表示單位面積上投入產出水平;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表示在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持生態平衡。并從產業產值結構和產業就業結構兩個評價產業結構演進情況,其中產業產值結構為第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產業就業結構為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本文總共選取了20個評價指標來衡量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數據選取范圍涵蓋浙中城市群整個地區,不僅僅只是城市區域。
(3)數據處理
1.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兩個系統的原始數據存在量綱差異,為了消除指標之間由于單位或數值引起的差異,增加其可比性,故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極差法標準化公式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根據上表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1)首先進行縱向比較,從2008年—2010年,浙中城市群所有地區的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其中蘭溪的耦合協調度從2008年至2016年提高了0.132個水平點,表明各地區在采用各種措施和政策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同時,兩系統的發展存在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情況。
(2)再次進行橫向比較。根據廖重斌提出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浙中城市群的8個縣市區,產業機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情況存在空間差異,根據2016年的數據,其中義烏的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情況為中度協調水平,金華與永康為勉強協調水平,蘭溪、東陽浦江為輕度失調水平,而磐安則存在嚴重失調的情況,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其中磐安從2008年至2016年的耦合協調度提高幅度也最小,只有0.046個水平點。義烏、金華與永康等耦合協調水平較好的城市在擁有良好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也努力在提高產業結構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水平,兩者關系不斷改善。
(3)各地區的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度指數從高于耦合協調指數,發展為低于耦合協調指數,表明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度值從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演變的同時,兩者的協調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呈現出良好的協同發展趨勢。
(4)最后對各年份耦合協調水平最大最小差值進行分析,2008年耦合協調水平最優于最低城市的差值為0.2,2016年差值擴大為0.274,存在“富的越富,窮得越窮”的情況,這表明各地區的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同時表明各地區的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度存在不平衡情況。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浙中城市群8個縣(市、區)從2008年至2016年的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進行多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兩者存在強有力的互補作用,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提高能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演進,同時產業結構演進的合理化也能為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幫助。
(2)浙中城市群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滯后于產業結構演進,土地利用存在低效率,低投入強度,可持續發展較弱的情況。政府應改善土地利用的方式,實現高效率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建設,統籌城鄉土地利用,調控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3)浙中地區產業結構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呈現空間差異,其中義烏、金華、永康的發展水平最好,浦江、武義和磐安的發展情況較弱,且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逐年增大,發展不平衡矛盾日益凸顯,存在“窮的越窮,富的越富”的情況。發展情況較差的地區應重視土地集約利用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的演進情況,統籌產業布局,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努力發展優勢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將產業機構合理化演進與土地集約利用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土地政策的主動性和引導性,增強產業平臺承載能力,縮小與其他城市的發展水平差距,實現浙中地區平衡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峰.產業結構對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研究[J].資源科學,2013,35(2):388-395.
[2]路滿,張天明,吳映梅.云南省產業結構演進特征及路徑優化研究[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7,28(3):4-8.
[3]楊家偉,喬家君.河南省產業結構演進與機理探究[J].經濟地理,2013,33(9):93-100.
[4]吳正海.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止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1(61):58-65.
[5] Smith N.Dennis W.The restructuring of geographical scale: coales-cence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northern core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1987,63:160-182
[6]彭沖,肖皓,韓峰.2003~2012年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集聚演化及分異特征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12):24-31,97.
[7]喬偉峰,曾洪云,李云梅,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滇中經濟區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2013,(2):113-118.
[8]Nosov,S.Improvement in the utilization of land[J]. Problems of Economics,1984,(8):87-102.
[9]朱喜安,魏國棟.熵值法中無量綱化方法優良標準的探討[J].理論新探,2015.(2):12-15.
作者簡介:劉超穎(1995—),女,漢族,浙江義烏人,浙江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