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目前環境的現狀、政府環境審計發揮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本身的特殊性等方面來分析政府環境審計在我國的產生原因,研究了政府環境審計的治理功能,并通過實際的政府審計的案例、進一步探索了政府審計作用于政府環境治理的原理、作用方式以及實現的路徑,了解目前我國政府審計在促進環境治理效果方面的作用及效果,并進一步如何提高政府環境審計的水平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政府環境審計;治理功能;實現途徑
一、政府環境審計產生原因
(1)環境審計的現狀
1.環境審計范圍。目前,政府環境審計范圍小,我政府環境審計的重點基本上局限于環保資金的合規性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合規性審計主要是審查有關部門是否嚴格執行國家的環保政策、規章和制度;財務收支審計主要審查各部門環保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國家的規定,是否專款專用,有無資金擠占擦用或閑置等現象
2.環境審計主體比較單一,我國環境審計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部門和社會審計組織的參與程度較低。再者政府在環境審計中發揮的作用發揮不充分,環境審計主體單一化和不充分性既不能保證環境審計質量,也很難使環境審計發揮防范作用。
3.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充足、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立法發展十分迅速,但是我國環境立法仍遠遠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現行環境審計所依據的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環境審計的試點工作,到目前為止環境審計中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取得進一步發展。
(2)環境污染的現狀
環境污染的范圍廣,環境污染的程度高,從環境污染的地域來看,已經從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迅速蔓延至全國;從環境污染的空間分布看,從天空到海洋,從陸地到河流,從地表到地下,無論是空氣、水源還是土壤,都廣泛地被嚴重污染。不論從環境污染的范圍和程度來看,政府環境審計更顯得不可或缺。
二、政府審計治理功能
(1)監督政府環境審計的管理、進一步地促進政府政策的落實和完善
國家審計機關通過對國家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可以揭露和查處專項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對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原等生態建設方面的審計監督,可以揭示資金分配管理使用過程中擠占挪用、虛報冒領、個人侵占等問題,使資金的使用過程透明化,確保政府投入環保資金的安全、有效。
(2)創新政府環境審計方法、拓展政府環境審計范圍、促進政府環境審計自身發展
要突破傳統審計僅僅關注環境保護資金、環境政策法規執行、環境保護建設項目的局限,進一步地關注環境管理系統、環境責任履行情況和環境效益的履行情況,在環境合規性審計和環境財務審計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政府環境審計的范圍和內容,把政府環境審計同財政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企業審計、投資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等專業審計有結合起來,實行聯合審計。
(3)監督檢查現行環境法律法規執行情況、完善相關環境制度體系建設
政府環境審計通過對環境管理系統實施相應的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可以揭示在環境利用、環境保護、生態等領域潛在的風險,重點關注各種重要生態領域環境政策不完善、環境法規不健全、現有環境制度不合理等問題,并從環境體制、環境機制和環境制度層面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具有前瞻性地提出進一步建立健全有關環境規章制度、政策措施,促進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促進國家有關環境政策法規制定的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并從環境體制、機制制度層面提出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三、政府環境審計在環境治理中的實現路徑
(1)樹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
今年來政府審計部門還開展了對特定區域多項自然資源資產的審計調查,特別是對海域資源資產、水資源環境治理等開展單項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調查。2016年以來,審計局對廈門市同安區、湖里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調查,發現環東海域周邊的一些非法洗砂場像一塊塊“傷疤”,嚴重破壞海域生態環境。結合廈門市環境治理中環境審計的實際案例,審計部門還從不完善機制體制的層面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通過報送審計專報、信息等形式向市政府建言獻策,并與各區政府、相關部門建立良好的協調溝通機制,加強對審計過程中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督促進的力度,通過政府環境審計增強市、區各部門對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2)不斷開展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2015年,廈門市審計局就率先出臺了《廈門市審計局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2017年,根據我省統一部署,省市同步實施,市審計局對思明區開展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試點審計,促進了該區政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進而完善《2017年思明區各街道、區直部門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十三五”期間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等考核機制,同時加強對自然資源保護的監督執法力度。“審計部門要堅持任中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確保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環境保護責任落到實處。”
(3)實行“開門式搞環境審計”,提高政府環境審計質量效率
自然資源資產種類繁多,具有信息龐雜、專業性強、不易核實等特殊性,此外,相關的基礎數據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職能部門。因此政府環境審計應積極轉變觀念、尋求突破,探索“開門式政府環境審計”的方式:一方面主動邀請海洋、環保、測繪、水資源、園林綠化等方面的專家參與方案編制、數據整理與分析、現場的檢查、問題的定性、原因分析等環境審計過程,拓寬政府環境審計視野與審計思路,提高政府環境審計的審計質量。
(4)探索大數據支撐下的政府環境審計模式
政府環境審計應積極采集和整合國土、林業、礦產、水、規劃、環保等部門的自然資源資產數據,搭建起環境審計數據分析平臺,利用GIS等地理信息系統,對自然資源的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提高政府環境審計效率和效果。
四、結論
政府環境審計應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與各大高校開展理論研討和實務交流,結合環境審計實踐經驗,進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等課題的研究。同時明確審計目標,突出審計重點,通過摸清和揭示生態環保總體的狀況,重點檢查大氣、水、土壤、森林等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促進落實相關制度,規范污染防治工作行為;檢查環保資金的籌集、分配、使用和管理情況,分析評價資金使用的績效,促進規范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檢查污染防治重點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情況,促進加強項目管理,確保資金安全和高效使用,保障項目建設順利實施和建成運行,提高項目運營效果;檢查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情況,分析評價履責績效,促進落實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環保責任,加快污染防治工作。通過調查和環境審計揭示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議,推動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推動提升環境質量,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探索方式方法。對照環境保護部門機構設置和職能任務、上級的工作部署、責任目標、牽頭負責的工作等,核實工作任務完成情況,指出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實現財務審計與環保業務工作情況檢查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各類數據資源開展分析研究,拓寬環境審計視野。主要是對水質監測平臺數據、企業在線監測平臺數據、空氣自動監測平臺數據以及行政審批、應急信訪、危險廢物物聯網監管系統等數據進行調查分析,掌握環境質量狀況,核實環保各項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實現財務審計與數據分析有機結合。以中央環保督查的問題整改落實和環境監察執法案件處理結果為導向,按照問題清單,對照責任單位和整改成效,實行銷號管理,督促整改落實,實現財務審計與問題整改相結合,使政府環境審計在污染防治的過程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婷.政府審計治理功能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楊麗萍.改進和加強政府環境審計的思考[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0,32(02):92-94.
[3]李苗苗.我國政府環境審計問題及對策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2.
[4]譚昳.我國環境審計主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作者簡介:劉璐璐,漢族,甘肅省天水市,審計碩士,蘭州財經大學,政府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