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予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案例對民間借貸中收條的效力進行研究。收條作為民間借貸活動中主流證據的一種,但卻并不能當然地證明交接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而是要結合其他證據發揮作用,體現證明力。
關鍵詞:收條;民間借貸;證明力
一、案情
2014年12月15日,趙某通過朋友錢某向其親屬孫某借款20萬元,趙某在孫某打印的借據和收條上簽名并捺印。借據載明趙某向孫某借款20萬元,期限為一年,如到期未還用自有房產償還本息。收條載明當日收到孫某購房款20萬元。同日簽訂房屋轉讓合同,內容為趙某以20萬元的價格將自有房屋轉讓給孫某。法院于2018年1月11日立案,此間趙某因病死亡,其子趙某某作為唯一法定繼承人表示繼承趙某遺產,法院依法變更被告。孫某自認上述借據、收條、房屋買賣合同均是在2014年12月15日上午在其親屬李某家同時形成,并提供借據中涉及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和2014年12月15日12點55分李某向趙某朋友錢某匯款19.4萬元的銀行流水欲證明其給付該借款。為了對抗孫某的訴訟請求,趙某某向法庭提供了協議書一份,協議書內容主要為趙某將承包田轉壓給孫某,用于借款5萬元。并于左下部注明:“此款于2015年6月還清,雙方自此日起再無任何債權債務關系。”
二、分歧
本案關于20萬元借款,有幾種可能情況,一是并未實際給付,二是實際給付后已償還完畢,三是實際給付后未償還或未償還完畢。關于本案中收條的證明力,有以下兩種傾向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雖然就法律性質而言,收條只是一種履行憑證,僅能夠證明收條持有人履行了某種給付行為這一客觀事實,不能完全證明給付行為發生的原因、性質以及法律后果。但是結合借據和房屋轉讓合同以及孫某持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的情況,鑒于趙某與孫某之間5萬元借款在20萬元借款后,當時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已在孫某手中,按照邏輯分析,如趙某確未收到20萬元借款,不應直接用承包田作擔保,取回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或繼續用該證擔保較為正常。故應認為已實際交付。
第二種意見認為,即使收條作為履行憑證,其本身用于證明收條持有人履行了給付行為,但卻不能證明給付行為發生的時間、性質以及法律后果。本案中孫某自認收條是趙某寫于實際給付之前,寫后由趙某本人持有,在李某按照趙某要求將19.4萬元(扣除第一個月利息6000元)轉賬至錢某賬號后,由趙某方交于錢某帶回。由于證人錢某證詞前后不一,證言不予采信,無法證明收條由趙某本人持有,轉賬后方交于錢某。根據民間交易習慣,不能排除收條寫于20萬元給付之前,不能當然證明已實際給付。結合協議書中所注明“此款于2015年6月還清,雙方自此日起再無任何債權債務關系”,故應認為20萬元未實際給付或實際給付后已償還完畢。
三、評析意見
詞典中收錄的收條一詞,釋義為收取錢物后給予對方的字據。在法律上定義為,是指出條人向持條人出具的表明自己已收到對方一定數額金錢或財物的法律證明文書。綜合兩個定義,可以看出一般理解下收條應是在給付后出具,具有證明給付行為這一客觀事實的作用。但在實際生活中,不乏存在提前出具、被迫出具、虛假出具等情況。2015年8月6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原告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被告抗辯借貸行為尚未實際發生并能作出合理說明,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
本案中關于20萬元是否實際給付,根據雙方均承認其真實性的借據、房屋轉讓合同和收條能夠證明雙方存在借款意向以及用案涉房屋擔保的意思表示,不能證明已經實際給付。但由于雙方均系自然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為實踐性合同,即此類合同僅有雙方當事人的合意不能生效,必須要有實際的款項交付行為,即出借人提供借款才能生效。趙某某以協議書上注明的“此款于2015年6月還清,雙方自此日起再無任何債權債務關系。”為由抗辯,故應由孫某承擔20萬元已經給付的舉證責任。由于證人證言、銀行流水等證據均未能確認孫某主張的事實存在,故應由孫某承擔相應不利后果。
四、收條的效力
與借條、欠條具有指向性不同,收條可能是借款人出具也可能是出借人出具,可能是基于贈與、借款、買賣、捐贈、賠償等多種法律關系,可能產生債權、留置權、使用權、所有權等多種權利,故,收條并不能當然地證明交接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 ,而是要結合其他證據來發揮作用。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逐年增加,不斷出現更多新型、疑難問題。收條作為民間借貸活動中借貸雙方認可的一種主流證據,其本身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在生活中借貸雙方應提高認識,注重證據的關聯性,要厘清借條、欠條、收條的內涵和法律效力。特別要防止偽裝成民間借貸的高利貸、校園貸、裸貸、網貸中存在的文書陷阱。在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糾紛往往存在案情撲朔迷離,當事人敘述不清,證據本身表達不明,證人與當事人關系復雜,在收條等證據證明力不足時,應強化民間借貸舉證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由法官作出合理判定。
參考文獻
[1]蔡曉明.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路新探.法律適用,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