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廣東省發展低碳農業的背景,強調了廣東省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性,指出了廣東省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省情,提出了相關的建議,為政府完善低碳農業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東省;低碳農業;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85-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2010年3月的全國政協一號提案中,低碳、環保等問題成為政協委員們重點關注的問題,他們主張社會各界都應該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廣東省作為改革的先行省和沿海社會經濟發達區域,有著良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最近幾年,廣東省通過實施發展循環經濟、試推低碳經濟、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1]。由于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在工業和城市中,所以忽視了農業和農村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及其廣闊的拓展空間。
1 廣東省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1.1 低碳農業的概念尚未全面形成
低碳農業是一種新生事物,大部分人對低碳農業的認識不深,沒有很好地意識到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多數農民也傾向于直接考慮眼前的利益,認為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與自己沒有太大關系,進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輿論上,行政部門也缺乏對低碳農業的有效宣傳,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生態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2]。
1.2 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完善
低碳農業是我國“三農”經濟領域的新生事物,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還不夠完善。雖然國家己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但低碳農業專項法律還沒有問世,沒有適應當前低碳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難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不能充分發揮低碳農業自身的優越性。
1.3 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技術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科技是發展低碳農業的有力支撐。從廣東省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政策、體制、技術和資金配套等因素,農業產業的節能減排、固碳減排等環節比較薄弱,循環、高效的農田生產模式難以得到推廣和充分應用,大量涉及低碳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取得關鍵性和實質性的突破[3]。
1.4 科技創新體制不健全
由于能夠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農業低碳技術創新體制尚未建立,廣東省的低碳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不協調,影響了農業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雖然一些農業科研單位的低碳科研成果頗豐,但許多科研成果尚未轉化為生產力。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類高校的很多低碳農業課題結題后,取得的科研成果被長期擱置,降低了低碳農業科研成果的應用率和推廣率。
1.5 配套的服務系統不完善
目前,廣東省低碳農業發展體系缺乏科學和配套的服務系統,這成為制約廣東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例如鄉鎮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運行效果不盡人意,專業人才短缺,有效激勵和監管體制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低碳農業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2 解決廣東省發展低碳農業問題的措施
2.1 樹立低碳理念,加強節能減排意識
通過各種渠道,提高社會大眾和農民群眾的低碳意識,讓節能減排的觀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電視網絡、新聞廣播和科技下鄉等途徑,進行有效的宣傳和教育[4],讓人們了解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發展低碳農業的社會氛圍。
2.2 完善低碳政策法規,建立激勵機制
政府的產業發展引導和宏觀調控措施,是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保障。比如將發展低碳農業編入政府總體規劃,納入地方考核指標,同時實行稅收減免優惠、綠色中小額信貸、財政專項補助等,形成低碳交易制度體系。例如《低碳農業生產促進法》《低碳科技保護促進法》等法律的出臺,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分類目標責任制,真正將體現低碳經濟發展情況的數據列入了政府的考核體系。
2.3 構建發展低碳農業的新體系
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謀劃和運作。創立新的經濟觀和價值觀,以現代領先的生產技術、共生鏈接技術和“零排放”技術等為支撐,著重建立能保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構建新的系統觀和生產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取戰略性的預防舉措,消除經濟發展對人居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
2.4 創新低碳科技,研發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技術
實現資源節約和科技創新是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所在,所以要加大力度研發和應用低碳技術,推廣可控化技術,有效防治農業生產的污染,構建集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一體的清潔生產體系,最大限度發揮新技術、新方法的優點,以點帶面,建設高質量、高效益的低碳農業示范基地。
2.5 發展森林碳匯,建設低碳廣東
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現實、最經濟的手段就是發展碳匯林業,這是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生態保護方面,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建設東江流域水源涵養林、農田林網、城市林業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林業工程。
2.6 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使低碳農業發展與國際接軌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低碳農業的技術領先我國,且政策和法律比較完善。廣東省在自主研發低碳科技的同時,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和橫向合作,熟悉碳交易市場“碳足跡”評估等相關規則,從而獲得在國際低碳體系中的話語權。
3 結束語
發展低碳農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有利于推動廣東省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為廣東省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廣東省“三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青園.廣東低碳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0):187-188.
[2]蔡碩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帶動鄉鎮農戶致富[J].農業與技術,2013,33(2):18.
[3]劉明睿,孫秀梅.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新動能培育機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6):203-206.
[4]陳儒,姜志德.中國省域低碳農業橫向空間生態補償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4):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