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剛入學的孩子,在寫字教學中,從姿勢到筆畫,再到間架結構,都需要一步步地指導、練習、糾正、再練習。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寫字教學的要求可以適當放低點,習慣的培養要扎實點。握筆、運筆、認格的訓練最好要有趣一點。
【關鍵詞】寫字教學;習慣;握筆;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部編新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個單元就是識字。這個單元要求學生會寫17個字。其實,把拼音放一放,用識字來過渡能有效地減輕孩子的入學焦慮,有利于孩子在一開始就感受漢字的文化,容易培養起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但是,這樣的改變無論對老師還是孩子都是一種挑戰。《課程標準》提出:“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對于剛入學的孩子,從寫字姿勢到執筆姿勢,從基本筆畫到間架結構,都需要一步步地指導、練習、糾正、再練習。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點點淺見,概括為三個“點”:
一、要求適當放低點
部分老師接到一年級的班級,往往會不自覺地和原來所帶班級相比較,當發現孩子們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往往會陷入困頓。
比如,我們教筆畫“橫”。老師會這樣指導:起筆頓一頓,行筆輕快,稍稍向上傾斜,再朝右下頓一頓,收筆。在這樣的示范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老師在起筆和收筆的地方要求學生有筆鋒。然而,學生寫出來的橫卻千姿萬態,有的在起筆和收筆的地方有意寫出夸張的彎來,以“營造”出頓筆的感覺。其實,我們應該把“寫字”和“書法”區別開來。剛開始學寫字,把筆畫寫得橫平豎直才是最要緊的。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揖·學敘第二十二》中提到:“學書有序,必先能執筆,固也。至于 作書,先從結構入,畫平豎直,先求體方,次講向背、往來、伸縮之勢,字妥貼矣,次講分行、布白之章。求之古碑,得各家結體章法,通其疏密、遠近之故。求之書法,得各家秘藏驗方,知提頓、方圓之用浸淫久之,習作熟之,骨血氣肉精神皆備,然后成體體既成,然后可言意態也。《記曰》體不備,君子謂之有成人。體不備,亦謂之不成書也。”他將漢字書寫的步驟明晰為:執筆——點畫——結構——筆勢——章法——意態。因此,我們可不可以在孩子剛接觸寫字的時候,先不要求他寫出筆鋒來,先不要求他能寫好看,只要能橫平豎直,把字寫對即可呢?至于美觀,盡力而為就行。要求適當放低點,這可以讓學生保有接下去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再例如,有些老師批改作業十分認真,學生寫得不好就會要求擦掉,單獨輔導學生重寫。殊不知,以這個孩子的肌肉力量,寫到這樣已經是他的極限。如果老師一再感到沒達要求,一再要求他擦掉重寫,勢必會打擊孩子的信心,會讓孩子覺得,為什么我這么努力了還是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呢。所以,平時,我們可以在面對面批改作業的時候,多一點鼓勵,堅持先肯定進步,再指出不足,孩子在情緒上會更樂意接受老師的建議。畢竟寫字不等于書法,要從一年級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書寫能做到正確、端正、整潔,老師就應及時表揚。
二、習慣培養扎實點
葉圣陶說:“一個人養成的習慣越多,那么這個人的能力越強。”任何一種能力都是養成好習慣的結果,良好的書寫習慣是提高書寫能力的基礎。所以筆者一直跟我們的家長說,如果孩子在家練字,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不能放任孩子去寫,最好坐在他邊上,時時刻刻提醒他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孩子的寫字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糾正。還要關注孩子的書寫的筆順,如果筆順不對,將來孩子會容易寫錯別字。這就需要隨時發現,隨時更正,并且要堅持下去,持續地關注。至于目前書寫還不盡如人意,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有耐心,多點贊美,少點批評,如果必須批評,也一定同時要贊美。
寫字不在多,而在精。孩子小手的肌肉還沒有發育好,一次寫字不能超過10分鐘,而且他們的注意力能持續20分鐘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我也跟家長說,如果在家練習,一次書寫不超過5個生字,每個生字不超過3遍。但是,寫3遍就要有3遍的效果,力求讓每個漢字寫好。
“一撇一捺寫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其實,寫字習慣的培養應做到“常態化”,不僅僅在寫字訓練中保有良好寫字習慣,不僅僅在習慣培養的起始階段重視,在每一個學段提起筆來書寫時,始終應關注保持正確的雙姿,正確用筆、正確認格、態度端正地書寫。兒童的思維具有善于模仿學習的同時,也具有不穩定性,所以應當倡導“提筆即是練字時”,時時認真,長期堅持,最終必能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進而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也是磨煉學生意志、毅力的過程。
三、訓練最好有趣點
遵循漢字書寫規律,將科學規范的方法教給孩子。遵循兒童學習規律,深入淺出。《課程標準》指出:“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怎樣在課堂練習中訓練到位,既能讓孩子掌握方法,又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握筆
師:小朋友們,正確的坐姿是怎樣的?生:頭正、身直、臂開、足安。(孩子們一邊輕聲念,一邊調整自己的坐姿)師:怎樣才能正確地執筆呢?跟著老師一步步來試試吧!
教師示范“執筆三部曲”:
第一步:圈圓環。食指、拇指、中指合作,輕輕捏住筆桿,食指、拇指圈成圓環形狀,距離筆尖約一寸。(學生握筆,教師巡視)
第二步:握甜筒。無名指、小拇指緊跟中指,手形就像握甜筒。(學生握筆,教師巡視)
第三步:三腳架。筆尖距離紙面約一寸,指尖、筆尖和紙面之間形成一個穩穩的“三腳架”。
學生嘗試握筆,手形大致正確后,教師念口訣提醒學生注意細節——“老大老二對對齊,指尖之間留縫隙。老三扛著筆桿起,老四老五往里藏。”(學生聽兒歌,自我調整。)
(二)運筆
運筆的訓練也可以變得有意思。寫字之前做課間操,既符合低年級孩子好動的特點又能夠鍛煉小手靈活運筆。老師可以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順時針快速連續畫圓圈。也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處處有神奇的線條,找一找,畫一畫。當然,讓孩子們小手動一動,做做指腕操也是很好的選擇,比如做“寫字操”,再比如邊動手指邊唱兒歌:一根手指變呀變,變成毛毛蟲爬呀爬;兩根手指變呀變,變成小白兔蹦蹦跳;三根手指變呀變,變成小花貓喵喵喵;四根手指變呀變,變成螃蟹爬呀爬;五根手指變呀變,變成小鳥飛呀飛。課堂有靜,也得有動,動靜結合才相得益彰。
(三)認格
《書譜》中有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是說細致地觀察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田字格就是幫助孩子寫好漢字的,觀察每一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尤為重要。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哪一筆壓線,哪一筆從哪一個起筆,這些都需要孩子去觀察。怎樣讓這樣的“認格”訓練更有意思呢?可以在田字格里設置一些可以連成漂亮圖案的點,讓孩子去連線,他們會發現原來先定點,再畫圖,會畫得更快更好。那么寫字也是一樣的,認清位置再下筆,也能寫得更快更好。
要引導學生把漢字寫在田字格的正當中,不要寫得過大,四周要留白,老師可以在字的四周畫出虛線,告訴孩子們:“給小螞蟻留條路哦!”如果有孩子把漢字寫得太大了碰到田字格的邊了,老師可以說:“呀,小螞蟻走不出去啦!”也可以用“頭不碰天,腳不踩地,左右兩邊不靠墻壁”這樣形象的小口訣來提醒孩子。
每一次書寫都是一次自我心靈的對話。借助生活情境、漢字字理、趣味口訣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筆畫要領、間架結構分布,調動孩子寫字的積極性,讓孩子的漢字書寫在幸福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漸漸“入體”,我們低年級語文老師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胡倩云,女,1987年生,江蘇蘇州人,本科,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