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玲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讀寫結合的思想,利用閱讀促進學生寫作訓練,依托拓寫,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而在課下應做好作業的設計工作,更好地服務于讀寫結合。
一、利用閱讀,促進寫作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利用閱讀,提升學生寫作訓練的頻率,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小學生階段,學生對寫作是有一定抵觸心理的,特別是小學生的作文是以看圖寫作的方式,不同學生看圖的思想和認識是不同的,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看圖想法是正確的,但教師批改時給了較低的分數,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對寫作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利用閱讀,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提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材內容和閱讀的內容,做好學生思想的拓展,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將學生的所思所想落在筆頭上,以此來形成寫作的意識和激發寫作欲望,提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從而為學生寫作訓練提供更多的機會。
如以北師大版《鳥鳴澗》課程教學為例,這是一首古詩詞,內容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講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對其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理解比較困難,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對文字的詩詞句子進行翻譯以后,通常會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展示多張圖片、動態圖或者小的視頻短片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意境。在意境的展示過程中,學生對展示的內容通常會顯示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其表現為課堂討論的氛圍比較熱烈,學生對畫面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想 象,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討論的內容和心中的所思所想寫出來,落實在紙上而不是繼續地討論交流。學生基于閱讀內容的聯想和想象,寫出來的內容會更加豐富而且活躍,寫出的文章內容也符合學生的真情實感,杜絕了平時寫作訓練中學生弄虛作假的情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幫助提高學生寫作興趣,自覺融入寫作訓練當中,杜絕弄虛作假一直是教師教學的難點。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閱讀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融入寫作當中,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質量。
二、依托拓寫,激發閱讀興趣
依托拓寫,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學生在三年級已經開始接觸了英語學習,加上數學學習的高難度,很多學生將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在英語和數學學習方面,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特別是對語文閱讀興趣逐漸下降,認為語文閱讀的時間是不需要的,因為無論自己是否閱讀,教師都會在課堂上進行教材內容的解釋,逐字逐句逐段進行分析和解讀,因此認為自己不需要閱讀。課堂的表現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雖然預留了10分鐘的自主閱讀時間,但在后續提問環節,學生閱讀依然是磕磕絆絆,閱讀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應做好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提升學生對閱讀的重要性認知。如在北師大版《師恩難忘》課程教學中,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寫:
作者小時候上學時,有一位教他語文的田老師。田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會把課文編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這些小故事如春雨滋潤著作者,使作者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從而讓“我”感激老師的教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于文章大意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根據已經學習的文章內容進行改編,將文章內容變成一個小故事,既可以是古文的故事改編,也可以是以往學生基于某個文章的章節的閱讀內容進行設計。這種寫作方式學生普遍感覺新鮮,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大部分學生都會以以往的文本閱讀中尋找閱讀的材料進行拓寫,這就需要學生尋找閱讀素材,從而形成對以往文本的復習和回顧,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建立對閱讀的興趣和文本文學美的感悟,小部分同學是對后面章節的內容進行閱讀并拓寫,對未學習章節進行拓寫必然需要學生對新閱讀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對閱讀文本進行理解,加深了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此外,教師還可以專門提供一個課時,將學生基于閱讀進行拓寫出來的文章進行比對,讓學生主動展示拓寫的內容,將拓寫的內容與閱讀過程聯系在一起,既要展示自己拓寫的作品,也要說明自己拓寫的閱讀思想和閱讀文本來源,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對閱讀文本文學性的理解。沒有上臺展示的學生也要在拓寫的部分寫出自己的寫作思路,教師將學生拓寫的內容進行集中展示,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觀摩,學生在觀摩其他學生拓寫內容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閱讀文本的過程,加上學生閱讀中對拓寫來源部分的閱讀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很容易形成學生對語文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
三、設計作業,服務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的設計通常是將讀與寫分開進行,如讀就是閱讀某一段文章內容,其多是為了下一課時學習服務,讓學生按照固定的次數對下一章節的內容進行閱讀;寫主要是字、句的學習,是對上一課時的生字詞、組句進行學習和積累。這種作業模式,讀與寫是分開的,基本沒有共同點。當然作業中的“讀”,也有一部分是上一課時中的某一段落的背誦,但背誦內容與寫的部分也是分開的,關聯性不大。因此,教師在作業預留時,應充分考慮到讀寫結合的具體內容,做好作業的設計工作,更好地服務于讀寫結合。
如北師大版《掃一室與掃天下》課程教學中,傳統的作業預留都是讓學生在課下完成課后的生字詞學習和記憶,背誦人物的對話內容,這種作業沒有很好地將讀寫結合起來。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應注重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樹立讀寫結合的意識。具體的作業形式如閱讀陳蕃的對話,想一想怎么勸一勸陳蕃。要求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進行寫作,將原文中的內容轉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設計,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此外,作業還可以是隨筆練筆的方式。當前,小學語文的作業主要是字、詞、句的訓練,這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特有的學習情況所限制的,因此教師在作業預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應注重從字、詞、句的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隨筆寫作,根據字的音、形、義;詞的引申義,比喻詞,近義詞;句子的深刻的含義、關鍵句、陳述句、疑問句、近義詞等讓學生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隨筆的練習,進行模仿練習,以此來服務于學生的讀寫結合,可以更好體現作業的價值。
四、總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要注重從課堂與課下兩方面進行,在課堂上應注重讀與寫相結合,通過閱讀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通過寫作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情感和內容,進而幫助學生建立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而在課下,教師應做好語文作業的設計工作,突出讀與寫的結合,尊重小學生學習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字、詞和短語的角度進行寫作和閱讀訓練,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魏來.以教材為依托的小學中段語文讀寫結合訓練序列建構研究——以北師大版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2]李於.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
[3]黃培香.淺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7(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