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如何以讀促思,以讀促學,讓學生在“美”讀中學有所成,這是筆者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具體課堂教學案例展開分析,總結策略。
【關鍵詞】美讀法;初中語文;課堂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誦讀教學的原因與背景
(一)課標的要求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合理設計和應用朗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語感,同時也能培養同學們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朗讀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和表情達意的簡捷性,有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是全面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
(二)學情的要求
接手的兩個班,學生多為外來打工子女,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在小學六年中并沒有正確養成,基礎知識儲備掌握不牢,集中體現在語文學科表現為:口語表達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極為薄弱,輸入與輸出系統沒有流暢建立。學生回答問題一言不發,抑或結結巴巴,毫無邏輯條理性可言,詞不達意,很難流暢表達自己的想法;文筆表達則出現文不從、字不順,“錯字連篇”,沒有中心,詳略不當,記敘文多為“流水賬”,甚至連標點都沒有的問題。哪怕讀課文,斷句也成了一種障礙,基本語感沒有建立。基本學情就是語感欠缺、詞語匱乏、積累不足。
(三)能力培養的要求
朗讀教學不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改善和提升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利于增強語感,鍛煉表達,積累知識,提高寫作。加深理解,鍛煉思維。陶冶情操,培養審美。
語文不是學習靜止的字符,而是學習“語言”的“文學”,通過“讀”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美、藝術美。所以,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三年誦讀計劃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千百年來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思想文化寶庫,其思想與文化含量豐厚博大,我們要繼承發揚。初中語文教學,成為向初中生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出來。這樣既可以豐富初中生的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因此我們選用的書籍,皆屬國學經典,意蘊深厚,具有朗朗上口的音律特質,包羅萬象的趣味內涵,意在培養學生誦讀興趣,積累文史知識,感悟中國漢字之美,中國文化之博大。
利用課前預習,查閱字典、工具書的方式儲備本小節的相關知識(字音字義),每節語文課利用五分鐘進行有步驟、有 層次、有階段的小節朗讀,既能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提高朗讀能力,又可以積累知識,陶冶情操。為避免“只讀不落筆”的空洞感,我采取“一讀一落實”“有讀必有寫,日后有落實”的原則。
三、具體實施策略——以《聲律啟蒙》為例
(一)“一讀——感知音律美”
《聲律啟蒙》按韻分編,從單字到雙字、三字對到十一字? ? 對,文字優美,如“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花藏沽酒市,竹映讀書齋。馬首不容孤竹扣,車輪終究洛陽埋”。讀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簡潔生動。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學生能從中便捷地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對于日后對聯、詩歌等優秀文化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落實:第一遍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情感飽滿,感受平仄押韻音律之美,增強語感。生字詞抄寫在積累本上,利用早讀、午讀時間,定期開展競賽活動,將美讀內化為一種能力。通過小組間組員上下聯“接對”的形式,促進學生的熟讀、熟背。
(二)“二讀——感受文化美”
《聲律啟蒙》由于每則對聯中大量集典,含有成語、典故等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學生積累“速成”地掌握一定數量的史實典故。比如“梅可望”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異形,“夢黃粱”是“黃粱美夢”的簡化,“穿楊”是“百步穿楊”的省略,“虎類狗”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化用。又如“三友”“七賢”則是常用的文學概念。
落實:在初次閱讀——掃清字音障礙的基礎之上,圈畫出本小節有關的成語、典故,整理到積累本上。
(三)“三讀——感悟意境美”
文學作品中所創作的具體、生動、可感、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不朗讀則無味,細細咀嚼方能越嚼越有滋味。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詩歌、抒情散文等,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品味優美的語言、深遠的意境。
第三遍朗讀,感受文字背后承載的景與物,人與情。該書突出特點:注意煉字遣詞,語言簡練,詞性豐富,疊詞、顏色詞、擬聲詞等形象生動。幾乎每一句都強調辭藻的濃烈、鮮明,描寫到的花草樹木、鳥獸魚蟲通過它們形態、色彩、樣貌的對比或排列很巧妙地串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獨立存在的生動立體的畫面。
落實:讀完第二遍后,讓學生從本小節中自選一句,進行本句的口頭描述——“形容詞+名詞”或者“形容詞+名詞+? 動詞”格式,初步形成畫面。此程序一是鍛煉表達能力;二是鍛煉“由字到義到境”的聯想力;三是練習了擴寫能力,積累優美辭藻。對日后詩詞的理解、鑒賞、寫作有一定鋪墊作用。
學生習作舉例:“秋雨瀟瀟,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裊裊,扶疏綠竹正盈窗”一句,讀來不覺有種身臨其境、如癡如醉之感,“黃花”與“綠竹”一黃一綠,兩種色彩,兩種植物,兩種季節,兩兩呼應。“瀟瀟”與“裊裊”同是疊詞,相互襯托,一風一雨,秋風的“瑟”,春雨的“媚”一覽無余。“漫爛”與“扶疏”兩詞對比,一幅畫面展現在眼前:一是碩果累累的金黃秋天,一是朝氣蓬勃的綠意春天;一寫盡生命的極盛與飽滿,一看遍生命的萌發與盎然。春去秋來,畫面切換,豐盈美妙,似乎生命在此時也變得詩情畫意起來。
每月根據《聲律啟蒙》中的美詞佳句,讓學生制作一幅切合意境的手抄報,抑或開展“我為《聲律啟蒙》配插圖”系列 活動,如春夏秋冬系列,花木鳥蟲系列,名人典故系列。
四、結語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至理名言,都是古人的寶貴經驗,都是要求我們在從事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教學。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朗讀的魅力及其重要性。在這樣一種學習方式下,依托這本傳統蒙學教材,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語感提升、詞語積累、文史學習幾種能力糅合在一起,耳濡目染間得其真味。
朗讀學習、語文學習是一種“慢”功夫,在于持續不斷。古語云“治大國如烹小鮮”,改為“學語文如烹小鮮”再合適 不過。通過“朗讀”這種慢火加以熬制,在熬制中嗅縷縷語文之清香。如今學生語文素養有所提升,在作文競賽、辯論競賽各種活動中嶄露頭角。
參考文獻
[1]杜凱麗.中學語文朗讀教學初探[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鄭鹿敏,女,1986年生,山東新泰人,現任教于北京市第十六中學,碩士研究生,初中語文教學。
(編輯:李艷松)